心理困扰:大家都讨厌我
一天,高三女生慧敏在父亲的陪同下预约来访。为了更好地了解她的基本情况,我按照惯例先与父亲交流。
五十多岁的父亲还没开口便哭了,原来,慧敏常常因为人际关系跟父亲哭诉,甚至说不想上学了。我提醒他:“您的情绪如此激动,不利于孩子的心理调节,在孩子面前尽量保持冷静。”父亲有些尴尬地解释说,他实在是太疼爱女儿了,每次看到她哭泣就心乱如麻。他建议我直接与慧敏交流,这也正合我意。
单独交流的时候,慧敏第一句话就是:“大家都讨厌我。”
我笑着回应:“我们先不急于下定论,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慧敏说:“因为感觉大家都讨厌我,我已经转了3次学了。在第一所学校,我非常努力地想要和同学们搞好关系。然而,我总感觉大家不喜欢我,都在疏远我。有一次,因为座位比较靠边,我就向班长申请把座位换到中间。结果,被换到边上的同学很不高兴。后来我听说,班长在背后说我坏话。还有一名同学总是故意找我的茬儿,跟我闹矛盾,我也看她不顺眼。有一次,我们因为一件小事大吵了一架,我哭着向父亲要求转学。”
“其实转学就是借读。来到借读的学校,我也很想融入新环境,与同学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可是我感觉大家也不喜欢我,也都讨厌我,有人明里暗里说我的坏话。同桌的朋友责怪同桌跟我亲近,四处说我的坏话,有事没事找茬儿,结果有一次我们吵了起来,我又求着父亲给我转学。”
“来到现在这所学校,我刚开始跟同桌相处得很好。同桌会向我介绍班上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的性格特点。我很想搞好关系,可是我发现大家也不喜欢我。一次,我听到有人说我:‘她有什么好?那副瞧不起人的样子让人受不了!’这个同学看上去很强势,让人不悦。有一次,我们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过后,她在朋友圈说了我好多坏话。我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了她,她写信跟我道歉了。可是,我转过身把道歉信扔了。到现在,我看她还是那么别扭,甚至想换学校……”
心理探究:大家都对我特别好
听到这里,我问:“你已经换过3所学校了,却感觉同学们似乎都讨厌你,现在还想再换学校?”
“是的。”
“如果换了几所学校,同学关系都不好,那我们是不是得从自身找找原因?马老师看得出来,你不是那种故意破坏同学关系的女孩。那么,自身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你特别希望同学们都跟自己好?”
“对,就是这样,我特别想让大家都跟我好。”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初中的同学都跟我玩得特别好……”
“这是什么意思?”
慧敏开始回忆:“初中的时候,我一直当班长,同学们都对我特别好。特别是九年级的时候,我总是班上第一名,老师特别喜欢我,同学们也都佩服我,学习上有问题也都来问我。下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围在我身边,什么话都跟我说,什么事也都听我的。我拿到奖状的时候,同学们都给我鼓掌,有的还拥抱我。那时候……”
我笑着接过话:“那时候,鲜花和掌声都围绕着你,有点众星捧月的感觉,是吗?”
慧敏也笑了:“有点吧,反正大家都对我特别好。可是……”
“可是到高中后,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消失了?”
“可能是吧!反正我特别想念初中的校园生活。”
“听说你在家里是最小的孩子?”
“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姐姐。从小全家人都特别喜欢我,都说我聪明乖巧,嘴甜会说话。爸爸妈妈特别疼我,不让我受一点委屈。姐姐也处处让着我,其实我知道,她心里也有委屈。有一次,我看到了姐姐小时候的日记,上面写:为什么总是要让着她?为什么总是我挨批评?为什么好玩的、好吃的都要给她?……”
“说起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吗?”
“我好像家里的小公主……反正,全家人都对我特别好。”
心理解析:人际期待过高了
与父亲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慧敏从小就受到全家的宠爱,从小就是全家的中心。初中当了班长后,就更是众星捧月了。不难看出,慧敏人际困扰的心理根源,是人际期待过高了。
所谓人际期待,就是人际互动中对他人的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的预期,通俗地说,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显然,慧敏的人际期待太高了。
一个人的人际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过往的生活境遇决定的。从慧敏的情况来看,她过去在家庭和学校的特殊待遇,使她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模式,导致她对人际关系产生了过高的期待,总希望周围的人都围着她转,以她为中心。
这种高期待在特定环境下或许能得到满足,比如在家里或初中。然而,一旦脱离这些特定的人际环境,进入更广阔的社会交往,这种期待就很难被满足了。此时,如果慧敏仍然盲目地期待大家以她为中心,对她众星捧月,那么人际冲突就不可避免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慧敏已经不是班长,但她仍试图像初中当班长时那样,为一己之利换座位。这种人际交往模式无疑会引发同学的不满,于是,她就归结为大家都讨厌自己。
可以这样说,就是因为过去大家都对慧敏特别好,如今她感觉周围的人不像以前那样对她了,这种落差才是她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根源。但是,面对人际冲突,人们习惯于从道德角度归因于他人。于是,慧敏把自己遭遇的人际冲突归结为“大家都讨厌我”,并为此寻找种种论据,也就是前面慧敏列举的种种事例。
这些所谓的论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间接论据,也就是她间接听说的、间接了解的;二是直接论据,也就是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但是,慧敏提供的这两种论据都不客观,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心理因素,都不能证明“大家都讨厌我”的说法。
首先是间接论据不可靠。慧敏从同学那里听来的各种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为间接沟通。在间接沟通中,信息会经过中间环节的传递,传递人都会进行自认为的“合理加工”,最后接收信息的人也会进行“合理完工”。这就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导致慧敏认为大家都讨厌自己。
其次是直接论据也不可靠。慧敏亲眼看到、听到的信息,会受到心理投射的干扰。简而言之,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她把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像自己猜疑的那样讨厌自己。
总之,慧敏之所以认为大家都讨厌自己,是因为人际期待过高。
心理对策:把人际期待降下来
为了帮助慧敏降低人际期待,她再次来访的时候,我着重通过具体事例引导慧敏领悟自己之前的论据都是不可靠的。
为了帮助慧敏认识到间接论据不可靠,我讲了一个“传口令”故事。在一个夜行的队伍中,后面的人突然听到前面传来口令:“不许大小便。”后面的人很纳闷:为什么不许大小便?后来才知道,原来,最初的口令是“不许打手电”。
慧敏有所领悟:“我知道了,我从同学那里听到的话会走样。”
我肯定她:“对,间接沟通会使信息失真。从同学那里传来的话,传话的人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加工,我们自己听到后也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加工,最终可能导致意思与原话大相径庭。”
慧敏还有疑问:“可是,有些是我亲耳听到、亲眼见到的。”
我又讲了“疑人偷斧”的故事: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就怀疑是邻居偷的。他就留意观察邻居,怎么看怎么像偷斧头的人。后来,他的斧头找到了。这时候再看邻居,怎么看都不像偷斧头的人。
讲完故事后,我问慧敏:“这个故事是不是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呢?”
慧敏领悟了:“我知道了,我感觉同学讨厌我,是因为我心里那样猜疑。”
我再次肯定:“对。这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慧敏不再疑惑:“看来,确实是我错怪了同学们。”
我进一步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投射呢?想一想,你对现在的同学是不是没有对初中同学那样好?”
慧敏点头:“是的。中考时,我因两分之差没能进入重点高中。说心里话,我有些瞧不起现在的同学。我当年可是尖子生,我感觉他们对我的态度非常不好,让我非常不满意,非常失落……”
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慧敏坦言:“因为过去大家对我特别好,我就期望现在的同学也对我特别好……”
我说:“期望别人怎样对自己,这在心理学上叫作人际期待。由于过去大家都对你特别好,让你对现在的同学关系有了过高的人际期待。于是,当现在的同学没有以前的同学那样对你好时,你就很失落,进而认为大家都讨厌你,而且似乎找到了很多论据。但是,这些论据未必可靠……”
慧敏转换思路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以问代答:“领悟了上面的意思,你自己觉得该怎么办呢?”
慧敏想了想说:“那就只有降低人际期待了,不能再拿初中同学对自己的态度来要求现在的同学了。也是,我只是个普通同学而已……”
我欣慰地笑了:“说得好。咱们一个普通同学,不必期待每个人都对自己特别好,更不要期望众星捧月。慢慢地,你会发现其实大家对你并没有那么不好。有时候,即使确实有同学对自己不太友好,也不用放在心上。因为我们的人际期待降下来了,不再那么在乎他人的态度了,人际困扰也就烟消云散了。”
慧敏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谢谢您!我一定要把人际期待降下来。”
随后,我与慧敏父亲做了详尽的沟通。慧敏父亲意识到,慧敏的人际困扰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慧敏从小被周围的人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这导致她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当慧敏遭遇人际冲突时,家长反应过度,对她缺少有效的心理疏导,反而加剧了慧敏的人际困扰。慧敏父亲表示,一定配合我们的工作,帮助孩子把人际期待降下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大约一个月后,慧敏在父亲的陪同下最后一次来访。慧敏说,心理咨询对她的帮助很大,她已经走出人际困扰,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了。这次来访主要是跟我讨论有关复习迎考的问题。这标志着慧敏在自我心理救助方面已经取得令人欣慰的进步。(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