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势” 发好“力”

2024-11-28 00:00:00望春燕
新班主任 2024年11期

作为一名班主任兼心理老师,曾经一次处理学生冲突事件的经历让我对如何洞察并处理学生的人际冲突有了新的思考。

案例:我的午餐帮了我

有一天,我买了3盒鸭脖放在办公桌上准备午餐时吃。大课间的时候,409寝室的寝室长小霖一脸不悦地走到我的办公桌前,我忙问:“你怎么了?”

她回答:“刚刚看到公示栏,我们寝室又因为纪律被扣分了。昨天我们没有讲话,是旁边407寝室的人在讲话,我们只是提醒了一下,没想到宿管老师正好这时候来了,就误认为是我们讲话,给我们扣了分。我马上找到407寝室的同学,想让她们去跟宿管说清楚,没想到她们反而说我们也在讲话,结果我们就吵起来了。”

我说:“你确定这次你们真的没讲话?”

小霖说:“真的没有,之前我们寝室的卫生和纪律被扣了好多分,这个月我们立志要好好表现的。”

我说:“你去把你们寝室和407寝室的同学喊过来,我们一起聊聊吧。”

人员到齐后,大家就争辩起来,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见她们争执不下,我突然灵机一动,打开了3盒鸭脖,用眼神示意她们边吃边说。她们倒也不客气,人手一个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没想到,在吃鸭脖的过程中,大家的神情逐渐放松下来,气氛也不再那么紧张。我笑着说:“鸭脖好吃吧,看你们吃得这么开心。”听到我这句话,她们竟然相视一笑,仿佛刚刚的争执与她们无关。我顺势说:“说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接下来的讨论氛围和谐多了,双方商讨出了解决方案。

我说:“虽然大家住在不同的寝室,但相邻而居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缘分,和睦相处。”同学们点点头,离开了办公室。

我看了看面前的3个空盒子,心想:谢谢你们帮了我呀!

这一次处理学生人际冲突的经历让我陷入了沉思。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遇到人际关系困扰。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合理处理人际冲突。结合这次事件,我认为班主任在介入学生冲突事件时,需要分两步走:认清“势”,发好“力”。

认清“势”,寻找平衡

在上述案例中,以“开始吃鸭脖”为界,两个寝室的同学在处理冲突时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从定义上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并建立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互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我认为,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人际冲突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自然也应该是流动的、可改变的。如果要为这种状态起一个名字,我称它为“势”。在冲突事件中,冲突双方通过语言、肢体等各种表达方式,将己方变为“势强”的一方,从而占据上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在与两个寝室的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隐约感受到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流动的“势”:当一方强势时,另一方便不服,继而引发新一轮的反驳。冲突的天平就在我眼前左右摇摆,而我努力寻找发“力”点来保持它的平衡。这便是介入学生冲突的第一步——认清楚事件中流动的“势”。

发好“力”,解决问题

固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难有转圜,而流动的、可变的事物则有可建设的空间。在处理学生冲突问题时,这种可建设性显然是存在的。因此,教师要思考第二步:如何在介入冲突的过程中发好“力”?

1. 第一个发“力”点:找到核心

人际冲突中,冲突的到底是什么,谁又处于冲突旋涡的中心?认不清这个问题,一切应对措施都是一种试错。回顾这个案例,从小霖来找我到双方剑拔弩张地争辩,再到吃完鸭脖后谈笑风生,变化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情绪。当个体或群体的希望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负面情绪就产生了,只是通过人际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找到了这个核心,接下来就要思考第二个问题: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可以被强制压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情绪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发泄口。如果我一开始便武断裁决,阻碍双方释放情绪,那处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处理学生人际冲突事件时,班主任要感受学生的情绪,听到学生的声音,继而看到学生的改变。

2. 第二个发“力”点:给个台阶

在撕开鸭脖盒子时,我并未深思。但事后反思时,我意识到,这一举动在无形中为已经发泄完情绪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台阶。青少年将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就算内心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在指责中被迫改变。在冲突事件中,教师要善于缓和气氛,给学生台阶下。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个案例:小旭与同桌小杰打架,班主任请了家长,将两人带到年级部处理。在家长到来之前,经过双方陈述事情经过和教师开导,小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而,当小旭的家长冲进办公室,不由分说地扇了小旭一巴掌并严厉指责时,小旭的愤怒被瞬间点燃,他抄起凳子就要反抗,原本良好的认错态度也不复存在了。这个案例表明,教育者要有教育智慧,适时给学生一个台阶。当学生顺势而下、负面情绪得到安抚时,教师再处理冲突事件,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第三个发“力”点:认知调节

3盒鸭脖帮助我度过了当时的困境,但我认为,仅仅解决眼前的冲突还不够。于是,我开展了一次以“认识冲突”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围绕什么是人际关系、如何辩证地认识人际冲突、如何处理人际冲突事件3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认清问题,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处理方法。

为什么要提到认知调节呢?因为青少年还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上阅历尚浅,情绪具有两极性,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冲动或感到无措。根据情绪ABC 理论,人的情绪并非直接由事件本身引发,而是经过人的认知加工后生成的。这一理论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同一事件会引发不同人的不同反应。在认知调节上着力,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和处理人际冲突。

4. 第四个发“力”点:总结肯定

在407寝室和409寝室的同学离开办公室后,我在平时查寝和巡班的过程中,一直留心观察她们的情况。409寝室在随后的年级评比中获得了“文明寝室”的称号,两个寝室的成员也开始和睦相处,甚至约着一起去食堂吃饭。结合班上的其他情况,我在学期末组织了一次颁奖仪式,除了表彰优秀学生和班干部外,我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奖项——和谐友爱奖,以表扬那些能够智慧化解冲突的同学。毫无疑问,407寝室和409寝室的同学获得了这份荣誉。

青少年都是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遇到人际冲突会冲动、迷惘。在学生遭遇冲突时,教师要及时、有效地介入,认清“势”、发好“力”,助力学生摆脱人际冲突的困扰。(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