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

2024-11-27 00:00:00周冬生
今日财富 2024年32期

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会计风险,分析了风险防范与控制对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升会计信息有效性和减少违规行为的关键价值。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如内控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不足和监督管理制度缺失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会计风险已成为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减少违规行为的出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体现、防范与控制价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控制策略,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体现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若不及时识别和控制,将对单位的财务稳健性和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会计风险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会计结算以及会计管理三大环节。一是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源于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理解不透彻、执行不严格,或者在核算过程中存在疏忽、错误。例如,会计科目使用不当、记账错误、报表编制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会计核算结果失真,无法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会计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支付和收入确认等环节。在资金支付方面,如果单位未能建立健全支付审批流程,或者支付凭证管理不善,就可能导致资金支付错误、重复支付或支付不及时等问题。在收入确认方面,如果单位未能按照规定的收入确认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就可能导致收入不实、漏报或错报等问题。这些结算风险不仅可能影响单位的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还可能引发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的关注。三是会计管理风险。主要源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执行不力。如果单位未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可能导致会计工作中的舞弊、错误和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例如,会计人员未经授权擅自更改会计记录、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都可能给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的价值

(一)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支撑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肩负着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等原因,国有资产面临着流失、损毁等风险。通过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清查盘点等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确保国有资产在安全稳健的轨道上运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要经济指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的重要参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因会计舞弊、错误或遗漏而导致的信息失真,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单位的科学决策和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三)减少违规行为的出现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者,其行为规范性和廉洁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政府形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原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如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管控、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等措施,加强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可以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降低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出现的原因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内控机制是确保财务活动合规有效并防止会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当内控机制不健全时,会计风险便可能乘虚而入。内控机制不健全首先体现在制度设计上。一些单位未能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财务流程以及管理需求制定细致全面的内控制度。制度上的漏洞或不明确之处,为潜在的会计风险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指导和规范,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因理解偏差或操作失误而引发风险。除制度层面外,内控机制的执行层面也存在问题。即便有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执行不力,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一些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不够重视,未能将内控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因种种原因,如时间紧迫、工作压力大等,忽略或简化内控流程,从而出现违规操作。另外,内控机制滞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单位内部业务的发展,原有的内控制度可能不再适用。一些单位未能及时对内控机制进行更新和调整,导致原有制度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削弱了内控机制的有效性。

(二)预算管理存在不足

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直接关系到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财务安全。当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不仅影响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成为会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业务需求和财务状况,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脱节。预算编制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对单位业务的深入了解,使得预算项目设置不合理、预算金额不准确。这种情况下,预算不仅无法为单位的财务活动提供有效指导,还可能引发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预算执行不严格,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导致预算约束软化。资金挪用、超预算支出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增加了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调整机制,当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单位往往无法及时调整预算,导致预算与实际需求严重不符。三是预算分析与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单位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使得单位无法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错误和不当行为,也无法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会计风险的出现往往与监督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密切相关。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是确保会计工作规范的重要保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滋生和蔓延。一方面,监督管理制度的缺乏会导致会计人员行为失范。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能会因为个人主观原因或外部压力出现违规操作、误操作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涉及财务报表造假、资金挪用等,严重损害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和形象。另一方面,监督管理制度的缺失会使得会计流程的执行存在漏洞。会计流程是确保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环节,而缺乏有效监管则可能导致流程执行不力、漏洞百出。这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进一步加剧会计风险。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措施

(一)完善内控机制

内控机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财务管理,还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障单位财务活动合规、合法、有效的重要手段。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制度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能够真正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其次,要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有了制度并不代表就能有效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和执行力。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强化预算管理的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强化预算管理是关键。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为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要求。制度应涵盖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确保预算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要优化预算管理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度和流程的完善,可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降低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的会计风险。二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预算的执行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了解业务需求和经济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和指标。同时,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预算编制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通过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可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防范会计风险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强化预算执行的监控和分析。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这包括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

(三)提升监督管理力度的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会计风险,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强化财务检查工作、实施专项监督以及加强监督结果的运用,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单位财务安全的关键措施。强化财务检查工作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的基础。财务检查是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核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对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进行细致检查和核对,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违规行为,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检查制度,明确检查的范围、频率和程序,并配备专业的检查人员,确保财务检查工作的有效实施。实施专项监督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的重要手段。专项监督是针对单位特定领域、重点项目或关键环节的深入监督。与常规财务检查相比,专项监督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通过实施专项监督,可以深入挖掘潜在风险和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监督计划,明确监督的重点和目标,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监督工作。加强监督结果的运用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的关键环节。监督结果的运用直接关系到监督工作的效果和价值,如果监督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监督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监督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将监督结果与单位绩效考核、问责机制等相结合。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加强整改工作的落实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内控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存在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威胁到国有资产的安全,还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甚至滋生违规行为。通过完善内控机制、强化预算管理措施以及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具体举措,可以有效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