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2024-11-27 00:00:00梁毓秀
今日财富 2024年32期

固定资产是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投入数量迅速增加,其资产类别丰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繁琐复杂。因此,建立从采购、入账、管理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实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梳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期望为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高校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的投入能够体现其持续发展力和办学实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壮大,固定资产投入规模日益增加,各高等院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日渐增强。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要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必须搞好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并未能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购环节存在超标配置、重复购置的风险

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统筹计划,缺乏从学校整体层面考虑资产的购置需求,在预算申报和审核阶段,预算编制容易脱离实际,忽视对资产存量的利用,导致在采购阶段只考虑预算资金的执行,而忽略了资产是否合理配置这一根本问题。造成高校的资产在某些部门存在闲置而在另外一些部门却紧缺的窘境;另外,为了完成预算执行率,避免财政资产被收回,部分高校在采购资产过程中存在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情况,导致采购回来的资产华而不实或者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占用大量预算重复采购资产问题。由于学校内部没有搭建共享共用平台,各部门之间无共享意识,未做到通用设备的统筹采购和统一调配,从而无法实现设备与资源的共享,使得现有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资产验收环节流于形式,验收质量不高

验收是检验采购资产质量的一道重要关卡。只有通过严格的验收程序,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才能确保采购的资产符合采购要求和质量标准,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但由于时间紧迫或为完成预算支付,会出现只关注流程形式而忽视验收质量的情况,很可能会给后面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埋下隐患;另外,由于聘请外部专家费用较高,验收人员专业水平受限,导致验收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准确判断资产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使得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三)资产分配使用效率低下,管理不够完善

在资产配置管理方面,高校普遍出现了“重资金使用,轻资产管理”的现象,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未能落到实处,资产在高校部门内部出现“贫富不均”。有的部门存在资产闲置情况,有的部门却因紧缺而需采购资产,导致闲置和紧缺共存的现象。由于高等院校普遍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闲置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不完善、使用部门不积极参与资产盘活,导致资产利用率低。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在资产归口管理上存在职能部门推卸责任的问题,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另外,高校缺乏针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绩效评价制度,使得资产利用率低下。

在资产使用过程中,由于资产交接制度不规范,资产管理人、存放地点变更时往往不及时办理变动手续。如未能及时补打粘贴条形码,也会增加资产后续管理难度。同时,个人领用资产工作落实不到位,信息变更不及时,已离职的人员名下仍有资产在册。此外,有些资产设备被私人占有或没有办理借用登记手续就借给他人使用,导致因管理不善而丢失。这都是由于管理责任人落实不到位、部分资产责任人职能划分不清楚导致的。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资产管理、清查盘点工作敷衍了事、随意性较大。人员岗位调整频繁,工作交接不及时或者不交接,也造成了管理混乱。

(四)账实不符,管理细节不到位

开展资产盘点清查工作对于高等院校全面摸清“家底”,充分了解、梳理资产存量的总量、分布结构、使用状态、使用绩效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资产数量众多、资产类别丰富,盘点清查工作是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在清查资产时,总会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由于固定资产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力,固定资产损坏丢失后的赔偿责任无法落到实处,追究及处罚制度流于形式。长此以往,资产管理人员也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于是便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后面追溯困难;另外,资产入库时由于通用固定资产的名称、分类代码没有统一标准,常常出现同样资产的名称和分类号五花八门,不利于资产数据的统计。资产入库后由于没有及时打印粘贴条形码,增加了资产清查难度,后续易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

由于资产管理员专业水平不高,岗位调整频繁,部门资产管理员不熟悉操作系统和业务流程,导致资产信息录入不准确,无法真实反映资产成本。也有为图省事,直接把一个大的采购项目录入为一项固定资产,导致资产信息不全,增加了后期管理和处置的难度。

(五)处置报废审批不严格,竞价不充分

固定资产的处置是资产的“出口关”,是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一道关键“屏障”。但是,作为资产管理的最后一个过程,往往得不到重视。资产使用部门的资产处置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处置固定资产,甚至没按要求办理审批,自行处置资产。例如,已损坏的资产随意处置,在拆装过程中让工程队直接处理资产。没有经过流程审批,直接处理国有资产;另外,由于报废处置流程繁琐,耗时较长,造成资产管理员产生畏难情绪;年久毁坏、没有维修价值的资产设备被随意搁置。在账面上长期挂账,造成空间浪费和安全隐患。此外,由于人员变动,堆放的废旧资产常常出现账实不一的情况。在之后的资产清查中,这些没有经过审批随意堆放的资产直接作为盘盈处置,为以后资产清查工作埋下账实不符的隐患。加之有些单位的报废处置制度不健全,追责制度落实不力,导致报废工作分散、报废次数多、竞价方式有限、竞价不充分、过程不透明、效率低下等问题。

(六)忽视资产对账工作,账面资产不清晰

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对成本管理要求不高,部分高校并不需要每月对资产进行折旧,只需要每年年终做决算时将折旧提供给财务部门,无法合理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运营费用和成本。资产账和财务账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机制,造成高校固定资产在核算过程中存在入账滞后、折旧不及时、数据不同步,在资产对账过程中容易发生明细账不相符等问题。通常资产账和财务账需要资产部门负责人工对账,对账后财务调账若不通知资产部门,资产部门需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找出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由于经费不通过校内财务部门支付,不需财务部门做账,资产无法及时入账的情况,导致账面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引发高校内部管理的风险和漏洞。

二、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应该根据上级资产文件规定和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形成高校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体系。要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动态管理、科学规划、配置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明晰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人员权限和责任,杜绝互相推诿,从源头上防止高校资产流失。还要完善资产流失问责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要注意收集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分析评估,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问题涉及到制度的缺陷或不足,应对过时的制度条例及时修订,使制度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新的政策和要求,要加强宣传,帮助教职工在政策实施阶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切实把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提高管理制度的效果。

建立健全资产采购、入库、报账等环节的管理指导,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流程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进行。同时,完善资产管理工作监督机制,定期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各项操作合规。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学校领导的重视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层应充分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资产责任人的管理意识。还要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对学校资产管理的监控、内控和绩效管理。

为了保障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须设立具体可行的奖惩制度。对管理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不善或造成损失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处罚,这样才能激励全体人员重视和参与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科学合理、透明规范、节约高效。

(三)加强资产的预算编制和采购管理

学校要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挂钩机制。贯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在采购、预算和报账业务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的桥梁纽带功能和资产配置职能。固定资产配置、使用期限和价格限额须根据上级要求执行。科学编制资产采购预算,加强预算审核,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要全面科学合理。引入预算绩效理念,以资产存量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以学科规划建设为依据申报,并在校内公示,确保预算申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采购成本偏高的大型项目应经过预算论证小组充分论证再确认是否采购。对于临时使用资产要优先利用调配或租赁方式获取;对于各个部门偶尔需要使用但使用率不高的资产,可以采用由资产管理归口部门统一采购、使用部门借用的方式。这样既能降低资产闲置率又不会造成各部门重复购买的情况。

(四)加强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和入库管理

高校应该建立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明确验收工作流程,规范验收标准,确保验收工作被有效执行。首先,明晰验收参与者的责任。采购负责人相对熟悉设备的参数性能,应形成采购人是验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同时,加强验收人员队伍管理,提高他们的验收能力和责任意识。对于重要项目,要严格筛选校外验收专家,同时应联合资产管理部门、申购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验收工作,以确保高校固定资产采购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还要加强对重点采购项目的验收监督,加大对资产验收材料的审核与查实,确保严格按照合同参数、规格型号供货。

其次,加强固定资产入库管理工作,及时办理资产登记入账,规范固定资产登记入库工作。明确固定资产入库原则和标准,提升资产数据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还要做好培训和宣传,例如,规定不能脱离硬件单独使用的软件或系统要与硬件设备一起入库固定资产,明确固定资产入库标准;规范通用资产的入账名称、分类号等信息;加强条形码粘贴检查。资产登记入库工作中按“标准”“资产名称”“标准存放地”和“标准粘贴位”进行入账操作,并要求资产管理员认真做好审核工作,防止固定资产漏入账、入错账。

(五)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大多数资产管理人员是兼职,因此对资产管理工作普遍缺乏积极性。可以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工作绩效机制,纳入个人绩效管理,根据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绩效和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业务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对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资产管理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帮助资产管理员进一步熟悉业务流程,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整理成文档,方便查看。

(六)加强信息化管理,升级和完善资产管理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应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资产参与的业务全程留痕,实现国有资产动态、闭环管理。要利用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关键环节的监控、评价和考核,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资产管理风险,提升资产管理水平。要开发移动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优化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办公系统的对接,建立移动端业务审批流程,便于实时查看、处理简单审批业务,让所有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参与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成效。还要优化信息平台,打通部门壁垒,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例如,做好预算系统、采购系统、资产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资产从采购到入库再到对账直至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控制管理。

结语:

高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应立足于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分析研究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类型。针对这些风险,学校领导应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确定权责意识。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依托大数据技术对高校资产进行管理与运用,实现对高校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