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以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根本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与调整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从而确保国有资产评估、管理、配置等环节的合理合法合规。这不仅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更为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同时还能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与目的,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并根据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其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获得或形成的,可以按照我国现行货币进行科学计量的各类经济资源。国有资产的构成相对较多,以国有资产形成途径来看,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拨付、自主购买、经营所得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与单位的捐赠等;按照资产分类来看,既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又包括流动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
国有资产管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合理的方法,科学有效地管理上述资产的配置、使用、控制、评估、清查以及报废等。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成效,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浪费、无效或低效使用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最大化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为行政事业单位稳定有序运行提供保障,进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大众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转型升级的关键,更是其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近来年,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暴露得较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进一步引导与约束国有资产合法合规的使用,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与政策。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媒体、机构与大众的监管作用,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二)国有资产发展规模日益庞大的现实需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政支出中公共支出占据的比例日益提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规模也日益庞大,这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难度与挑战。按照国家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仅2022年一年我国公共支出就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在6%左右,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涨。总体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总额数量不断提高,且增长幅度与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但负债总额却增长缓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的不断提高,对其资产管理科学化、精准化与规范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正是国有资产发展规模日益庞大下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重要助力。
(三)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需求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大约在140万个,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在国有资产使用方面话语权较大。承担的国有资产管理任务异常重要,不但要确保国有资产合理合法合规的使用,更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国有资产使用成效,形成安全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这也代表着国有资产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进程的加快。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高效管理国有资产,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需求,也是创建节约型机关的关键环节。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权责混乱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人员混乱等问题。
首先,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相对较多,如综合办公室、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部门过多就意味着权责不清、职责不明,一旦发生问题,极易发生相互推诿等行为,难以有效追责,因此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低、水平差。
其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疏于管理无形资产,未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导致大部分无形资产流失、浪费。
最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投资活动缺少完善的监管,在进行投资时未能做好国有资产使用记录,尤其是涉及到以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时,未能及时将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二)缺少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对于不同种类国有资产的使用、维护、监管以及处理等,缺少详细的指导内容,因此导致部分国有资产使用不当或维护不及时,进而造成国有资产一定的经济损失。
其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过于随意,未能明确清查制度与流程,清查方案难以满足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需求,因此导致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不彻底,真实性与精准性较低。
最后,国有资产的管理应结合本单位资产的特点与使用期限,明确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处置等流程,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严格按照此原则进行管理,限制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专业性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专业性较强,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有实践与管理经验。但是,结合现阶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来说,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是主要问题。
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提供专业性的培训,因此导致资产管理人员在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等方面知识匮乏,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其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评估、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专业技能与经验的支持。
最后,部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还体现在专业管理方法的缺失,因此难以高效管理复杂且大规模的国有资产。
(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资产管理效率与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国有资产管理仍以表格、纸质档案为主,效率极低,效果极差,无法真正适应新时代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未能设置相应的国有资产识别标识,在国有资产规模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国有资产管理相对混乱。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落实责任人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构建高质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明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并明确部门内的岗位职责,从而落实责任人制度。这不仅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与长效性,同时还可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合理合法合规,从而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管理格局。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与内容,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其次,形成责任人追责制。加强对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监管,辅以完善的审计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涉及国有资产使用及处置进行集体决策,从源头上尽量杜绝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二)落实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制度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明确其使用、维护、管理、处置等环节的责任,并提供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计划,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对责任人进行追责,以此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进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国有资产清查机制。在涉及到重大资产移交、调整,或是单位所属权变更、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又或是相关政策的变化,都需要对重大资产进行清查,从而对国有资产进行明确。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国有资产清查的场景、情况与内容,并设置不同的清查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清查反馈机制。
最后,优化调整国有资产管理流程。行政事业单位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论证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流程以及方法,在国有资产申报时要进行集体决策,以确保程序的合规。同时在使用国有资产时,要保证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在处置国有资产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取得审批后才可执行处置程序,将国有资产移交给相关处理机构,不得擅自处置。
(三)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人才培训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的支持。针对性的培训,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需求的人才。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定多样性的专业培训计划,如定期培训、专项培训、岗前培训等,从而满足不同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培训计划要定期进行优化改进,以保证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
其次,培训内容要具备实效性。以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操作流程等内容为主,在选择内容时要根据综合考量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年龄、岗位需求、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
最后,培训方法要科学有效。培训方法要体现多元化特征,如讲座、进修、继续教育、实践、考核等,从而提升专业培训的有效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明确的资产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资产管理队伍架构,以提升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能力与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
(四)重视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众多途径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平台的实际运用状况来看,通过在信息化平台中嵌入国有资产管理模块,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形成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分门别类地管理国有资产,同时利用完善的动态监管追踪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高效的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盘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于达到报废标准的,按照相应的程序上报审批,审批完成后进行合理的处置,以保证国有资产处置的真实性。
其次,对不同种类的国有资产应进行分类识别,通过识别标识,保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以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的精准性。
最后,加大对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支持,购买或自主研发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提供保障。
结语: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转型的重点,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是符合行政事业单位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在加强自身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有落实责任人制度;二是要制定完善的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制度;三是要建立长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四是要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在制度、人力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多维度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