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翻新的博物馆叙事

2024-11-26 00:00王新芳
知识窗 2024年11期

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化的剑桥教授马丁感叹地说,他最羡慕中国人,中国人的文物完整串联起了上万年的文明。那些文物距离我们时间太久,我们仍愿意用尽全力去感知和热爱。今天,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与热情或许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刚进暑期不久,北京的社交媒体就被“三星堆特展”刷屏。除了文物本身外,观展的人几乎都被还没开馆就绵延数千米的等候队伍惊呆了。苏州博物馆每小时放出1 200张票,提前7天可以预约。打开苏州博物馆小程序,每天都是预约满状态。博物馆热在各个城市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分享参观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一种休闲、社交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些年轻人的关注下,各地博物馆纷纷主动改变自己,将原本高冷的博物馆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把策展权交给年轻人,让展品焕发出新的气质和风格。

一个单调的瓶子,与后面一枝花的画作合在一起后,仿佛拥有了春天。乍一看,以为是假花,其实真就是一幅画。一把锈迹斑斑的剑、一块残破不全的铁片冷冰冰地摆在那里,毫无美感可言,可你如果在它身后的背景板上画一个白色人形的线条,它们立马变成战士手中的剑和盾,白马啸西风,满满的江湖侠气。

光影是展览的一部分,可当角度到了某个特别的点,严肃的文物就生动起来。一个普通的油灯会变成一个人影,它手举大鼎,跳着一种特殊的舞蹈,莫名地有些妖娆。除了一些有趣的创意之外,年轻人还将理念与内涵通过美学进行强势结合。一个“战”字,是无数子弹的投影,看得人热血沸腾。看来,一些物品的生命力还需要创造力去展现。

文物是严肃的,文物欣赏却可以是活泼的。在宁夏博物馆,你会在一个关于棋盘棋子的文物展出中穿越古今,连上古人的Wi-Fi。这似乎是文化穿越时空的碰撞,咱们和老祖宗之间如果真的连接上Wi-Fi,会不会有一篇新的穿越小说出现?几个陶罐排在一起,居然有点儿像现在的表情包。年轻策展人的创意恰好展现了古人不同的一面。

如今,无论走进哪个高人气的博物馆,观众几乎都会在大量AR、VR、文物3D建模、游戏互动体验等新技术的运用中体验到沉浸感。文物变得鲜活、生动,花样翻新的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兴趣连接点。年轻人带给博物馆的变化,不能够称之为格格不入,只能说这是思想文化的变迁。

如今,博物馆能重新成为旅游热门景点,除了我国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更有年轻策展人的功劳。如果说十年前,人们已经在关注那些被称为国宝、镇馆之宝的藏品。如今,游客追求的观展体验早已大大溢出了博物馆内的展品。游客看展览,更是看理念,而一旦理念更新,旧的陈列方式就难以承载。

苏州博物馆曾和“邻居”拙政园跨界合作,推出一个名为“拙政问雅 · 夜苏博”的创新项目。当见到唐寅山水画作在眼前流动,山上掠过一群飞鸟,而后圆月升起时,很多人潸然泪下。博物馆之美,如此可亲、可感。

被誉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人之一”的爱德华·波诺说,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也是给博物馆展品新的生机。这也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