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申报世界记忆为抓手 扩大张謇与大生档案社会影响

2024-11-26 00:00:00南通市档案馆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0期

摘 要:南通市档案馆珍藏的张謇与大生档案,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实践的历史记录。南通市档案馆以“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项目为核心,加大对张謇与大生档案的开发和宣传力度。通过与媒体合作、举办国际论坛、举办展览和讲座等形式扩大影响,让张謇与大生档案为全世界更多人所认识。这一举措有利于张謇企业家精神在更广范围内传播,是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档案力量。

关键词:张謇与大生档案;世界记忆;社会影响

1 研究背景

张謇(1853—1926),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被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1895年,张謇在南通筹建大生纱厂,并于1899年5月23日开车纺纱。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张謇在南通建成以棉纺织业为主,涵盖盐垦、金融、交通等行业的工业体系。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还倡导并赞助教育,从事慈善和公益事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大生纱厂是张謇事业的起点与核心,更是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与西方近代管理模式及生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大生纱厂通过股份制运作、聘请西方工程师和法律顾问、引进外国资本、购置外国机器和物料、投资兴办新式教育和慈善机构等形式,“开创了一条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关心改善社会状况的全球趋势的新途径”。[1]

张謇与大生档案系统地记录了张謇创办与经营大生纱厂的过程,以棉纺织业为核心开办盐垦、交通、金融、贸易等企业的经历,以及在企业获利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捐助和倡导社会资金投入,在南通兴办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历史。档案总量近1万卷,基本反映了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纱厂而引发的南通地区工业革命过程,以及由此发轫的南通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历程。[2]其主体部分形成于大生驻沪事务所。1953年,这些档案从上海运回大生纱厂,并于1962年由大生纱厂移交南通市档案馆,在经历了三次系统考校、整理和编目工作后,成为来源清楚、传承有序,具有内在系统性,符合历史逻辑、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忆。研读张謇与大生档案有助于深化对东西方企业发展根本动力的探讨,弘扬张謇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并重的现代企业家精神。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设立的三大遗产项目之一,其宗旨是对世界范围内的文献遗产进行权威性评估和登记,以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播。张謇与大生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张謇企业家精神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

2 案例概述

张謇与大生档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形成于1896年至1907年的205卷“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股份制运作、建造厂房、机器安装、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经营投资、购买物料、设立分厂、经营航运和教育慈善9个方面,是在张謇创建和管理大生纱厂的过程中形成,也是张謇企业家精神最为集中的反映,不仅蕴含历史价值,也具有时代价值,更具备世界意义。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能够提升“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的社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使其独特价值为全世界所认识。南通市档案馆为此做了长时间的艰苦努力,2022年,“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为进一步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南通市档案馆加大了对张謇与大生档案的开发和宣传力度,通过与媒体合作,举办国际论坛、展览、讲座等形式走进社区,让大生档案为全世界更多人所认识,使张謇企业家精神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以上举措不仅是讲好张謇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的重要方式,还是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 创新点

3.1 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档案支持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映射了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记录了张謇从一名士绅到伟大的企业家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氛围和价值体系的变迁。[3]“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的独特性在国际层面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世界工业史上非常罕见,其包括账册、股东名册及息折、账略、号信等,详细记录了企业发展史,为世界工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二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保存了张謇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新育婴堂等机构的记录,这些记录是张謇为女性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证,其中有关尊重女性、重视女性权力的记录,不仅体现了张謇提倡两性平权和女性解放的先锋形象,也为理解近代中国及世界女性平权运动的起源提供了内在逻辑的证据,彰显了联合国倡导的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主张的历史正义性。也正因此,“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的消失或损坏都将对世界记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2 为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贡献档案力量

张謇与大生档案记录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士绅阶层在积贫积弱的年代,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精神,是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真实写照。档案所反映的张謇企业家精神,包括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是中华文明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续中华文明、传承民族记忆、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南通市档案馆依靠自身的编研力量,并借助张謇研究学者,深入研究张謇与大生档案,挖掘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责任。

4 具体做法及取得成效

4.1 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档案是社会记忆的储存器,保存档案就是保存记忆。目前我国已有15项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国际名录)、17项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4]2022年11月24日至26日,在韩国安东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通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人民日报》以《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入选“世界记忆”——档案里的时代故事》为题进行了报道。[5]

4.2 积极举办国际学术论坛

2023年11月,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张謇研究会联合举办第七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通市档案馆承办了其中的“张謇与大生档案的世界意义”分论坛,并于南通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项目提供支持,更是通过中外学者的深入学术研讨,挖掘档案的独特价值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坛上,档案工作者、历史学家、文献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媒体与被访专家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启迪,参会者在共鸣中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突破了固有的思维限制,通过知识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了对张謇与大生档案的思考。

4.3 报刊开辟专栏、专题

南通市档案馆历来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以扩大张謇与大生档案的社会影响。早在2016年,南通市档案馆就与《档案与建设》联合开设了“张謇与近代中国”专栏,发表近30篇文章,开创了国内媒体集中研讨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先河;2021—2023年,南通市档案馆连续三年在《中国档案报》开设“江风海韵话张謇”专栏,共发表30篇文章;在《南通日报》开设“档案里的张謇”专栏,发表文章125篇;2024年,在《中国档案》第5期开设“走向大世界的大生档案”专题,刊发了4篇文章。《中国档案报》和《南通日报》的专栏文章刊登之后,报社又通过新媒体形式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受众面。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活”化,使其成为促进人类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6]通过社会化宣传的方式,将张謇与大生档案的研究成果通俗化,并将对张謇研究的学术内容国际化,是档案部门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贡献的有效途径。

4.4 大力开展社会宣传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不仅是南通市档案馆社会宣传的核心主题,也是吸引众多境内外学者前往查阅档案的重要原因。自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相关的宣传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22年11月27日起,南通市档案馆在市行政中心举办了专题展览,内容包括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介绍、张謇的档案意识、大生档案、大生档案的形成主体——沪所,以及大生档案从上海到南通的转移过程、从企业资产向社会记忆的转化和走向世界记忆的历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3年6月14日,“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展览在大生纱厂公事厅与“大生集团厂史展”联展亮相。大生纱厂公事厅是张謇与大生档案从1953年由上海沪所运回至1962年移交南通市档案馆前的存放地。目前,以大生纱厂原址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为契机,南通市档案馆正与大生集团合作,在大生纱厂百年历史的六号仓库设立“张謇与大生档案展示馆”,以此让大生档案回归原来的“家”。此外,南通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还走进张謇企业家学院、江海文化读书会,以及机关、学校、医院等场所,以讲座的形式广泛传播大生档案。展览是直接传播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讲座则是与听众直接互动交流的有效方式,两者都在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5 学术研讨

在研究、弘扬和传播张謇与大生档案中蕴含的张謇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南通市档案馆以专业化、社会化、世界化的方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1 专业化

张謇与大生档案的研究与宣传是一项对档案业务能力要求很高的挑战性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首先需要热爱并全身心地投入档案工作,深入地研读档案,充分了解张謇。其次还需具备较强的档案业务素养,除了掌握基本的档案业务知识,还需要能够熟练地辨识行草书和草码、阅读英文函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特别是需要阅读大量与张謇同时代人物的史料,而这些需要通过漫长而艰辛的积累来获得。最后,档案工作者之间的“传帮带”非常重要,从1953年大生档案由上海运回南通,到1962年移交给南通市档案馆,再到2002年“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以及2022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成就无不凝聚了众多档案工作者的心血。在这批档案的保管、宣传和研究过程中,几代档案工作者辛勤工作,默默耕耘,为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作出了杰出贡献。[7]档案部门应潜心培养研究型人员,为其成长创造条件,同时注重梯队建设,确保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5.2 社会化

虽然档案部门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外部力量的支持和配合。以《世界记忆名录》申报书的填写为例,内容涉及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需要高度概括和提炼。南通市档案馆在2016年启动申报世界记忆工作时,聘请了张謇研究专家田彤教授作为顾问。“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过程中,在答复亚太记忆委员会专家的咨询时,南通市档案馆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鼎力支持,论证了张謇是晚清和民国早期最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其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开拓者、引领者、改革家的地位。

在扩大张謇与大生档案的传播面和影响力方面,社会力量有效弥补了档案部门在资金、人脉和视野等方面的局限。例如,“张謇与大生档案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就是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举办的;大生集团作为大生档案的主要形成单位,先后提供了百年历史建筑公事厅和六号仓库作为张謇与大生档案的布展地,展览场所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可谓珠联璧合。

5.3 世界化

张謇与大生档案的宣传不仅面向境内,也注重向境外传播。随着张謇与大生档案成为世界记忆,张謇企业家精神亦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面向国际宣传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如何将本土化的表达与国际话语体系相协调。例如,2023年版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申报表》第10项“性别”,强调“性别平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大全球首要目标之一。如果申报项目中有任何关于性别平等的方面,请详细说明,描述申报的文献遗产如何讲述了亚太地区妇女和女童的生活,以及对于本区域的女性和女童或者性别平等有何影响”[8]。南通市档案馆根据档案内容阐述了“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中张謇为女性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例,如张謇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培养新式女子教育的女性师资;聘请近代著名女诗人姚蕴素任校长;培养德、智、体、美四育兼备的新女性;创办南通新育婴堂,收养弃婴200余人,以女婴居多;以慈善事业弘扬人道,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等。相关实例展示了张謇在提倡两性平权和女性解放方面的贡献。档案中有关尊重女性、重视女性权力的记录,不仅为认识近代中国及亚洲女性平权的渊源提供了内在演化逻辑的印证,也彰显了联合国倡导的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主张的历史正义性。[9]

案例撰稿人:朱 江 朱 慧

注释与参考文献

[1][9]见南通市档案馆:《“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申报表》。

[2]朱江.大生档案:张謇事业的历史记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2:1.

[3]朱江.向世界展现价值的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J].中国档案,2024(5):22-23.

[4]中国三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详细名录附后[EB/OL].[2024-10-10].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1 A07R5100.

[5]姚雪清.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入选“世界记忆”——档案里的时代故事[N].人民日报,2023-02-10(12).

[6]本刊评论员.让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与全人类共享[J].中国档案,2024(5):21.

[7]苏雁.“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N].光明日报,2022-11-28(9).

[8]中国国家委员会世界记忆项目.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申报表[EB/OL].[2024-10-10].https://view. 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 src=https%3A%2F%2Fwww. saac.gov.cn%2Fmowcn%2Fcn%2Fc100450%2F2021-02%2F18%2F4077d201410f4efbb0038431bb29076f%2 Ffiles%2F29063962942d4f88a37e136fd7a8760d. docx&wdOrigin=BROWSELINK.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