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访谈式教学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2024-11-26 00:00:00房亚萍朱冰莫佳思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0期

摘 要: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立体呈现了雨花英烈的生命轨迹和革命历程,生动展现了亲属的无限缅怀和铭记,具有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抢救开发、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范式等价值要义。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创造性开发利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深入挖掘其在教学中的价值意蕴,打造《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程,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易传播的方式强化口述档案在党性教育平台上的推广与运用,为推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口述档案;雨花英烈近亲属;访谈式教学;开发应用

分类号:G273.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Oral Archives of the Close Relatives of the Yuhuatai Martyrs in Interview-based Teaching: Taking the Interactive Interview Class of“Feeling the Soul of Yuhua and Inheriting the Aspiration of Martyrs” in Yuhuatai Cadre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Fang Yaping, Zhu Bing, Mo Jiasi

( Nanjing Yuhuatai Martyrs’ Mausoleum Administration (Nanjing Yuhuatai Cadre Institute), Jiangsu, Nanjing 210012 )

Abstract: The oral archives of close relatives of Yuhuatai martyrs present the life trajectory and revolutionary course of Yuhuatai martyrs, and vividly show the infinite remembrance of the relatives, which has the value of expanding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salv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innovating the paradigm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Yuhuatai Cadre Institute has creative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e oral archives of the close relatives of the Yuhuatai martyrs in course development, deeply explored their value implication in teaching, and created the interactive interview course of “Feeling the Soul of Yuhua and Inheriting the Aspiration of Martyrs”. In a more intuitive, vivid, and communicative way, it strengthens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ral archives on the CPC education platform,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oral archives of the relatives of Yuhuatai martyrs.

Keywords: Oral Archives; Close Relatives of Yuhuatai Martyrs; Interview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口述档案作为一种个体化的“微观叙事”,提供“听得见的历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记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形态档案史料的不足,已成为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近年来,学术界对口述档案的开发应用研究日益增多,从基础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具体工作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从研究视角看,有学者从多元互构[2]、文件连续体[3]、文化记忆理论[4]、数字人文[5]、社会记忆建构[6]、历史研究[7]、非遗传承[8]等视角切入,多角度全方位阐述口述档案资源开发应用的优化策略与提升路径;从研究领域看,有学者将口述档案开发应用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9]、党史研究[10]、高校名人[11]、特定事件与群体[12]等研究相结合,通过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叉研究,拓宽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方向。现有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样,但口述档案在教学中的具体开发应用案例研究较少,尤其是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教学中的开发应用,目前研究仍较为缺乏。文章以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程为例,探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教学中的价值意蕴,阐述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访谈式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期充分挖掘并发挥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展现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价值与魅力,从而激活党性教育课堂,筑牢理想信念教育,赋能红色基因传承。

1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概述

1.1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内涵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是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形成、保存、展示的空间场域。[13]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是对雨花英烈家书、日记、文集、诗词等史料的补充丰盈,通过英烈亲人和后代从不同角度回顾雨花英烈群体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和民族光明前景所做出的光辉事迹,能够提供文字资料所未能涵盖的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细节。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立体呈现了雨花英烈的生命轨迹和革命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是研究雨花英烈事迹及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镌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最直接、最形象、最震撼的凭证,也是新时代开展党性教育最真实、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素材,用好用活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意义深远。

1.2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特点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直观性真实反映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蕴含雨花英烈的科学精神内涵,构筑共产党人历史印记,具有珍惜可贵性、主观亲历性、生动鲜活性、补充丰盈性等特点。

(1)珍惜可贵性

雨花英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周边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目前登记在册的烈士近亲属仅有400余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烈士近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受访个体逐渐减少,面临“人走史走”“人逝事逝”的困境。因此,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十分脆弱但又无比珍贵,是雨花台宝贵的历史遗产。

(2)主观亲历性

口述档案的主体是当事人,客体是历史事件,形式是回忆的语言表述。[14]根据烈士样本群体分析,雨花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29岁,年龄最小的袁咨桐烈士只有16岁。由此不难看出,他们离家参加革命时年纪轻轻,与他们有共同生活经历的近亲属较少。当前,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征集对象多为烈士的子侄辈和孙辈,他们多是从长辈的讲述中得知烈士的事迹,在讲述烈士事迹时往往带有自身对相关历史和人物的理解,难免掺杂个人情绪和主观意愿,口述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性。

(3)生动鲜活性

口述史料是一种实时言语文本,非结构化生成,直接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信息量较大,易产生可读性困境。[15]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口述语言更生动,能更加形象地反映红色历史,重现历史情境,描述重要情节,表达内心情感。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征集过程中,当烈士的生活经历、革命事迹从烈士亲属口中缓缓道来,翔实鲜活的语言、饱含深情的口吻使得那段历史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更能体现烈士们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4)补充丰盈性

由于地下斗争的残酷性,许多雨花英烈使用化名从事革命斗争,且组织上采用单线联系,被捕后他们千方百计隐瞒身份,即便报纸上公布了姓名,也无法确定他们的真实姓名及身份。国民党当局为了隐瞒事实真相,故意销毁档案资料,秘密杀害共产党人。革命战争年代,官方记载的历史不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当事情的真实性无法通过文字资料来证明时,就需要口述档案予以补充丰盈。新中国成立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为寻找雨花英烈,丰富烈士史料,通过多年走访核查和采集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才最终确定了现今已知的1519名雨花英烈的姓名及真实身份。

2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可见之史虽短,可溯之源甚长”。雨花英烈的革命活动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他们的成长和生活轨迹延伸至20世纪末期,对亲人、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拓展了雨花英烈的史料研究范围,突破了传统的革命历史研究形式,创新了弘扬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范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和生动素材,具有鼓舞人心的感召力、穿越时空的传承力以及入脑入心的感染力。

2.1 深挖档案史料,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明确教学理念的政治导向性

南京雨花台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的“富矿”。雨花英烈近亲属家中至今依然保留着英烈当年遗留下来的重要文物,或能够提供文物的去向和下落,有助于盘活红色家底,深度挖掘新的史料。很多口述人与英烈有着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他们在讲述中真实再现了英烈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细节,不经意间提到的人物和事件,为丰富英烈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进一步挖掘雨花台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素材。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革命斗争和实践,是无产阶级政党成长历史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具有一般档案所不具备的鲜明政治导向和独特政治价值,其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是其他教育资源无法替代的。在新时代,充分利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厚重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有利于引领政治方向,凝练政治共识,强化政治建设。

2.2 精耕档案内涵,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抢救开发,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档案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历史凭证。”[16]从文献资料中了解雨花英烈革命事迹,获得的主要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文字信息,而口述档案是口述人亲历、亲见、亲触后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雨花英烈近亲属用朴实的语言、深情的口吻、真挚的情感生动讲述英烈事迹,追溯烈士初心,能提供文献资料之外的历史细节描述,再现先烈的伟大革命斗争,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直观对话。这些档案蕴含着炽热的温度和沉甸甸的分量,相对于传统的文字、图片、文物等史料,更加真实、可信、权威。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是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进行战斗、生活的真实反映,承载着原始信息,属于原始材料,是无可置疑的历史证据,也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教学备课的“活档案”。在教学中运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是在最原始资料加工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使得每一次教学都能够做到鲜活有据。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说服力,也能有效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和反击。

2.3 活化档案利用,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范式,提升教学手段的新颖鲜活性

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主要借助传统纸质媒介,尽管内容经典、信息丰富、生动感人,但因传播形式和方法不够新颖,难以吸引年轻一代。随着5G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凭借传播快捷及时、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等特点,日益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微信、网站、微博等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传播媒介。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具有其他文献资料不具备的优点,更容易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开来,让受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事件之中,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升华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雨花英烈近亲属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利于受众近距离接触红色档案,直观感受口述人的情感,具象感悟革命精神,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种口述档案教学的震撼性、新颖性、鲜活性是其他资料无法取代的,可以发挥档案弥合时空距离的作用[17],让红色基因得以薪火相传。

3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访谈式教学中的开发应用

雨花英烈近亲属不仅是烈士的亲人,更是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传承者。为用好用活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挖掘其蕴含的教育功能,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根据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新要求,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特点,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邀请雨花英烈陶家齐的儿子陶和寿、任天石的侄子任华轶、赵良璋的外甥女徐彩平、郭纲琳的侄子郭常根、骆何民烈士的侄孙焦泉等多位英烈近亲属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深度挖掘雨花英烈身上所烙印下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及其后代在传承精神、继承家风等方面的事迹,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程,以更生动新颖的方式展现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价值与魅力。

3.1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融入访谈式教学的优势

访谈式教学课程是创新开发利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为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融入访谈式教学具有制度、平台、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优势。

(1)制度优势

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明确指出,在党性教育中要加强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引导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18]为用好用活包括口述档案在内的红色资源,江苏省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等文件,对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加强雨花台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研究、教育培训、交流传播的责任主体以及实施时间等内容,为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融入干部学院课堂教学提供了制度保证。

(2)平台优势

干部学院是利用档案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作为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列入省(部)级党委(党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传承和弘扬“两高一大”的雨花英烈精神为核心,以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拥有稳定的培训生源,是展现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教育价值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以互动访谈课程为载体,让烈士近亲属走进干部学院的课堂,为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在干部教育培训平台上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效发挥了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党性教育价值,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家风,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3)内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19]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能够提供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细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尤其在文字档案和声像档案的辅助下,让人们更直观地全方位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精神特质,具有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振奋人心的作用,是开展访谈式教学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4)方法优势

访谈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双方互动、互学、共赢的新颖教学形式,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20]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指出,鼓励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改进方式方法,综合运用访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21]目前,干部教育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课堂氛围略显单一沉闷,缺乏深入交流互动,存在“单一灌输”等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雨花台干部学院创新教学模式,以互动访谈的形式激活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具体来看,通过主持人和烈士亲属“拉家常”,辅以使用老照片、音响、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营造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克服了传统课堂“满堂灌”“喊口号”现象;以淳朴的风格让学员感到“真走心”,在主持人的引导和烈士近亲属的讲述中,学员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事件之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直观对话,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升华目的。

3.2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融入访谈式教学的设计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融入访谈式教学需要提前筹划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员需求,将口述档案资源有机融入教学,才能确保教学过程顺畅进行,保障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1)精准定位课程理念,深挖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价值要义,把访谈式教学讲深

一是学院姓“党”,用党课育人,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22]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坚持“学院姓党”的办学理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雨花英烈“两高一大”革命精神重要指示,结合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突出精品意识,强化质量管控,紧跟时代步伐,高站位高起点谋划设计,努力打造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高质量课程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观念进一步强化,政德修养、品行作风进一步提高。学员的信念、理想等综合品质的培养应作为党校和干部学院访谈式教学的最高目标。[23]《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程作为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的主要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和党史学习教育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两高一大”精神)为核心内容,尤其注重彰显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及革命精神对后人的激励启迪价值,凸显出人物奋斗牺牲精神的党性教育意蕴,从而实现赓续红色血脉的教学目的。

二是档案姓“党”,用档案发声,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负有“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4]面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档案工作要牢记“档案姓党、档案为党、档案护党”的政治要求,用档案发声,以史实亮剑,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档案智慧和力量。[25]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的革命斗争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追求,从逻辑上、理论上深刻揭示了雨花英烈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一致性,彰显打动人心的英烈精神,是新时代红色基因教育的鲜活资料与生动素材,对提升认知、涵养情感、砥砺意志、指导行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对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追溯、还原雨花英烈革命精神孕育生发、发展完善、丰富成熟和转型升级的演进历程。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要用好用活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挖掘口述档案中蕴含的共产党人崇高革命精神,将研究成果嵌入植入融入干部教育培训课堂,发挥其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引领作用和精神滋养作用;党性教育课堂要明确政治方向,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达到以课化人、以课育人的积极成效。

(2)精心梳理课程内容,深耕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学理研究,把访谈式教学讲实

一是广泛征集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近年来,雨花台开展“世纪追寻家国史,擎旗自有后来人”“百年传承·百地寻访·百媒联动”系列雨花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征集小组奔赴全国20多个省份,寻访42位雨花英烈近亲属以及英烈战友,深度挖掘其亲历亲见亲闻的与烈士相关的事迹,收集了600G容量的音视频资料,形成了约100万字的文字档案材料。

二是细化整理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为还原历史、提炼精神,学院教师全面梳理征集到的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撰写成文,汇编成册,先后汇编出版《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2》等史料丛书,分主题分模块地展现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料。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料丛书从英烈近亲属的视角出发,呈现对英烈个体的翔实回忆,还原更加真实可感的英烈形象,以文字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红色档案记忆。学院在学员入学报到时发放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料丛书,以便学员提前研读教材,为后续访谈式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持续更新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为不断丰富互动访谈课程素材,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互动访谈课程开发小组与烈士亲属先后奔赴句容、扬州、常熟、涡阳、徐州等雨花英烈的出生地、成长地、被捕地及就义地,开展参观学习、史料采集、视频拍摄等活动,完成了对陶家齐、王崇典、任天石、骆何民、姚佐唐等多位雨花英烈近亲属的口述史采访,挖掘其亲历亲见亲闻的与烈士相关的事迹,精心梳理与烈士相关的文物档案史料,挖掘烈士事迹和精神对整个家族、家庭、家风的影响,以充实访谈课程内容,为后续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3)精确设计课程流程,联动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多元主体,把访谈式教学讲活

一是瞄准“靶心”宏观设计。学院教研部针对学员的级别、区域、年龄、职业、培训需求等特点因材施教,采取“菜单式定制”课程。培训部与培训班联系人提前沟通是否选择访谈式教学课程,从而进一步确定访谈式教学的主持人和合适的访谈对象。例如学员是医生群体,则邀请雨花英烈任天石的侄子任华轶参与访谈教学,讲述任天石烈士如何从一名“救命”的医者转变为“救国”的战士。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任华轶自身曾担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和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院长,这使得访谈式课程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二是聚焦“核心”微观设计。主持人、访谈对象和学员作为访谈式教学的共同参与主体,应进行“一体化”联动协作,彼此平等倾听、互动、接纳,奏出“多言堂”和谐乐章。访谈教学教师与烈士亲属“共同备课”,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等共同设计确定访谈提纲、选择访谈内容、细化访谈问题、初步模拟访谈、合理分配时间、不断优化提升。学员根据培训需求和学习任务,提前阅读《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2》等史料丛书,自学了解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在访谈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审视内心、引发思考。此外,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访谈课教师要提前与主题课、现场教学课等教师沟通联动,如雨花英烈群体的背景及事迹在主题课中已经讲述,访谈式教学中要避免重复。

3.3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融入访谈式教学的实施

《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场、互动访谈、总结三个环节。

(1)开场环节:导入主题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成功的“开场白”不仅能够拉近学员、被访谈者及主持人的距离,还能充分调动学员对访谈主题的兴趣,尽快进入角色,融入课堂。在《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的开场环节,主持人首先用一段精彩的语言引出本场访谈课程的主题,简要介绍雨花英烈群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成立的背景;然后简要介绍任天石、王崇典、郭纲琳、赵良璋等雨花英烈生平及此次受访的烈士近亲属,唤起学员对被访谈者的兴趣;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访谈教学的主要环节及基本程序,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强调在访谈结束之后将有烈士亲属与学员互动环节,提醒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并注意交流互动的事项。

(2)互动访谈环节:把控节奏

访谈与互动是访谈式教学的主干部分,通常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和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课程中,主持人通过有计划的提问,引导烈士亲属分享烈士生平感人事迹,并将这些事迹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在访谈互动的过程中,主持人需要灵活地控制访谈节奏,避免一问一答的固定模式,鼓励学员参与的同时又不改变其教学性质;烈士亲属或主持人应灵活回答学员的问题,既简洁明了又要满足学员需求,既围绕教学主题又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此外,主持人还应灵活掌控学员的提问,鼓励其踊跃提问,同时也要防止提问过于宽泛。

下面以针对雨花英烈任天石的侄子任华轶开展的《从“救命”的医者到“救国”的战士》专题访谈为例进行分析。主持人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任华轶分享其大伯的事迹,任华轶则从多个层面讲述任天石烈士的事迹。一系列问答立体呈现了任天石烈士的生命轨迹和革命历程,深度挖掘了档案史料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生动展现了亲属对英烈的无限哀思和缅怀。

(3)总结环节:梳理归纳

总结是对整个课程的回顾与凝练。在访谈结束前,主持人首先针对任天石、王崇典、郭纲琳、赵良璋等烈士的精神分别进行提纲挈领地总结,强化学员对烈士事迹的理解,加深学员对烈士革命精神的体会。然后,对烈士亲属的表述进行全面系统的概括总结,用一条主线勾勒出雨花英烈的革命精神,并进行整体升华,突出和凝练访谈主题。最后,邀请各组学员代表分享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立足自身岗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烈精神。

3.4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融入访谈式教学的成效

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了学员对《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程的评价,结果显示该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遵循教学规律,凸显学员主体地位,有助于强化育人实效

互动访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主持人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的主角是英烈后代和学员。主持人、烈士亲属、学员三方互动交流,拉近了“台上”和“台下”的距离,凸显了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听不进、坐不住、收获小”的问题。此外,通过音乐、画面等营造教学环境,能够有力地配合被访谈者传达出的教学内容和感情,较好地调动学员情绪,有助于增强党性教育课堂的实效性,推动党性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2)增强教学互动,唤起学员情感共鸣,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访谈式教学是一种从形式到思想上都具有极高互动性与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将传统“静态”教学模式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动态”教学模式,集“动情、入理、促行”于一体。学员普遍认为,英烈后代到教室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讲述先辈事迹,实现历史的“在场”,使得英烈的精神更加具象立体,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渗透力、说服力。访谈式教学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以淳朴的风格“走心”,可以增强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感染力,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知识育人与情感育人的有机统一。

(3)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

访谈式教学的主持人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焦点,却是驾驭全局、调整课堂节奏的把控者。主持人不仅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烈士近亲属和学员的参与热情,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积极“介入”烈士近亲属和学员的对话交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及时规避个别学员或烈士近亲属冗长拖沓的表述并做出简洁明了的总结,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主持访谈式教学课程,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整体策划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逐步成长为“学者型”主持人。

(4)创新课程模式,深挖盘活口述档案,有助于拓展教学资源

《感悟雨花魂 传承英烈志》互动访谈课程作为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资源的载体,能够起到更直观、更接地气、更易传播的重要作用。互动访谈课是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深入挖掘红色档案当代价值,创造性用好用活口述档案资源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宣传利用口述档案资源的新思路,有效发挥了口述档案资源的教育价值,赋予了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新的生机与活力。

4 总 结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将继续强化档案意识,持续开展抢救性的广泛征集活动,同时着眼红色资源的利用和转化,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的平台上得到更多形式的宣传推广,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两高一大”的革命精神。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档案的时代价值意蕴,创造性利用红色资源,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在党性教育平台释放出口述档案资源的独特魅力。

*本文系2024年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形成基础与科学内涵研究”(项目编号:24YB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房亚萍:选题确定,框架设计,论文撰写、修改与定稿;朱冰:选题讨论,框架设计,论文修改;莫佳思:选题讨论,资料查阅。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储丽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市中医院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3(11):60-62.

[2]韩萌萌.多元互构视角下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2.

[3]丁越.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口述红色档案开发利用路径探析[J].档案学刊,2023(3):58-64,72.

[4]陈健惠.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口述档案助推人文湾区共建的实现路径[J].档案学刊,2024(2):53-60.

[5]孙宝辉,张晓晓,张卫东.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校史档案编研路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7):54-57.

[6]徐莹钰.基于记忆建构的口述红色档案采集整理流程研究[D].北京:北京联合大学,2023.

[7]林雅琴.浅论历史研究视角下口述档案的价值及采集[J].档案记忆,2022(4):56-58.

[8]张宛艳.非遗传承视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1(1):82-83.

[9]郭胜溶,赵局建.民族文化生态变迁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保护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9):31-34,54.

[10][17]王鑫.用口述历史档案讲好党史故事——以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8):68-69.

[11]车艳红,王春晖.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J].兰台世界,2021(10):125-127.

[12]潘彬彬.浅谈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在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8(3):86-89.

[13]赵杨娟,郑凯利,马宏瑞.红色基因传承视阈下雨花英烈红色档案叙事化开发策略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4(6):71-77.

[14]荆欣,刘国华,武利红.口述档案相关概念辨析及开发利用原则探微[J].档案管理,2019(5):23-25.

[15]朱琼.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实践探析——以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为例[J].中国档案,2024(7):36-37.

[16]陈向阳.管好用好红色档案[J].群众,2019(21):35-36.

[18][21]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EB/OL].[2024-10-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16/c1001-40096386.html.

[19]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EB/OL].[2024-10-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001/c1001-32244414.html.

[20]肖小华.访谈式教学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3(1):57-59.

[22]共产党人“心学”的传承与弘扬[EB/OL].[2024-10-05].http://dangjian.people.com.cn/ n1/2017/0117/c117092-29030098.html.

[23]范国盛.浅谈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访谈式教学与典型人物示范课程的对比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5(4):81-86.

[24]孙大东,杨子若.红色档案文化共情传播:问题分析、运行机理与策略优化[J].档案学研究,2024(4):95-102.

[25]陈向阳.用档案发声 以史实亮剑 主动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战[J].档案与建设,2022(6):4-6.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