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行动者网络: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运行机制研究

2024-11-26 00:00:00曲春梅吴双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0期

摘 要: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以行动者、异质性网络、转译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协同开发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首先,明晰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的现实基础,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作为底层逻辑架构;其次,识别网络中各行动者主体和强制通行点,对转译流程中的问题呈现、利益赋予、成员招募和链接动员等各环节进行设计优化,构建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行动者网络;最后,从机制运行角度提出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解决方案。

关键词:档案资源开发;行动者网络理论;协同机制;跨区域

分类号:G273.5

Developing a Network of Actors: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Cross-domain Archival Resources

Qu Chunmei, Wu Shuang

( School of Histor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cross-domain archival resourc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parties.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which centered on actor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and transl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irstl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realistic basis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cross-domain archival resources, and introduces the actor-network theoretical framework as the underlying logical structure. Secondly, it identifies the main actors and mandatory passage points in the network, optimizes the design of problem presentation, benefit assignment, member recruitment and link mobil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builds a cross-domain archival resourc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ctors’ network. Finally, it proposes a solution for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cross-domain archiv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chanism operation.

Keywords: Archiv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ctor-network Theory;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Cross-regional

档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档案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是一项兼具重要现实影响与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1]2021年12月,国家档案局在《“十四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鼓励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开发和成果共享。[2]随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推进,各地档案部门在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果,但在跨域资源共享与协同开发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资源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学界对档案资源共享与协同开发的研究集中于数据挖掘[3]、治理机制优化[4-5]、多元主体联动[6-8]等方面。在跨域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特定区域或专题档案,其共享与协同开发机制仍须进一步探索。本文以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作为研究主题,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底层逻辑架构,分析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活动中各行动者从产生关系到形成网络的具体过程,进而提出利益协调方式和冲突解决路径,为实现高质量的跨域档案资源开发提供协同方案。

1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应然逻辑

1.1 问题提出:协同机制建构的现实意义

跨域协同开发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将档案资源价值效益最大化。其一,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数据的经济价值,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流通互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其二,通过跨域合作有效整合具有内在关联的档案资源,能够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搭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和融合,唤起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人们的情感联结及文化认同,助力社会治理;其三,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区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也要求加快协同开发利用的步伐。档案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使其跨域共享利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限制,不同区域的开发利用主体“各行其政”,导致地方档案资源难以实现有效的协同共享和协作管理。[9]档案资源跨域协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参与主体界定不明、协同运行不畅、有效激励不足等问题,也需要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予以解决。

1.2 理论阐释: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描述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社会学者卡龙和拉图尔等人提出的一种研究框架。ANT根植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其核心在于承认科学实践实质上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包括自然与社会、人与非人、物与非物等行动者)相互联系作用,逐渐结盟生成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建构过程。[10]其中,行动者(Agency)、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和转译(Translation)是ANT的核心概念。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是指科学实践中的一切存在,包括人与非人的元素,这个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拉图尔反对“自然”与“社会”二元对立观点的重申。ANT将科学实践中一切能够改变状态、制造差异的东西称为“行动者”,其中非人类行动者同样被纳入其中并给予关键地位。这些行动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互动过程中会通过语言、技术等方式不断“把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即“转译”,从而使原本相互独立的行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递与交流,实现成员的招募和行为控制等,形成一个动态变化、不断扩张的异质网络。[11-12]ANT“行动者”概念界定和“转译”过程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理论框架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对立界限,强调“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重新认识科学实践中行动者的角色功能,充分发挥行动者的利益耦合及互动作用,从而构建更为高效的行动网络。

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是一项需要各方联动、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动态性、系统性、互动性等特点要求为其建立一个统一、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促使各行动者积极主动参与,为跨域档案资源开发形成协同效应提供动力源泉。一方面,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参与主体众多,各自都有特定的资源优势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协同开发的动态过程还涉及各种不确定性、变化和调整。借助ANT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行动者在网络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利益协调与冲突化解等交互行为来达成共识、分配资源和共担风险,还可以阐释各行动者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和位置以适应环境变化,以及网络如何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发展而演化,从而帮助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的协同开发策略,使开发过程呈现出有序推进、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2 网络搭建:形成跨域多元协同开发运行机制

跨域多元协同开发网络的搭建,建立在深刻理解各行动者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行动者之间存在的资源互补性、能力差异性、诉求多样性等内在联系为协作开发中的多元主体打下了共生基础[13],共同构成了网络生态的多元特性。同时,多元性伴随着协同挑战,不同管理域、不同利益诉求的行动者需要跨越障碍,将各自的问题、需求和资源转化为可以共同理解和接受的行动方案,才能促成多元协同开发运行机制的形成,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对齐和行动协调。

2.1 行动者主体界定

为避免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工作中相关主体间的重复与冲突,在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合作网络构建的初期,应首先识别行动者主体。行动者的界定应当根植于“行动”,需要在行动中寻找并在活动中不断更新行动者。根据ANT理论,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的主要行动者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人类行动者,包括档案部门、相关文化机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媒体平台的组织行动者和档案管理人员、项目参与者、社会公众等个人行动者;二是非人类行动者,包括物质范畴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以及意识范畴下的开发理念与社会文化等非人类行动者。这些异质行动者节点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动态变化的资源开发协作网络。在ANT理论框架下,应当将多元主体纳入开发协作网络,其中,档案部门作为档案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中承担主导责任;同时,应将各类利益相关者纳入网络,尤其需要注意将档案资源、信息技术等非人类网络元素纳入行动者范围。

2.2 转译流程运作

ANT研究问题的关键是转译机制,即核心行动者通过协调多个行动者的利益和冲突,与其他行动者形成稳定利益联盟网络的过程。[14]根据卡龙的研究,可以将行动者网络的基础形态构建分为问题化(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Interessement)、征召(Enrolment)、动员(Mobilization)四个转译步骤。[15]本文将其应用于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领域,以问题呈现、利益赋予、成员招募、链接动员四个环节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开发网络。

(1)问题呈现:感知跨域档案资源开发阻碍

问题呈现是机制搭建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由各行动者识别和阐述跨域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由核心行动者将问题“共同化”,明晰“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简称OPP)。各行动者的问题与目标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跨域的开发前提,参与档案资源开发的档案部门由于行政区划、地理因素等产生行动隔阂,体现在各地档案部门及相关文化机构欠缺互商联络、权责分配不清等。其次,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思维和属性差异会造成难以消除的阻碍,如追求社会效益的档案部门、文化机构与致力获取市场效益的企业、媒体在参与档案资源开发项目时,可能会由于利益属性冲突而产生矛盾,体现在档案部门开发实践缺乏技术支撑、创新活力不足,企业缺乏相应政策扶持、知识资源匮乏、实践资金不足,媒体平台缺乏灵通消息渠道及官方统计数据等。再次,强国家能力和多元社会主体意志在档案资源调动与协同开发过程中的潜在冲突需要及时加以预防,如若作为主导机构的档案部门不能建立良性的开发循环,进行合理地权责分配,那么可能会导致对官方机构的信任透支以及积极性下降,表现为档案管理者认知脱离公众意愿,项目参与者开发认知不足、收派任务不合理,公众参与动力不足等。然后,非人类行动者的问题实际是对人类行动者行动的呼应,开发项目的运行可能会遇到物质范畴下档案资源基础单薄、信息技术不足、 设施不健全及意识范畴下方针政策不足、理念更新迟缓等问题。最后,综合档案部门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关键任务,是积极响应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区域间档案资源利用共享,提升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开发大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16]实现高质量的档案资源开发是消解以上难题、实现各个行动者利益目标的关键介质,因此,通过明确关键任务及识别各主体的问题,核心行动者最终将目标集中确立为“高质量档案资源开发”。与此同时,强制通行点所呈现的问题需要各行动者的通力合作才能得以解决,这也赋予了各行动者角色的目标职责并确认了各行动者间的关联,使得行动者信任和依赖协作网络,为后期的成员招募和链接动员打下基础。

(2)利益赋予:明晰跨域档案资源开发收益

考虑到各行动者自身的趋利性,在协作网络吸纳行动者成员前需要让行动者认识到参与协作能达到的预期利益。[17]在跨域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行动者都有特定的问题和目标,通过实现“高质量档案资源开发”这一共同任务目标,敦促各行动者明晰自身行动目标:地方档案部门能够打破区域限制,协同不同区域档案部门实现档案资源的高质量开发等;相关文化机构可以充分发挥机构职能提升社会效益等;企业可以获得政策扶持,发展业务范围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够获得官方调研数据,提升研究水平等;媒体平台能够获得一手的新闻渠道,提升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用户黏性等;档案管理者能够提升绩效水平和工作技能等;项目参与者能够提升项目认知和开发技能,获得经济激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社会公众能够体验地域档案文化,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等;非人类行动者能够实现跨域档案资源的交融碰撞,获得有效利用开发,同时实现配套设施、信息技术的改进提升与充分利用,以及开发理念和方式的更新创新等。明确预期利益不仅为行动者在网络中的角色和定位提供依据,同时建立“期望—满足”的反馈机制以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激发行动者参与协作的动力,增强网络的适应性和韧性。

(3)成员招募:整合跨域档案资源开发单元

成员招募的主要内容是在实现“兴趣激发”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和“并置”来控制被吸引成员的行为并使其具有可预测性。其中,“简化”旨在帮助行动者撇弃杂念,聚焦一致的群体目标,“并置”则致力于将全部元素整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一个持久整体。[18]如图2所示,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依赖关系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档案部门作为核心行动者,通过与各行动者互动将其纳入网络。这一过程的典型表现包括:档案部门在与相关文化机构的互动中积极促成档案业务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交换互助;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帮助其拓宽业务、提升营运,企业则为其提供相应的档案业务服务和决策支持;在与档案管理者的互动中对人员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则直接执行部门整体意志;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将公众意志纳入档案开发过程,公众在获得良好体验后给予正向反馈等。在这个过程中档案部门还要赋予非人类行动者应有的角色和地位,不仅体现在要精准进行档案资源、资金人力、技术设施等的完善优化,还要让非人类行动者反作用于开发过程使其顺利进行。例如,档案部门通过开发工作使档案资源脱离“睡眠”状态,进入大众视野,从而使这些具有深刻内在关联、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档案资源反促开发项目的高质量产出。二是各行动者间由于利益联结随机产生交互关系,其典型表现为:相关文化机构凭借其丰富的图书、文物、展品资源,可以为企业进行开发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文化机构的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与媒体平台建立联系并相互引流成为合作伙伴,为档案管理者、项目参与者、公众提供开发工作的知识技术培训,个人则进行评价反馈帮助企业调整相应市场策略;档案管理者、项目参与者在项目运行中实现与公众的直接沟通,提高公众对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关注度,公众则通过反馈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提高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公信力等。

(4)链接动员:强化跨域档案资源开发配置

经过前置阶段,网络中的行动者对自身的职能角色及预期利益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开始真正利用资源并发挥优势展开集体行动,巩固多边关系的稳定形态,形成完整的行动者网络。此时,核心行动者上升为协作网络的代言人,能够通过行使权力维系网络的稳定。[19]然而,在开发网络的初步搭建和主体间的沟通磨合过程中,由于不同行动者在行动时所遵循的逻辑与价值观念并不相同,不同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导致彼此之间产生冲突。为实现共生共存的共赢状态,在具体的开发工作中,各异质行动者需要通过平等协商和互相沟通等一系列举措方法解决“异议”,以保持利益关系的均衡与稳定,保证协作网络的顺畅更新循环。[20]

核心行动者即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平等互商的合作机制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任务分配等程序性安排,提前建立冲突解决方式,充分调动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积极性,把所有行动者高效组织在一起实现任务目标,从而使档案资源开发从前期的开发策划、资源调度到后期的成果呈现、效果反馈的每个环节都能有序进行,实现多方协同。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建立:①政策引导机制。跨域档案部门从宏观角度进行互商协调,对开发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中期的项目计划和短期的实施步骤,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为可持续的协同开发打下基础。②互动共享机制。通过各区域档案部门之间的双向互动,定期组织会商讨论,按照统一规划、标准和措施的要求开展档案资源开发的联合工作,还可以集合各地的优势资源,搭建跨地域开发专项小组、人才专家库等协作机制,为议事协调机构转移赋权,同时通过定期的会议、专用工具等辅助方式鼓励各行动者之间进行档案资源的交换联系,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实时沟通与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分享,增强协同合作和互利共赢。③需求激励机制。通过深入了解各行动者的需求和利益诉求匹配合理的激励措施,为人类行动者提供系统的政策支持和理念支撑,为非人类行动者增添资金、人力等,同时根据行动者在职责履行、资金运用与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质量予以绩效反馈,提升行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④公开监督机制。档案部门在确保档案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公平公正和公民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社会公众在资金使用、人员调配和决策过程中的监督,保证工作流程公开透明,提高项目公信力。

综上,在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活动中,通过问题呈现明确各行动者需解决的障碍问题以及强制通行点,赋予行动者参与协作的预期利益,利用多元方法吸纳各类行动者进入资源协同开发网络,采取相应措施动员激励行动者响应号召积极合作,通过异议清除化解利益冲突,最终冲破障碍瓶颈和强制通行点,形成稳定、有序、高效的协同开发行动者网络。

3 关键行动:跨域档案资源开发多元协同实践路径

跨域档案资源开发多元协作网络实践路径中的关键在于实现行动者与核心节点之间的转译过程,发挥各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作用,进行不断地转译并依据转译结果形成牢固的跨域档案资源开发多元协作网络。在跨域档案资源开发过程中,地方档案部门作为核心行动者,应当从主体识别与转译细节入手,构建系统的多元协同开发 体系。

3.1 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激活非人要素潜力

行动者网络强调行动者主体的多元性质,因此在档案资源开发应用中需要关注行动者的多元性。综合档案馆作为核心行动者应当发挥主导和纽带作用,秉持“应入尽入”的原则将多元主体纳入开发协作网络的范围,确保多元主体在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上形成合力,共同突破强制通行点,实现“高质量档案资源开发”任务目标。如福建省、苏州市两地综合档案馆联袂举办的“海丝情忆——丝绸与侨批档案文献遗产展”不仅突破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仅限于属地资源的传统束缚,更积极吸纳了商业性艺术馆、学术中心、高校师生、媒体平台等多方力量参与,通过各主体的持续交互联动,形成了可靠高效的“海丝情忆”跨域档案展览协同开发行动者网络,使跨省馆际档案展览的成功举行得到有效保障。[21]

开发网络的构建优化离不开非人类行动者的深度参与。一方面,在物质范畴下,档案资源是开发基础,需要关注区域档案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开放,以及开发实践中档案资源的权衡选择。这一层面的工作不仅需要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还应当吸纳高校及科研院所、社会公众的资源与意见,共同开展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馆藏档案资源的开放审核、档案资源的开发价值探究等工作。同时,数字人文的蓬勃发展开拓了档案资源开发的研究视野,数字化技术能够助力档案资源的组织处理、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呈现。可以将机器学习、知识融合等技术方法应用于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实现对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收集与管理,立足资源特性打造可视化知识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赋能档案资源开发,通过深入调研各类用户群体的需求偏好,保证公众的普遍关注与意见投入,从而有效拓宽开发应用场景,提升网络整体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在意识范畴下,开发理念和社会文化等在开发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研究正在试图将先进的叙事理论等理念引入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作为叙事起点,调研用户数据形成用户画像,同时予以反馈形成交互式设计,实现档案机构和利用主体的双层次叙事驱动[22],同时基于核心价值观等树立核心理念,规范叙事表达方式,提升档案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此外,可以将场景思维嵌入档案资源开发与传播,通过搭建相应类型的档案文化社群、组织档案主题活动等方式,发展档案传播的社交场景,构建档案文化传播生态,推进档案资源传播的网络立体化,凸显育人创新功能。

3.2 搭建协作参与平台,建立多元协同机制

档案部门作为核心行动者在开发工作中发挥协调统筹作用,可以通过设立领导小组、打造战略联盟以及签订协作战略等结构性安排,建立专门从事于开发工作研究的协调机构或管理模式调整组织边界[23],代为行使不同主体的权力意志,解决开发工作中遇到的障碍阻力,并对开发工作的实施进行管理协商,同时可以积极吸纳社会组织等公民代表的意见,构建大众参与的社会化开发模式,营造合作开发的良好氛围,促进档案资源的协同开发。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档案工作协同和推动“数档”融合等方面不断创新,通过签署《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和年度《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协同合作事项备忘录》,并联合成立“长三角地区抗战档案研究联盟”“大运河档案文化联盟”等多种形式[24],为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预备性的组织安排,加快推动了长三角地区档案工作的一体化进程。

此外,有关资源开发工作的多元协作与共享应当贯穿于开发工作的始终,并在每个步骤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政策制定、跨界交流沟通等工作环节均离不开庞大的数据支撑,并且出于提高工作绩效、确保工作透明度的目的,需要保证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因此,应设计一个能够横跨多个主体、覆盖全部开发工作的数字化共享平台,以配合开发工作的施行。按照基础的平台设计(如图3所示),档案资源开发协作共享平台的整体架构应当至少包含数据层、应用层和决策层3个层面。在统一数字化工作规范与标准的指导下,数据层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包括区域的档案数据、项目数据、资金数据等数据类型,并通过对数据和相关背景信息的收集整合形成区域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为进一步的平台构建奠定基础;应用层可以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子平台,直接面向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服务,吸收各类行动者的意见;决策层为决策者、管理人员等关键行动者提供会商平台,便于高效完成开发工作的决策和规划制定、业务管理等工作。通过协同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转译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和利益平衡,为召唤和动员精英行动者打下基础。

3.3 实施征召动员举措,保证行动实施效能

档案资源的高质量开发依赖于开发者的创意能力、技术水平等,同时开发活动本身也受到资金、环境、人力等条件的限制,档案部门需要在有限条件下选择最佳匹配行动者加入网络联盟。对于想要自愿加入或邀请加入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网络的行动者,需要建立一定的筛选机制实施门槛准入。在招募时也需要辅以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利益激励提升吸引力,例如给予财政、业务等层面的政策扶持,利用官方知名度为行动者进行宣传推广等。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行政、市场、资源和社会征召等方式,分别招募档案工作者、技术型企业、高校及相关档案研究院所、社会人员等行动者。如南京市档案馆与南京市大数据集团、地方非遗企业等单位通力合作,成功建成南京云锦、南京金箔两大类非遗档案专题数据库,上线“金陵档案·兰台拾遗”应用系统等[25],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数字建档与成果转化,为协同开发中的多元行动者征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同时,在诸多行动者进入网络之后,为了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运作,需要建立更新行动者评估与反馈机制,根据实施的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反馈,给予行动者正负向反馈,唤醒行动者能动性,提升行动者效能,从而实现行动者网络的再建构。对于档案管理者、项目参与人员等人类行动者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开辟多方意见反馈渠道,通过收集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开发活动过程和开发成果的反馈意见。对于技术、设备、开发理念等非人类行动者,可以采用试点运行等方法测试运行效果。当反馈意见显示实现利好或损失时,应主动将反馈提交至共享平台,决策组织根据反馈结果再进行新一轮的行动者工作运作,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开发工作循环网络。

4 结 语

多主体协同是实现跨域档案资源高质量开发的关键点。在跨域档案资源开发实践中,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不同以及资源优势差异等因素影响,协同开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构建统一高效的协同开发运行机制成为协调多元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性策略。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的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行动者网络中,档案部门作为发挥主导和纽带作用的核心行动者,以实现高质量的档案资源开发为任务目标,与相关文化机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媒体平台等进行互动合作,深度激活档案资源、信息技术、开发理念等非人类行动者潜力,促成多主体力量协同。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各行动者明确自身角色目标定位,利用利益协调、冲突解决等机制达成共识、分配资源并共担风险,共同提升跨域档案资源协同开发工作效能。

作者贡献说明

曲春梅:确定论文选题,论文撰写与修改、论文定稿;吴双:资料搜集、论文撰写与修改、文稿校对。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伊部.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N].中国档案报,2021-7-29(01).

[2]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4-6-30].https://www.saac.gov.cn/daj/tzgg/2021 12/88aaaf0db5cd4b9aaac05237a8a5b029.shtml.

[3]金波,杨鹏,邢慧.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探析[J].情报科学,2023(6):9-16.

[4]张金峰.新形势下档案数据协同治理实现路径探析 [J].档案与建设, 2022(8): 25-29.

[5]李颖,李桂英.面向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京津冀档案资源协同开发研究[J].山西档案,2023(6):95-102.

[6]储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交流合作人员档案数据协同治理与开发利用探讨[J].档案管理,2023(5):12-14.

[7]张玉昭.基于协同效应视角的数字档案资源多元化开发模式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1(2):37-40,13.

[8][13]刘露,金波.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协同主体共生模式优化研究 [J].档案与建设, 2024(6):64-70.

[9]申灿,李瑶.红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档案管理,2021(4):17-18.

[10]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76-99.

[11]CALLON M. Actor-Network Theory-The Market Test[J].The Sociological Review,1999(S1):181-195.

[12]刘锦英.行动者网络理论:创新网络研究的新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4-17.

[14]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管理世界,2022(3):182-200.

[15][18]CALLON M, LAW J, RIP A.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86:19-34.

[16]郭若涵,王玉珏. 我国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兰台世界, 2020(5): 33-39.

[17]赵宇翔,刘周颖,宋士杰.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公众科学项目运作机制的实证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6):59-74.

[19]洪佳.组织间合作网络构建:基于多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3):24-33.

[20]程叶青,王婷,黄政,等.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机制与优化路径——以海南中部山区大边村为例[J].经济地理,2023(4):34-43.

[21]荆翡,李婧. 公众美育视域下艺术档案文献展的展览策略及创新价值 [J].档案与建设, 2023(12): 76-78.

[22]周林兴,姜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叙事表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4):4-9.

[23]周林兴,崔云萍.区域性红色档案资源的协同开发利用探析——以长三角区域为分析对象[J].档案学通讯,2021(5):4-13.

[24]牢记嘱托,赋能未来:长三角地区档案工作座谈会在合肥召开[EB/OL].[2024-6-30]. https://mp.weixin.qq.com/s/xApZpXzObgq 00bcBCiJETQ.

[25]市档案馆率先在国内开展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转化试点[EB/OL].[2024-6-30].https://dag. nanjing.gov.cn/gzdt/202406/t20240607_4686496.html.

(责任编辑:张 帆 冯婧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