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曾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合作到冲突、对抗”的过程。影响中苏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958年9月下旬发生的“响尾蛇”导弹事件便是其中之一。
温州湾上空坠落“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导弹是1953年美国研制并成功试射的一款空对空导弹,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军队,西方媒体曾称它是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中杀手”。1958年8月18日,美国将第一代“响尾蛇”导弹运抵中国台湾新竹空军基地,正式装备盘踞台湾的国民党空军。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精锐步兵旅旅长卡塞姆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将亲英美的国王费萨尔二世及王室成员斩杀殆尽。次日,美英两国分别派军队入侵黎巴嫩和约旦。为策应英美军队入侵中东国家,蒋介石当局决定连续组织海空军事演习,制造台海紧张局势。
为给骚扰大陆的国民党反动派“一个惩罚性打击”,以及支持和帮助抵抗美英军队的阿拉伯国家人民,中共中央决定,炮击盘踞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部队开始炮击金门岛。首次炮击发射炮弹共计30757发,金门岛基本为解放军炮火所封锁。
为扭转台海不利的战争形势,蒋介石当局决定将大陆与金门、马祖间的隔海炮弹对射升级为空中作战。9月24日一天内,国民党空军就先后出动143架次战机,窜入福建、浙江、广东三省上空,进行军事挑衅。当天上午,国民党空军4架携带美国“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的F-86F战斗机,在另外2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分两批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直扑浙江温州地区上空。
约9时30分,解放军米格机群与敌机群相遇。解放军机群不知道敌方飞机上载有“响尾蛇”导弹,仍按常规战术展开攻击。战斗过程中,王自重驾驶的3号战斗机掉队。在追赶编队途中,与企图偷袭我飞行中队的12架敌机遭遇,被包围。为保证战友的安全,王自重从下方突入敌机群,近战格斗5分钟,接连击落敌两架F-86F飞机。当他准备撤出战斗时,不幸被敌机发射的“响尾蛇”导弹击中,壮烈牺牲。
在此次空战过程中,一枚“响尾蛇”导弹从高空坠落到地面,没有爆炸,之后被我方人员寻获。当天,被捡获的该导弹的红外线接收部分(头部)、导向部分、未爆炸的弹头部分和固体火箭部分等重要部件被运往北京。
9月29日,中国外交部举行专场记者招待会,向现场中外记者展示了战利品“响尾蛇”导弹的部件,在导弹的动力装置以及固体火箭部分的铝合金外壳上,有使用英文书写的“五英寸火箭”和美国“军械局”字样。
中苏围绕“响尾蛇”导弹的交涉
获悉中国军方获得美国“响尾蛇”导弹的消息后,苏联驻华军事顾问第一时间就报告了莫斯科高层领导。一直对美国军事上的新发明“很感兴趣”的赫鲁晓夫兴奋不已,指示驻华大使馆官员代表苏联政府致函中方称,苏联方面拟请友好邻邦将导弹送交苏方研究,并答应届时“与中方共同享用分析结果和导弹的图纸”,以后还可以利用美国技术为两国“共同利益服务”。
中方一开始“没有回音”,既而答复“正在搜寻”,再后来说明“自己现在正在研究这枚导弹”。中方没有马上满足苏联的要求,这令赫鲁晓夫感到“不可思议”。由于当时苏联军备的整体水平还落后于美国,赫鲁晓夫急于根据美国人的技术“搞出点有趣的东西来”。于是,赫鲁晓夫决定“向中国人施加点压力”。
当时,苏联正准备给中国发送研制P-12型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资料,中方“也非常着急地催促苏方赶快发出”,赫鲁晓夫向其在中国的军事专家和顾问们下达了指示:一方面,要求他们在谈判时公开表达对不能马上拿到“响尾蛇”导弹的“不满”和“委屈”;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私下里暗示说,在向中国移交导弹生产资料方面,遇到了“技术性困难”“很可能无法如期交出”。
不久后,中方向苏方转交了“响尾蛇”导弹及其组件,它们被统一送到了莫斯科附近的一家科学研究所。苏联专家研究后惊喜地发现,与苏联的同类导弹PC-2Y相比,“响尾蛇”导弹的优点十分明显,它十分轻便且操作简单,只消用一把扳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拆卸、组装。因此,苏联政府决定如法炮制美国人研制的“响尾蛇”导弹,只需“作一些小小的修改”。但仿造过程中,苏联设计师发现,“响尾蛇”导弹上的热感应元件没有了。这种元件“尺寸很小,形状像纽扣”,对准确操纵导弹至关重要。苏联专家认为,中方在将导弹运送苏联之前,“已经过多次拆卸,是重新组装之后才交苏联的”。
赫鲁晓夫了解这一情况后,“再一次向中国人索求”所谓的敏感元件。但中方的回答是已经把所有部件都送去了莫斯科。为此,赫鲁晓夫“大动肝火”。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中苏关系逐步恶化,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废除了1957年10月与中国签订的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摘自《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