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魏世杰,男,汉族,1941年出生,1981年6月入党,1964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投身国防科研,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从事核武器研究与试验工作长达26年,曾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导弹核武器的研制,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最美老有所为十佳人物”“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以下文字是其自述——
我是山东大学物理系1964年的毕业生,毕业前夕,大家都写了决心书,要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一天,系办的陈秘书把我和另一个同学叫到她的办公室,把门关上,很神秘地说:“二机部九院来选人了,要求很高,必须又红又专。你们两个被选上了,我祝贺你们!”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塑料皮的小本子,说:“这是我送你们的纪念品。”我接过来,只见扉页上写着她的祝词——听毛主席话,永做革命人。
“这个九院是干什么的?”我问。
“我也不知道。据说是国际阶级斗争的工具,工作性质是绝密的。”
就这样,我们拿着报到证,坐上火车,一路向西,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又坐上火车,沿着一条地图上没有的铁路线,来到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九院221厂。
核武器研制是“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共和国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多次对我们进行核威胁,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期,美国总统已经批准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作战计划,后来只是因为苏联拥有了核武器,美国有所忌惮,没有付诸实施。我国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心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两弹一星”。
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地质勘探、核材料的提炼浓缩、成型加工,到原子弹的设计制造试验,需要很多厂矿和单位的参与。九院是这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九院,全称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后来更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1958年在北京成立的。在北京郊区的官厅水库附近,有一个所谓“17号工地”,那是最初的爆轰试验场,早期的创业者在那里进行了一些炸药爆轰实验,探讨爆轰波形的测试,为核武器的研制作准备。1962年,青海221厂的建设初具规模,二机部向中央提出“争取两年内造出原子弹”的计划获得批准,于是,九院大批的科技人员奔赴“前线”——青海221厂。
221厂位于青海海晏县的金银滩大草原,海拔3200多米,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是高寒地区,年平均温度零度左右,没有夏天,六月飞雪是常见的事;因为高原缺氧,走路不能快走,否则就会喘不动气,睡觉时有时会突然憋得醒过来。高原气压低,水烧到80度就沸腾了,馒头蒸不熟,发粘,加之高原反应,很多人经常吃不下饭。这儿气候恶劣,每天下午定时会刮大风,飞沙走石,一片迷茫。初期的创业者没有房子住,住在帐篷里,夏天还好,冬天早晨醒来,头发眉毛上都会结霜。
1970年左右,因为当年221厂选址有苏联人参与,不安全,九院在四川设立了新的基地,221的技术人员开始向四川转移。这儿海拔不高,高原的缺点没有了,但是因为九院的工作性质,只能建在川北的深山老林里,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弊端——暗无天日,阴暗潮湿,各种病菌病毒猖獗。有的研究所位于峻峭高山的峡谷之中,每天上午10点太阳才露头,下午3点就落山了,以至于职工的孩子回家探亲,会指着傍晚的红太阳,奇怪地发问:“爸爸,那是什么东西?”
气候恶劣只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工作的危险性。核武器中最重要的有两种材料,一种是核材料,一种是高能炸药;前者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后者是不稳定化合物,随时有爆炸的危险。我在九院工作期间,经历过多次高能炸药爆炸事故,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青海221厂,时间是1969年11月14日。爆炸后,整个工号,包括房屋、设备和人员都炸得粉碎,有4位战友牺牲。在九院,“粉身碎骨”这个成语,并不是夸张的形容词,而是现实的存在。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害怕。我们认为,这里就是关系国家命运的战场,为了铸造共和国的核盾牌,免受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国家使命在肩,自己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应该的,即使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如果当逃兵,是很可耻的。
我在九院工作26年,从事核武器炸药部件的性能测试,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科研大组长、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核武炸药部件温度实验学科带头人,参与了17项科研攻关项目,获得过国防科工委的奖励,我的一项理论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科学大会奖。我曾获九院先进科技工作者、九院三所学铁人标兵、新长征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我于1990年离开九院回到青岛,家中接连发生变故。先是发现儿子弱智、女儿精神分裂,后来老伴也患上精神分裂症,一家四口有三个重病号,家庭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我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担负起了父亲和丈夫的责任。30多年来,经历无数危险和艰难的时刻,我都坚持了下来。现在,他们的病情基本稳定。
作为共产党员,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
我利用照顾病人的间歇,撰写了3部反映核基地的长篇小说和10余部科普图书,其中《禁地青春》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放。我还给青少年作了几百场报告,弘扬科学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我在九院的经历,以及“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能够战胜家庭困难的力量源泉。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想想九院无数的无名英雄,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同时,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