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红色风云录

2024-11-25 00:00曾子芮
廉政瞭望 2024年11期

朱德曾在通海剿匪,居住在秀山清凉台。

玉溪地处滇中,北接昆明市,西南连普洱市,东南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从1927年起,中共云南党组织先后派出黄洛峰、汤建荣等共产党员到玉溪开展革命活动。在这期间,玉溪涌现了许多意志如磐、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的精神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守护着玉溪的红色记忆。

滇中革命火种连绵不熄

玉溪市易门县的南屯湖边,有一个西面临水、三面抱山的村庄杨家龙潭。九十多年前,中共云南省临时省委派黄洛峰、李裴如来到易门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春,中共易门县党支部在杨家龙潭正式成立。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方勇云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介绍,这是玉溪的第一个党组织。从这里开始,这群年轻的革命志士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播撒在滇中大地,为解放中国、解放云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李福生长年研究玉溪革命历史,撰写了许多纪念文章。他告诉记者,第一个玉溪籍的共产党员叫汤建荣,他生于1906年,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底,汤建荣到家乡江川开展工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秘密串联。他自己也经常往返于江川和昆明,从省里带回革命书刊宣传。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江川已有中共党员36人,1929年6月成立了中共江川县特别支部。

汤建荣积极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国民党当局和当地恶势力的极度仇视。1929年11月,汤建荣被土匪抓住,捆绑起来系上石头,沉入星云湖中。壮烈牺牲时,他年仅23岁。

玉溪市江川区江城镇温泉村委会海溪村还保存着汤建荣故居。如今,他的屋门上挂着市政府颁发的烈属光荣证。汤建荣生于星云湖畔,也在湖中长眠。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守护着家乡的山水。

李福生介绍,由于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1930年彻底投靠蒋介石,中共云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省委书记王德三等人牺牲。这一时期,易门县党组织、江川地下党等玉溪各地党组织的革命活动也因与上级联系中断而不得不暂停。当白色恐怖笼罩着云南的时候,有一部分玉溪籍的共产党员走出云南,前往其他地区开展革命活动。

出生于1906年的郑易里是玉溪县上郑井村人,1928年加入共产党。1930年,郑易里前往上海,走上了以理论和思想唤醒民众、宣传革命的文化救国之路。郑易里从经商的哥哥郑一斋处借了钱,与人合办起读书出版社,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郑易里还组织翻译出版了《资本论》。“这是《资本论》的首个中文全译本,抗战时期,它经八路军办事处送到了延安毛主席的手边。”李福生自豪地说。

马克昌也在上海开展革命活动。家境优渥的马克昌1906年出生于通海县汉邑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父亲马开华要求他退学经商,但马克昌却冲破家庭阻力,一边读书一边投身革命。

1929年7月11日,昆明发生了火药库大爆炸,马克昌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救灾,而国民党中央政府“慰问委员”王柏龄却把爆炸原因嫁祸于共产党。当时,马克昌冲进“慰问”现场散发传单,勇敢地揭露真相。爆炸事件后,马克昌接受组织的安排,告别了自己年仅20岁的妻子和刚满三个月的女儿,于1929年底离开昆明到达上海。1930年,马克昌在上海入党,担任中共上海江湾区区委书记。

这一离去,马克昌再也没有回到云南。自2014年开始,位于通海县汉邑村的马克昌故居开始整修,如今已焕然一新。76岁的可存有原本是汉邑村的一名乡村医生,现在他在马克昌故居担任讲解员,向来客讲述马克昌的事迹。

可存有向记者介绍,1930年12月9日晚,马克昌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跟梢,刚到家就被事先埋伏的反动军警逮捕。当时,马克昌身上带着纪念广州起义的传单和纪念日当天的示威大游行路线图。情急之下,马克昌试图将路线图塞进嘴里,却被特务卡住喉咙,未能咽下。

1931年4月,马克昌被判处死刑。“马克昌要求先枪毙自己,因为他不愿眼睁睁看着最亲爱的同志们牺牲在自己的眼前。他坚定地站着,激昂地唱完《国际歌》,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可存有站在院中,深情地怀念着马克昌牺牲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昌的遗骨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可存有告诉记者,他在汉邑村已经生活了整整31年,“马克昌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是通海人民的骄傲,也是玉溪人民的骄傲。”

马克昌烈士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英勇就义的精神感染着后人。

23年奋战,迎来伟大解放

方勇云介绍,在革命战争时期,玉溪发生过大大小小许多战斗。滇南战役是解放云南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国民党正规军的追歼战,而元江阻击战是滇南战役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元江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原属蒙自专区,1954年7月改属玉溪专区。元江阻击战发生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云南还没有完全解放。1949年12月9日卢汉起义后,蒋介石试图向昆明反扑。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解放大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务必将敌人全歼于国境线内的作战方针,司令员陈赓以“关门打狗”的策略死守国门。

元江阻击战中,解放军分别从陆路、水路、空中封锁了敌人逃跑的通道,俘获了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元江阻击战大捷,一举歼灭国民党第8军主力和第八兵团部,取得了滇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950年1月6日,李润之偷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滇中独立团一营一连的驻地蒿芝地。据李福生介绍,当时滇中独立团政工队副队长席淑筠等16人落入敌手,席淑筠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牺牲时年仅20岁。被俘的其他战士也毫不畏惧,没有一个低头,没有一个求饶,被匪徒残忍杀害。

1950年1月11日,“边纵”9支队42团、43团、昆明起义部队暂编十三军第32、33团和滇中独立团、新平护乡团、基干队合围大平掌,敦促李润之及其“反共自卫义勇军”投降。1月16日李润之被迫投降,向解放军签订投降协定。但投降后的李润之仍不甘心失败,在昆明继续勾结特务、匪首、地霸密谋策划发动反革命武装暴乱,被昆明公安机关侦破,将其逮捕归案。1951年3月,李润之被押回新平公审处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自1949年8月起,峨山、通海、易门、澄江等区县陆续解放。1950年2月6日,滇中独立团接管澄江县政权,至此,滇中地区全部解放。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初进入滇中地区开展革命斗争以来,历经了23年的流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滇中彻底解放的伟大胜利。

1950年2月24日,在云南省地师级以上干部团结会师大会上,陈赓庄严宣布:“解放军和云南人民、云南的党会师了,云南从今天起已完全解放了。”3月6日,滇中地委与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一部胜利会师,滇中地委改称玉溪地委。玉溪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匪患迭生,肃清反革命势力

秀山是通海县南隅的一座文化名山。秀山上有一座清凉台,这里与朱德有很深的渊源。

1913年8月,作为滇军名将,朱德受命率部到蒙自县驻防。“重九起义”之后,有一批清兵向南逃窜到此,与当地的土匪势力相纠合。朱德的目的是在这里剿灭土匪、巩固边疆。

1915年是朱德剿匪最紧张、最艰难的一年。此时,今玉溪市下辖的通海县成为朱德完成剿匪使命的“中转站”和“大后方”。朱德应老同学谭兆福、范石生等人邀请来到通海,近半年的时间里,他先住在城西的周家花园,后来移居到秀山清凉台,在此思考和总结剿匪斗争经验。

通海文庙主任陈洁带记者参观了清凉台上的朱德旧居。旧居楼梯狭窄陡峭,房间狭小,可见当年朱德在此生活的俭朴。在通海,朱德回想着一年多来剿匪斗争中的前因后果和每一个细节,他认真思考,将其与古代兵书里的观点呼应、对照,得出了对付土匪的“绝招”,即“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朱德剿匪时总结的游击战术,13年后在井冈山红军时期广泛运用,成为朱德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洁介绍。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匪特活动猖獗。蒋介石在此麇集了大量的反动残余势力,并与恶霸土匪、流氓地痞互相勾结,疯狂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玉溪匪患再起。

1949年12月,通海县和平解放,逐步开展征粮工作,准备减租退押。各地潜伏着的反革命分子对共产党领导的各项民主革命运动进行破坏。对此,通海县委及时组织地方武装,迅速平息武装暴乱,肃清匪患。

据通海县委首任副书记、县长李志敏回忆,1950年4月18日,反革命势力组织了以通海为中心的“四一八”反革命暴乱。18日零点,暴乱分子相继杀害了西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定一和11名征粮干部、解放军战士。天亮后,河西县护乡团、通海护乡团和驻九街俘训团平息了西区暴乱。而在通海东区,玉溪军分区部队捕获匪首郭增寿。经过一天的时间,暴乱平息。

通海县委书记张盾也在肃清匪患中牺牲,如今他被安葬在秀山之上。站在墓前,陈洁告诉记者,每逢清明,这座青石筑就的坟前都摆满了怀念的鲜花。

张盾是河北人,1950年3月上任县委书记时仅28岁。虽然年轻,但他开展工作有条不紊,密切联系群众。张盾有写日记的习惯,如今这份珍贵的遗物被收藏在玉溪市档案馆。据档案馆资料,上任当日,张盾写道:“今天组织上分配我到通海任县委书记,责任太大了。脑子里不由得想到,自己是不够资格。假如不是云南干部这样缺,决不会让自己这样干,别的县委书记资格都是很老的,自己可得好好地干,从实际中来充实自己。”

就在张盾紧锣密鼓地安排征粮工作时,通海的土匪却将他视为眼中钉。1950年7月30日晚,4名由土匪乔装的解放军战士走进区政府电话室向张盾“汇报工作”。张盾来不及反抗,被土匪开枪射中,当场殉难。

方勇云介绍,经过多次清剿,通海县的土匪大部分被歼灭,但还有残部藏身于偏僻村寨。1950年9月,为了肃清通海县南路镇的土匪残余势力,剿匪委员会成立,以“军事进剿与政治瓦解”“镇压与宽大相结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为方针,布下天罗地网,使土匪残部无处藏身。三十多名匪首被捕获、枪决,还有一百多名潜逃的匪徒主动交枪。

1952年底,通海和玉溪其他地方的反革命活动被镇压下去,减租退押和土改工作结束,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

1962年,朱德轻车简从,从昆明出发,一路向南而行,重访当年他驻防过的区县。朱德在通海视察杞麓湖,考察水利工程和手工业发展,欣赏通海剑兰和各种花卉盆景,并留下一首《夏日访通海》诗。“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通海县,已经展现出与匪特猖獗时截然不同的崭新面貌。

进入新时代,回首党的革命征程,追寻革命先烈足迹。玉溪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各族人民,仍将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玉溪篇章征程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