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字幕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

2024-11-25 00:00:00张婉婷
名家名作 2024年30期

[摘 要] 字幕翻译作为语言信息的传递者和文化传播的桥梁,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主要面临文化翻译的困难,好的翻译不仅是提供字幕,而且要考虑如何讲好电影故事。因此,中国电影要想真正地“走出去”,除了打磨出优秀的作品以外,还应为面向海外观众的字幕翻译的质量把好关。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基于“三维”转换视角来探析《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英文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找寻提高译文整合度的正确途径,以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关 键 词] 生态翻译学;文化负载词;字幕翻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大量优秀的海外影视作品引入了中国,其中电影如漫威系列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在中国都创下了高票房的佳绩。在进行海外影视作品“引进来”战略的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在为讲好中国电影故事而奋斗着,积极推动实施中国优秀电影作品“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重点档期影片口碑提升、票房数据亮眼、类型日益丰富,电影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电影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甚至达到206.19亿元,创下中国影史暑期档票房的历史新高。其中,《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截至2024年1月19日结束公映时,已经创造了超过26亿的总票房,观影人次达到6068万。此外,《封神》于2023年9月14日起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上映,取得的成绩超乎预期。《封神》在海外的火爆,与字幕翻译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字幕翻译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担任重中之重的角色。因此,本文将以《封神》中的字幕翻译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字幕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予以解读。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字幕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其特殊形式在翻译要求上较于文学翻译有些许差别。因为字幕翻译不仅涉及文化内涵、民族色彩及语言结构等方面,还需考虑官方意识形态和技术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字幕翻译还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时间上,字幕翻译有着瞬时性的特点,字幕会随着故事剧情人物对白的进行而更迭,一条字幕甚至只呈现几秒的时间。在空间上,由于荧幕的范围有限,字幕往往只能占一两行的位置。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忠于原文的同时还要简洁明了。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种语言或文化中具有特定含义或象征意义的词语。胡文仲(1999)指出:“文化负载词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因素的特殊词汇。”这些词语通常携带着文化传统、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它不仅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语言中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译者在翻译这种词语的时候,由于目的语的文化空缺和文化流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不对等的问题,从而导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困难和不可直译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词往往很难被来自其他语言文化背景国家的人所理解,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是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中的重难点。

二、生态翻译学简述

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发表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中指出,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是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为指导,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翻译学不仅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还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在生态翻译学的体系当中,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即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译评标准——多为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从而得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的这一结论(胡庚申,2008)。其中“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多个维度和不同层面实现对译文的适应性转换,进而获得翻译质量最佳的译文。

三、“三维”转换原则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强调译者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全面考虑和协调达到最高整合度的翻译,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彼此作用。语言维是基础,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要求;文化维则是建立在语言维基础上的更高标准;交际维是进行“三维”转换的最终目的。

(一)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11)。由于源语与译入语在字形、构词、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译者需要对源语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来更好地传递电影的内容及内涵。回望我国翻译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洋泾浜英语”还是“翻译腔”等现象,都是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缺乏语言的适应性转换导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电影的语言文化魅力,我们需要在遵循英语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将中文字幕的含义准确地传递给海外观众。而这一语言维度上的适应性转换在《封神》英译字幕中多有体现。

例1:此物有回天之力,唯有“天下共主”方可开启。

译文:It had the power to save the world and could only be opened by the King of All Realms.

分析:汉语多主动句式,英语多被动句式。基于这样的语言习惯差异,译者将例句化主动为被动,使得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更加贴近目的语国家观众的语言习惯,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提升了观众的视听感受。此外,句中“回天之力”为四字成语,最早出自《魏书》,用来比喻有能够逆转不易挽回局势的巨大力量。译者将“回天之力”直译为“the power to save the world”,准确、简洁地传达了词义,道出了封神榜的厉害之处。“天下共主”译为“King of All Realms”,其中的“realms”原指国家、国土,符合商朝晚期的时代背景,即在内外服的政治制度下,当时商王朝的国土分为由王室直接治理的和大大小小诸侯方国的两部分,这种处理符合历史。

例2:想要消除天谴,大王就必须自焚在这祭天台吗?

译文:Must His Majesty sacrifice himself on the pyre to dispel the Great Curse?

分析:汉语重心在后,英语重心在前。例句中,去掉句中繁杂的修饰语(条件句、地点状语等)后,就是在问“大王必须自焚吗?”原文中将此句重心置于后半句,而译文中则位于前半句,遵循了英汉的“重心”差异,做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而且,句中的“天谴”“祭天台”都属于文化负载词,译者将“天谴”译为“the Great Curse”而不是“the punishment of the God”,其中的“curse”是诅咒、魔咒的意思,这种处理将“天谴”的程度之大及寓意之不详都翻译了出来。“祭天台”译作“the pyre”,其本意为“火葬用的柴堆”,译出了祭天台的用处——火葬。原句中“自焚”译为“sacrifice”意为“牺牲”,表达出“自焚”的目的是为国家大义献祭自己的意思,使得句意达到简洁而通达的翻译效果。

(二)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要求译者需要通过关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别,避免出现误译。如中国“龙”和西方的“龙”,前者是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古代皇权的象征,代表财富、智慧、权力及幸运,而后者是撒旦的化身,代表邪恶与凶残。诸如此类的文化差异使得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存在理解难度,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阻碍。在《封神》中,译者通过文化维的适应转换去翻译字幕来帮助国外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的内容与文化内涵。

例3:女娲离世前留下了一件宝物叫作“封神榜”,交由昆仑仙人守护。

译文:Before she died,Nuwa left behind a sacred artifact,called the “Fengshen Bang”, and appointed the Immortals of Kunlun to guard it.

分析:例句中的“女娲”“封神榜”和“昆仑仙人”为中文专有名词,在英语中无对应翻译,且考虑到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宜加注解释文化负载词来源,故译者采用了音译法。值得注意的是,《封神榜》作为知名小说,已有官方英文名“The Creation of the Gods”,但影片中“封神榜”一词仍采用音译,译为“Fengshen Bang”。这是因为电影片名的翻译需承载影片内容、主题等信息,而影片中的“封神榜”作为具体宝物名,若采用意译会导致字数过长,可读性不强,也会造成文化障碍。

例4:你们都说白狐是妖孽,她明明是祥瑞。

译文:You all say the white fox is a demon. In fact, she’s a charm.

分析:《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西游记》的第六七回写道:“若果降了妖孽,浄了地方,我等每家送你两亩良田。”由此可知,例句中的“妖孽”在中国文化中指不祥之兆或妖魔鬼怪,译者选择将其译为“demon”,实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而“祥瑞”指吉祥的征兆,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在英文中无完全对应词语,译者将其译为“charm”,传达了吉祥之意,并与前文的“demon”形成鲜明对比。此外,“auspicious”也是传达“祥瑞”之意的可选译法。

(三)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中国电影要想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就必须要站在目的语观众的立场上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让国外观众能够看懂中国电影,感受到中国电影的文化魅力。而这并非易事,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观众对于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理解困难。因此,译者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对电影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不仅要将源语的意思忠实地传达出去,更要将其中的文化内涵解释清楚。胡庚申教授说过,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维度越多,依此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越恰当,其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会相对越高一些(2006)。而在字幕翻译中,基于字幕翻译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依据三者的重要程度权衡三者来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最大化,从而达到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效果。

例5:哪吒:能用法术吗?

Ne Zha:Can we use our powers?

姜子牙:废话!

Jiang Ziya:Of course.

哪吒:可憋死我啦!

GE+Iervt2eQYoYwM/aMaIai3LoitN+6fVKqiBqzVUFU=Ne Zha:Finally!

分析:电影中的台词对白有着文白夹杂的语言特点,这种语言风格能够丰富文本的表达,增加文学性和历史感。基于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译者在翻译例句中类似口语化的表达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法。如句中“法术”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将其译为“powers”,符合原文的意思。例句中,哪吒对姜子牙的询问,其意图是在征求对使用法术的许可,故译者将废话译为“Of course”,着重将允许之意表达出来,且对应了“废话”的字数,朗朗上口,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后面译者又将“憋死我啦”译为“finally”,强调对“能用法术了”这一结果的期待与着急,其用最简洁话语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从而将交际意图的传递最大化。

例6:快到芒种了。

译文:It's planting season soon.

分析:“芒种”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之第九,同时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干支历中午月的开始,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芒种”之名寓意深远,意指“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在古代农事活动中,“芒种”常被视为重要的分界点,过了这个节气,稻谷等作物的种植成活率会逐渐降低,应及时播种稻谷。在“芒种”代表性译法当中,Grain in Ear(谷成于穗)版本最为简洁,且最具共识。译者译为“planting season”,强调了劝播的交际意图,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理论的指导,对《封神》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字幕进行了具体分析,从生态视阈下探究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更好更全面地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角度对源文本进行了翻译,这不仅使得译文能够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更是做到了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最后所呈现的精美字幕翻译不仅考虑到国外观众的理解水平以及审美价值观,更是将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很好地传达出来,架起了中国电影与国外观众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高了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度和认同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如《封神》一样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够走出国门,积极宣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让中国电影在国外市场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6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

[4]胡文仲.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林鑫.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处理策略[J].汉字文化,2024(16):172-174.

[6]宋英杰,隋伟辉,孙凡迪,等.基于气候和物候的二十四节气英文译名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1):58-73.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