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纪·叙事·语态:全媒体视域下当代纪录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

2024-11-25 00:00:00纪小璐
名家名作 2024年30期

[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是推动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纪录片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使命。随着观众群体多元化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传统纪录片模式遭遇了一定的挑战,大众对于重复雷同、缺乏创意的内容产生了明显的审美疲劳。这意味着当代纪录片创作者需积极创新创作手法,在编码环节采用跨媒介融合策略,以受众现实需求为导向,转变宏大严肃的主题内容,创新传播形式与传统纪录片语态,实现跨叙事时空的语境对接,朝着文化传播的多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以影片《惟有香如故》为例,重点探究全媒体视域下当代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

[关 键 词] 全媒体;纪录片;叙事时空;创新策略;文化传播

全媒体是一种信息交互的传播形态,是指综合利用多种信息传播载体,如文字、图像、动画、声、光、电等,针对不同用户,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平台、多渠道、多媒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融合的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①。在全媒体时代,技术、内容、形式、渠道等多维因素的交互为各类媒介产品提供了跨平台、多渠道传播的契机,新兴媒介如直播、短视频的崛起对纪录片的市场份额构成威胁,竞争愈发激烈。而纪录片作为传统媒介艺术,在全媒体时代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

一方面,全媒体文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精英式审美取向:从追求含蓄内敛的矜持美转向追求视听刺激和感官愉悦,这意味着当代纪录片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层面,需将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大局的主流文化、代表知识分子偏好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结合起来,尤其是针对年轻群体的创作和传播更应该凸显个性化、多元化的审美风格。

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的数字科学技术不断提升:高清晰度、高帧率、广色域等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为数字影像的艺术化展现赋能,改变了传统影像制作与观赏体验。

综上,纪录片《惟有香如故》便是在此背景下,通过选题切入、叙事时空、视听美学等不同角度的创新表达,结合虚构叙事的艺术化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的现代阐释,让我国小众传统香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机,走入了大众视野。

一、剧纪结合:体味香与人物群像的生命意识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提出“大历史”和“小历史”的概念,用以区分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视听语言为记录手段的历史文本书写形式,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红军认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同样可分为“大历史”书写和“小历史”书写两种类型。且早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大多采取“大历史”为主的书写方式,“小历史”书写在片中极为少见②。但是20世纪以来,在全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主导下的审美需求及消费增长也发生了改变:受众开始更加注重沉浸感与代入感,关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起伏③,这也为当代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内容层面,如今的创作者开始逐渐有意识地发掘“小历史”书写的可能,把“小历史”书写置于与“大历史”书写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展开以“小历史为主,大历史为辅”的方式进行叙事。

在《惟有香如故》中,导演没有照本宣科地表达历史学界对人物的各种评价,也没有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串联故事,而是从微观视角切入,将每一集的主人公赋予特定的香之品类,选取讲述主人公漫长人生经历中的一件事,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解读空间。

(一)以微观视角切入,打破传统认知

在影片剧集的串联上,导演大胆地以“香”这一无形的嗅觉感受作为主线,放弃使用传统纪录片中以人或器物等具体实物为主线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对香的了解更加全面;同时,香料作为贯穿古今的媒介,导演通过链接人物与香料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切口入手,便于观众重新解构熟悉的历史人物,打破观众传统意义上对人物的固有印象,塑造新的“历史”。例如,现存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皆属游历自然之作,其一绘“昨夜雨疏风骤”之景,细腻生动;另一则忆“常记溪亭日暮”时光,一番清逸脱俗之韵。两词题材相近,皆描写游玩赏花之意,因此该片中的“李清照”按理表现出的应是“浓睡不消残酒”的慵懒女子之态。但《惟有香如故》的创作者却将镜头聚焦于李清照再嫁以及与张汝舟的婚姻纠葛的中年生活:丧父、丧夫,身世飘零、颠沛流离……经历了国破夫亡与大病的李清照在第二段婚姻中做出了失误的决定。在改正失误的过程中,她通过种种手段为自己发声,让人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易安居士”。

(二)以“他者”讲述历史,跨越时空隔阂

传统纪录片讲究主题的深度和丰富,配以正式考究的学者解说,从而掌握画面和语言的平衡。但近两年,互联网传播模式与观众群体的年轻化使纪录片的传播生态发生转变,当代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投放时,也已经注意摆脱传统纪录片的严肃解说与宏大叙事,而是关照不同群体的观看心理与习惯,使纪录片的形式和表达愈发轻松化、多元化。

为了照顾观众的观看情绪,考虑受众的感受,《惟有香如故》在解说层面打破常规,将现代的制香室“搬进”历史的回廊,让导演展开隔空对话。这种创新型的解说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时空限制,还可以在讲解中为观众补充现代科学知识。由于纪录片的内容呈现有许多与历史时空相呼应之处,很多看似荒唐的历史人物背后总会有一些苦衷。而导演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进入画面,以影片“说书人”的角色在镜头转换中出现,可以让观众进入零时空的对话场景,亲身体悟历史人物被命运摆布的炎凉,能有效规避大众对人物认识的脸谱化。

二、触达观众:人物叙事与情节叙事兼顾释能

传统媒体时代中媒体占主导地位,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缺乏自主选择权。但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途径与媒介形态的日益丰富赋予受众主动选择权,他们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偏好挑选和消费各类媒介内容。换言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显著提升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使大众成为信息消费与传播链条中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当代纪录片创作者也必须贴合受众需求来生产作品,积极改变传统叙事方式,加强内容挖掘和价值传递,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一)双重叙事主体,传递精神内核

在纪录片的叙事架构中,故事、行动及人物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其中,人物作为纪录片叙事的一大主体,相比权威专家学者的解读,片中的历史角色能更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与认知,成为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的桥梁。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导演往往倾向于巧妙编织角色间的关系纽带,构建人物间激烈的对立冲突或是相濡以沫的情感交融,以此拉动历史人物的命运之弓,为其增添传奇色彩。

《惟有香如故》也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人物关系中微妙交织与激情碰撞的瞬间,以角色之间的情感发生为线引成就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化表达。片中每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情景再现或阐释时,导演通常选择架构其中叙事主体人物关系的“主”与“副”,将历史人物置于两个角色的一段关系中,一主一副,具有烘托的作用①:杨贵妃与李隆基跨越生死的爱恨交织;李清照与张汝舟从情深到缘尽的人生悲歌;苏轼与王安石最后殊途同归的人生轨迹……这种建立两个或多个角色的关系网逻辑贯穿全篇,导演以独特的人物叙事手法,引领观众在“千古情长,恨亦绵绵”的感慨中,深刻领悟不同主人公历久弥新的人格魅力与命运沉浮。

(二)情节虚构叙事,呈现立体空间

叙事创新的核心要义在于对情节的巧妙设计与编排,这是确保作品能在视听市场中脱颖而出,并有效抓住观众眼球的关键路径。在坚守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惟有香如故》创新性地融入了虚构叙事的手法,基于确凿的历史框架展开想象与补充,巧妙填补史料空白,为历史人物的心境与场景细节添加生动的笔触。

但需要注意,这一阐释与想象并非凭空得来,而是创作者在大量阅读历史资料、实地考察香料后得出的结论。譬如在《南柯子》一集中,“黄庭坚以甲合香,了范信中毕生残愿”,这一剧情便属于虚构叙事。据历史记载,黄庭坚被人称为“香圣”,晚年又与江湖游侠范信中朝夕相处,由范信中替其操办后事。范信中主持出版《宜州家乘》,成全了黄庭坚的晚年岁月,而黄庭坚赋诗一首,成就了范信中的一生。两人情谊深厚,但其中经过却不得而知。《惟有香如故》中便将“香圣”“游侠”“儒生”“友谊”等历史记载高度符号化,作为剧本创作的依据,呈现出创作者所理解的历史。这一设定虽非史实,却深刻捕捉了两人精神世界的共鸣与传承,是对历史深度理解后的一种艺术化再现。

三、纪录片语态:画面表达中的美学意义

在全媒体时代,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开启了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且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表达方式。通过视觉文化的广角镜头,我们得以更加直观、多元地记录和解读时代的变迁。受其影响,传播者借助新媒体科技的创新也在传播中不断强化图像和声音为载体的“感官符号”。

具体而言,其图像视觉优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在展现微观世界的精妙处理上,创作者通过高清甚至超高清的拍摄技术以及微距摄影等手法,可以将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放大、变实;二是在呈现奇观景象的震撼效果上,利用特效制作、3D建模、XR等先进技术,重构或模拟出超越现实的视觉奇观,可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体验那些遥远或难以亲见的自然、历史及文化奇观,影片《惟有香如故》便是在前者中有所创新。

影片中如何将各类“气味元素”与“嗅觉功能”的相关表现视觉化、具体化是最大的难点,同时也是香文化在图像传播方面较为困难的地方。为了体现香味的视觉呈现,导演将实验室的景象直接融入镜头中,微距化地拍摄关于焚香与香味萃取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节变化:在香料慢慢融化之时、香味提取之时飘出了一缕白烟。从瑞龙脑香的悠然消融,到梅花香的精心提炼;从沉香香脂的温润展现,到螺甲甲片的细致纹理;乃至艾草叶片的复杂结构①,每一种香料都在高清微距的视角下展示了出来,同时搭配剧情画面,通过故事的情感传递和台词的描写刻画,让观众在细腻的画面中“嗅”到香味,在细节中体味香气的魅力。

另外,在画面构图与色彩搭配上,昏黄沉暗的打光与滤镜,巧妙的叙事镜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共同渲染出古色古香的意境与深远悠长的故事感。《惟有香如故》大量运用表现性画面语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出人物当时的心境。以《如梦令》一集为例,当李清照身陷婚姻困境、饱受外界非议时,剧中巧妙设计了一幕她独自伫立于象征寒意的窗前的场景。这一镜头正是李清照的内心写照,也象征着人物纯粹的理想主义与孤高的心境。

四、启发与总结

综上,作为一部小众文化类纪录片,相较于其他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叙事手法更丰富,表现形式更灵活。每集40分钟,分5集上映的播出方式在碎片化融合传播的大环境下也更易被接受和传播。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当今全媒体视域下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各业,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其面临的双重挑战:科技层面的突破瓶颈是否能真正达到与文化层面的认知融合②?如何能在技术飞速迭代的同时,确保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避免泡沫化倾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难题。正如数字时代下的“香文化”,若要其突破传统界限,寻求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就必须深入挖掘独属于“香”本身所蕴含的视觉元素,借助现代科技的创新力量,拆分、解构与重构其中的视觉符号,激活其本身的生命力。如此才能让香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感知边界,而是以一种鲜活、多维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与跨界传播。

华夏大地拥有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明植根于历史的深处,是无法被时光磨灭③的。在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惟有香如故》在内容创作和价值传播上的创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如今,我们用纪录片来讲述中国故事,不应该只是对历史人文进行“教条式”地照搬照抄、囫囵吞枣,而是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善于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为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实现“破壁”与“跨界”,朝着多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