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傣族女子三人舞《叶影》为例,阐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意境之美这一艺术追求。《叶影》通过细腻的舞蹈动作、精妙的编排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出令人陶醉的意境。在舞蹈中,舞者以傣族舞蹈特有的姿态和韵律,仿佛化身为自然中的叶影,灵动而富有诗意;其动作设计既体现了傣族舞蹈的传统魅力,又融入了创新元素,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力;舞台布景、灯光等元素的配合,进一步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叶影》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在追求意境之美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即注重意境营造,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关 键 词] 民族民间舞;舞蹈创作;傣族舞蹈;三人舞;《叶影》
一、意境之美在民族民间舞中的体现
(一)意境的概念与内涵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近代以来,很多人将“情”与“景”相互交融,从而感受到一种“意象”。在中国的美学中,强调“虚实结合”“天人合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享受的精神境界。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更包含了艺术家或观者的主观感受和联想。意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意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其二,意境具有超越现实的特质;其三,意境还强调内在与外在的和谐与统一;其四,意境具有个性化和主观性。
总的来说,意境能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同时,意境也是艺术家创作才华的体现,他们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营造出独特而美妙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二)民族民间舞中意境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其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浓郁的民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这些因素会体现在民族民间舞的意境中,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杨丽萍创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舞台上的演员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翩翩起舞,营造出既神秘古老又多姿多彩的舞台意境,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云南的神秘世界,进而感受到浓浓的云南特色。
2.朴实的生活气息
民族民间舞往往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民族的生产、劳动、社交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意境中常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云南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主要体现了当地人民栽秧、收割、织布等劳动场面,它用纯朴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营造出了浓浓的生活意境。
3.丰富的情感表达
民族民间舞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服装等元素,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热爱等,能使观众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与情感意境。例如,舞剧《天路》中的双人舞《情愫》营造出的情感境界,让观众感受到了爱的美好与脆弱,也让观众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意境之美对舞蹈作品的影响
意境之美为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它如同画卷中的诗意,使舞蹈不仅仅是肢体的动作,更成为情感与精神的表达。
首先,意境之美赋予舞蹈作品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通过舞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境,观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舞蹈所传递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内容,并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意境之美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底蕴。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而意境之美正是体现这些特色的重要方式。舞蹈作品中所营造的民族风情不仅能让观众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情与魅力,更能增进人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再次,意境之美为舞蹈作品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能够自行在脑海中构造出更丰富的画面和情节,从而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意境之美还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一个具有意境之美的舞蹈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它融合了舞者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具有卓越的艺术品质。
总而言之,意境之美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更加生动、富有内涵,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意境之美”的构造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观看,更是沉浸在一种美妙的艺术体验之中。
三、作品《叶影》中的意境分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
傣族女子三人舞《叶影》是基于优秀传统傣族文化,挖掘傣族舞蹈蕴含的时代价值。编导以傣族芭蕉叶舞蹈为根基进行创新编排,表现了三位傣家少女在芭蕉叶下闲坐乘凉、游玩嬉戏等主题,并营造出傣族雨林蝉鸣鸟叫、雨打芭蕉的意境之美,让观众仿佛身临雨林之中。
(二)《叶影》的意境创作手法
傣族女子三人舞《叶影》不同于传统的傣族舞蹈作品,该作品以傣族独特的“芭蕉叶”为中心,从舞台布景、舞蹈动作、道具灵活多用等方面营造出独特的傣族雨林之景,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傣族舞蹈所呈现的意境之美。
1.生动的雨林场景
作品《叶影》在舞台布景上,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棵傣族芭蕉树,三位演员化身为三片芭蕉叶“长”在树上,她们享受地吸吮露水、阳光。音乐淡淡响起,清脆的蝉鸣鸟叫、大自然的流水声渐渐萦绕耳环,三片芭蕉叶慢慢延展而出,又害羞地藏起来,时而上下晃动,时而被雨水拍得滴答响。作品开头将傣族雨林的景象呈现于舞台上,让观众感受到傣族雨林的意境之美。随着音乐旋律的转换,三片芭蕉叶又变回三位水一般的傣家少女,她们羞怯地探出头,向雨林深处望去,她们欢快地嬉戏,舞步柔美轻盈,典型的三道弯将她们婀娜多姿的舞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手上的芭蕉叶跟随少女的舞姿晃动,营造出一幅少女与芭蕉叶翩翩起舞的意境之美。
2.丰富的舞蹈语汇
在《叶影》中,编导将传统、经典的傣族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动作更具创新性。在动作编排中,三人动作相互交流,时而两两对视,时而三人一起摆动,将三位少女在雨林中悠然散步、欣赏雨景、摆弄芭蕉叶等动作艺术化地展现出来。同时,编导将演员在“少女”与“芭蕉叶”之间灵活变换,可以是一位少女与两片芭蕉叶的嬉戏:少女踩着悠然的步伐从芭蕉树下走出,脚底下“快起慢落”的步伐、轻微摆动的胯与手持芭蕉叶下弧线的扭动,将少女端庄优雅、美丽动人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还可以是两位少女在芭蕉叶下的玩耍。编导在两位少女的动作处理上加入了现代元素。例如,两位少女悠然地在雨林里漫步时,不再采用传统的傣族舞蹈“下沉摆胯”的韵律,而是加快了步伐,将动作的表演重点放在演员的情感传达上,着重刻画出少女激情澎湃地在雨林中漫步之景,使观众感受到具有时代感的肢体语言之美。
3.层层递进的舞蹈结构
《叶影》的舞蹈结构主要分为四个段落,层层递进。
在作品的开头呈现出雨打芭蕉、蝉鸣鸟叫的傣族雨林意境。在这里宛如一座生机盎然的绿色城堡,庇护着无数珍稀的生命,走进去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又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
在作品的第二个结构中,编导着重于表现三位少女在雨林中游玩嬉戏的景象。在茂密的傣族雨林中,透过翠绿的芭蕉叶,三位少女宛如林中的精灵,在芭蕉树下尽情地玩耍。她们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回荡在雨林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和欢乐的画面,她们的纯真与快乐,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意境之美。
在作品的第三个结构中,编导着重灵活运用道具芭蕉叶,呈现不一样的意境之美:三位少女左手持芭蕉叶,一片片转动飘落,形成芭蕉扇形状,右手则上举慢慢打开成傣族手型,随着音乐的响起,仿佛看到雨林中的万物开始生长。随后,一位少女灵活运用三片芭蕉叶,与其他两位少女嬉戏。她时而用三片芭蕉叶去挥洒“地面上的水”,时而将芭蕉叶当成头饰围裹在自己的头顶,时而将芭蕉叶幻变成秋千……随之,三位少女开始一起摆弄芭蕉叶,她们将其当成雨伞来遮雨,又将其摆弄成绵延不断的柳条,还将其当作美丽的裹裙……编导通过对三位少女不同角色和芭蕉叶的多变,将少女“古灵精怪”“顽皮洒脱”的性格展现出来,营造出一幅极富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取之于树,还之于树”是编导在最后一个段落的主题,三位傣族少女将芭蕉叶高举,搭成一把长伞,她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回芭蕉树下,将芭蕉叶插到芭蕉树上,深情地抬头仰望整片雨林,心中充满浓浓的热爱之情。编导在最后的意境构造中,向观众展现了参天大树耸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其中芭蕉叶的影子摇摇晃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观众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傣族雨林意境。
4.多元的舞蹈调度
舞蹈调度是构成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展现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造型手段。《叶影》的编导通过对调度的使用,使舞台更加丰富,营造出一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意境之美。作品开头,芭蕉树位于舞台右斜后方,三位演员的活动位置围绕着芭蕉树进行,随着旋律和节奏的转换,演员从斜后方向舞台中间舞动,正好进入“少女们摆弄芭蕉叶”的主题。这种调度的转换让观众意会到该舞蹈正在渐渐进入高潮。
同时,调度的设计对作品营造气氛、创造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叶影》中,舞蹈调度多次采用“1+2”的形式,即一位傣家少女在舞台右方,另外两位少女在舞台左方。右边是一位傣家少女独自在雨里游玩,她迈着悠哉的步伐,用芭蕉叶装饰着自己,不时又将芭蕉叶取下来与左边幻化成两只“雨林中的小鸟”逗乐。两只鸟儿在少女的芭蕉叶上轻盈晃动、悠扬歌唱。作品通过对调度的灵活运用,从而营造出真实、可感的雨林意境。
5.灵动的舞蹈道具
舞蹈道具是舞蹈舞台美术的造型手段之一,在舞蹈造型和意境传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叶影》中,最为重要的是“芭蕉叶”。芭蕉叶在作品中的多元变化使作品更具审美性、可观性,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之美。芭蕉叶随风微微晃动,“阳光”透过雨林洒在芭蕉叶上,它的影子被照射在地上随之晃动,恰似一幅生动的水墨画,也贴近了作品的名字——叶影。此外,芭蕉叶也在三位少女手中舞动,它是少女们热爱的芭蕉叶;是为少女们挡雨的“伞”;是少女们的“头饰”;是少女们的“裙子”;是少女们的秋千……通过赋予芭蕉叶千变万化的含义,使道具在作品中更具有表达力,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营造出了多种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
6.音乐、服装对意境的烘托
音乐和服装都是舞蹈中重要的元素,它们可以对舞蹈意境起到烘托作用。在《叶影》中,作品开头是雨林蝉鸣鸟叫、大自然的流水声,让观众在听觉上感受傣族雨林的意境。随后傣族葫芦丝伴奏缓缓地响起,舞者舞动着傣族舞蹈,她们婀娜多姿的舞姿与音乐恰恰融合,让人沉浸其中。当音乐旋律由大自然中万物唏嘘的声音逐渐转向高潮时,音乐不再是传统的傣族音乐,而是运用了具有现代元素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在《叶影》服装的选用上,编导大胆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傣族服装,而是选择纯肉色的裙子和上衣,以服装的“素”突出芭蕉叶的“鲜”,在整个舞动过程中都呈现出了独特的意境。
四、《叶影》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叶影》通过展现独特的意境之美,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傣族文化的内涵。这种美的呈现可以吸引更多人对傣族文化和傣族舞蹈产生兴趣,促使他们去学习、研究和传承傣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创新方面,《叶影》的意境之美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它可以激发舞蹈编导的创造力,使舞蹈编导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陈出新,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这种创新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进而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叶影》所营造的意境之美还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人们沉浸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时,会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认同,从而为其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总之,傣族舞蹈《叶影》的意境之美不仅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还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空间,使民族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4-276.
[2]王晶.关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与分析[J].艺术品鉴,2024(8):131-134.
[3]江东.带给民族民间舞一份艺术创作上的升华:田露舞蹈创作随想[J].舞蹈,2015(3):28-29.
[4]李东泽.“动作表象”下舞蹈编创的意境之美[J].艺术评鉴,2021(13):52-56.
[5]杨婷.舞蹈中意境美的探究与思考[J].明日风尚,2017(11):124.
[6]宋媛.傣族舞蹈艺术创作灵感中的“意”、“境”、“美”[J].艺海,2016(1):82-83.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