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陈培勋先生创作的《旱天雷》是广东音乐钢琴曲中短小精悍的作品之一,原系民间音乐家严老烈根据琵琶小曲《三汲浪》改编的扬琴曲。乐曲表现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跳跃的情景,寓意清末革命爆发如同惊雷般使人意志昂扬、发愤图强的特殊韵味。此曲借景抒情,旋律流畅欢快,情绪热烈,大量的音程跳跃渲染了乐曲的主题思想。此曲是由广东音乐素材移植改编创作而成,作品中常会听到模仿高胡、扬琴、洞箫等乐器而产生的民族民间音色。弹奏者不仅要注意旋律线、声部层次、织体、和声等手法的处理,而且要通过音色、速度、力度、踏板、指法等弹奏手法的变化突出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以求达到完美的境界。通过介绍该曲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与感情色彩,以及个人对此曲改编的其他器乐作品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模仿的论述,希望能为理解和演奏中国传统改编钢琴曲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旱天雷》;钢琴改编曲;陈培勋;民族化;演奏技法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钢琴曲在由刚传入我国仅仅只是引起好奇到现在的大量中国钢琴作品的创编及演奏这一过程中,最突出也最受国人欢迎的创作形式之一就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即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西方钢琴音乐文化中,这一创新形式既能良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能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陈培勋先生是中国传统器乐改编钢琴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广东音乐钢琴曲,如《旱天雷》《卖杂货》《平湖秋月》等,充分展现了广东音乐具有岭南地方色彩的音乐风格,其与西方音乐素材相互交融,在中国改编钢琴曲代表作品中堪称经典。本文通过介绍陈培勋先生的粤调钢琴改编曲《旱天雷》,分析该曲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与感情色彩,以及此曲与中国传统同名器乐作品音色、旋律、节奏等的对比,希望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改编钢琴曲的认识,并能够更好地演奏、了解这一钢琴创作形式,促进中国传统音乐与钢琴文化的发展。
一、陈培勋广东音乐作品《旱天雷》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
(一)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创作背景
在钢琴传入我国的近一个世纪以来,越来越被中国作曲家重视的一种钢琴作曲表现形式,就是西方现代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交融的作曲风格。而由陈培勋先生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粤调钢琴曲,既极具岭南民族民间的广东音乐特色,又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素材,鲜明地体现了中西方音乐交流这一风格特征。
《旱天雷》是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最早形成于1921年丘鹤俦的《弦歌必读》,曲调比较成熟。《旱天雷》是由民间扬琴演奏家严老烈根据越剧过场音乐《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成,原曲节奏平稳、情绪低沉,而改编后旋律轻快、流畅,表现了久旱逢甘霖时人们欢欣鼓舞的热烈情感,有着根本性的变化,故更名为《旱天雷》。
陈培勋先生的广东音乐钢琴曲《旱天雷》秉承了广东音乐独有的短小精悍、欢快活泼和清新优美的气质,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高低音区的大跳等手法,加强了节奏以及强弱规律的对比,突出了旱天“雷”的生动形象,渲染了久旱逢甘霖时人们欢欣畅快的主题思想。
(二)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创作特点
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音乐钢琴曲《旱天雷》,是源于广东音乐民族器乐演奏曲的钢琴曲,陈培勋先生灵活运用了这一特色,将原曲中单声部的旋律线条加入加花、装饰音、十六分音符与八度跳进相结合等各种技巧,模仿了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特别是扬琴、高胡等的音色及节奏规律等,体现了浓厚的广东音乐民族特色。
同时,陈培勋先生又发挥了钢琴音域宽广、多种音色变化的优越性,运用我国地方民族音乐特色的鱼咬尾等创作手法,将原曲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结构扩充发展为三段体结构,充分展现了钢琴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加强了中外音乐文化的相互交融。明快、欢畅的旋律,表现出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鼓舞的情景。
二、陈培勋广东音乐作品《旱天雷》的演奏技巧与感情色彩
生动的音乐演奏是充分表现作品的重要途径。把钢琴作品本身的钢琴弹奏技巧演奏到位,是弹奏钢琴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运用好钢琴弹奏的技巧方法,才能心领神会地将作品中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进而更好地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表演。下面笔者将通过线性旋律、节奏、装饰音来阐述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演奏技巧与感情色彩的结合。
(一)线性旋律的演奏
中国传统音乐对旋律的线条性流动分外热衷,无论乐曲是欢唱轻快还是抒情柔美,都通过旋律的起伏流动、抑扬顿挫以及音色变化来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使作品表现出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自由流畅之美。
陈培勋先生的钢琴曲《旱天雷》,因是由广东音乐改编而来,所以作品中多采用短促的跳音和跨度较大的分解和弦,带有广东小调所特有的清新欢快与明动活泼。弹奏跳音时,应注意手指的主动弹奏,手腕放松,指尖触键点集中,手指的力度像蜻蜓点水般有弹性,既要有力度,又不要压琴键;而跨度较大的分解和弦的演奏则应注重旋律连贯性以及流畅均匀的颗粒性,把握好左右手的配合,尤其是左手主旋律的突出,并加强前后衔接性。
(二)节奏
《旱天雷》这首钢琴改编曲的速度变化较多,并且各段的速度要求不同,表情符号也比较多,在弹奏时要注意该曲整体的节奏分配,在整体时值均匀的基础上,快板稍快,慢板稍慢,在快板过快时,尽量在慢板时补回时值。这里以该曲将近尾声处的节奏速度变化为例,结尾处的倒数第八小节开始的五连音到下两小节的六连音,音型越来越密集,速度也越来越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直至倒数第三小节小行板由快转缓,注意要将加在每个音上的重音记号弹奏出来,力量沉下去,表现出春雷滚滚春雨欲下之势,最后两小节活泼的快板表达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雀跃的心情和场景。
(三)装饰音
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两小节的快速颤音,表现了鸟的叫声渐渐消失的情景,弹奏时要使二三指尽量贴着键快速敲击灵活弹奏,不要过分抬高手指使音色过于沉重,要将缥缈又清脆、明亮且华丽的声音演奏出来。
三、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对其他民族器乐的演奏模仿及联系
钢琴改编曲《旱天雷》原是广东音乐代表人物、著名扬琴演奏家严老烈根据古曲《三宝佛》用于开唱前“粤讴”的一段琵琶弹奏的引子——《三汲浪》创编而成的扬琴曲。陈培勋先生将其创编成钢琴曲的过程中,取其精华,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旋律框架结构,并且为了更完美地展现模仿中国传统器乐的音色、节奏等因素,他还将装饰音、跨音域跳进、强弱力度与急进舒缓节奏对比等技巧手法加入钢琴演奏中,利用鲜明的节奏特征,连贯突出的旋律,使钢琴曲《旱天雷》将中国传统器乐曲模仿得惟妙惟肖,再现了久未下雨突闻雷声时人们的喜悦之情,更深层描写了振聋发聩般的清末民初革命的爆发,使沉闷郁郁的天下局势及国民为之一振的现实情境,进一步表达了作曲家对革命抱有的期望以及希望人们发愤图强、昂扬斗志的思想感情。
第一,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一开始的五个音,就注重了对扬琴音色的模仿,弹奏时手指要主动积极,切忌左右手弹奏不均匀整齐,声音要富有弹性,注意扬琴弹奏时的音色是干脆利落的,钢琴在弹奏琴键时,下力集中在手指尖的一个点,一气呵成。在扬琴曲《旱天雷》中,弱起小节后第一小节的前三个音都加了重音记号,而在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所对应的这一小节的前三个音也是用稍重一些的跳音(更偏于顿音)来弹奏,演奏时注意体会在扬琴曲中时这几个音的弹奏力度和音色,运用到钢琴中手指力度要比弹奏跳音时稍重,采用断奏的形式,不要一带而过,突出表现声音的饱满和旋律的整体性。
第二,陈培勋先生在钢琴曲《旱天雷》中不仅保持了扬琴曲大体的旋律框架,尽可能地模仿扬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而且在原曲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特别是广东音乐代表器乐的节奏形式,更加丰富了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广东音乐地方民族特色,为该曲的民族音乐性增添了光彩。例如,第十二小节开始到第十五小节,采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中常见的锣鼓点节奏;添加重音记号,则突出了该曲模仿锣鼓明快的节奏感和敲击时结实的音色;速度和力度标明渐快和渐强,进一步展现出锣鼓密集的音型以及紧张、激动的热烈情绪。在弹奏钢琴改编曲《旱天雷》时要注意锣鼓演奏的特征,将锣鼓的节奏、音色等演奏技巧呈现出来。下键要迅速,手指积极灵活,手臂与手腕要放松,想象鼓槌敲击鼓面时的样子,既不能重击琴键,也不能太轻,运用断奏,自然有力地将锣鼓敲击音的特质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
第三,钢琴改编曲《旱天雷》在五十一小节到五十八小节中,对比琵琶同名曲中的倒数第八到倒数第二小节。在琵琶曲《旱天雷》的这一段中较多选用密集的快板十六分音符连奏,良好地发挥了琵琶这一颗粒性极强的民族乐器,音色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
在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这一段也运用了紧凑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由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到五连音,再上升到六连音直至这段的结束,音与音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小。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段中密集音型的节奏紧密和声音的清亮圆润,可以结合琵琶曲中的演奏仿照来弹,思考弹奏琵琶时音的颗粒性,这就要求手指的主动性,以及每个音音值和音色的均匀,不能拖泥带水,左右手和谐搭配,由大臂带动手腕及手指流水般弹奏,华丽流畅地将全曲推向高潮。在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弹奏五连音再变为六连音时,要注意虽然音增多了,但每拍的时值没有变,不能因为看到音型密集就弹得特别快,或者较慢,与之前的四个一组的十六分音符速度一样。建议弹奏前慢练打好节奏,再上速度。陈培勋先生在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模仿了多种民族器乐的节奏、音色等技巧,将旱天雷这一自然现象在音乐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既吸收了西方现代音乐的钢琴元素,又继承、发扬了广东音乐的地方民族特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中国传统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对广东音乐改编曲《旱天雷》意义价值的总结
钢琴自明朝传入中国以来已近一个世纪,从开始的不予重视到后来逐渐被接纳直至今天成为中国社会喜闻乐见的一种西洋乐器,与中国广大的艺术工作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钢琴艺术在中国只是启蒙时期时,更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欣赏形式还是中国传统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大众更习惯和喜爱带有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如何既能继承中国独特的传统民族音乐,又能使西方现代音乐钢琴文化进入更多国民的视野,是许多钢琴音乐作曲家在这一阶段思考的主要问题。
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将中国传统地方特色音乐素材植入钢琴曲中,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国音乐性质的钢琴改编曲。例如,陈培勋先生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卖杂货》《平湖秋月》以及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等。
其中陈培勋先生的五首广东音乐钢琴主题曲,是以广东音乐为原型的中国钢琴改编曲,拥有广东音乐吸收岭南地方特色与中原古曲、昆曲和江南小区等多方音乐文化的特性,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地方乐曲中的精华为基础,发挥不同种类的声部写法和钢琴中的音乐表情的作用,突出原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分析的钢琴改编曲《旱天雷》,是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音乐钢琴曲中短小精悍的一首,无论是和声、曲式还是节奏、速度、力度等弹奏手法,都无不体现着中西方文化所擦出的火花。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陈培勋先生的广东音乐钢琴曲《旱天雷》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与感情色彩,以及此曲对其他器乐同名作品中某些节奏、音色的模仿的浅析,希望对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理解及弹奏做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李文红.浅析五首《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的民族特色[J].音乐创作,2012(3):122-125.
[3]陈丽芝.陈培勋粤调主题钢琴曲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李宁.陈培勋粤调钢琴曲的民族化特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迟震.论陈培勋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体现[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6]汤娜.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钱明慧.陈培勋粤调主题钢琴曲的演奏分析[J].中国音乐,2009(2):204-207.
[8]宋艺闻.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9]张佩宜.论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以《旱天雷》为主要论述对象[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3(4):102-106.
[10]秦咏诚.中国民族音乐大观[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