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彝族多声部合唱歌曲《栗子坪的歌声》是一首基于石棉栗子坪彝族地区丰富的民歌传统与演唱技艺创作的合唱歌曲。该作品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深度保留了彝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展现了栗子坪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歌词巧妙融合了彝族语言与现代汉语,既体现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拓宽了受众范围,更好地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对《栗子坪的歌声》艺术性的深入剖析,旨在为彝族多声部合唱艺术的发展探索新路径,促进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启示。
[关 键 词] 石棉栗子坪;《栗子坪的歌声》;多声部合唱歌曲;彝族民歌;艺术性
一、引言
石棉栗子坪彝族乡,坐落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是一个自然环境优越、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典型生态人文区域。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气候温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栗子坪不仅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彝族人民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在彝族文化中,歌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娱乐方式,也是传承历史、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其以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二、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
《栗子坪的歌声》是一首多声部合唱歌曲,其创作灵感源自索玛花的繁盛绽放以及黄果柑果农的丰硕收获。该作品生动描绘了丰收季节当地农村的繁荣景象,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彝族同胞的积极进取态度和对乡村发展的坚定信念。此外,该歌曲还深刻表达了彝族同胞对党的感激之情、对家乡的深情厚爱以及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
(一)创作背景介绍
在歌曲《栗子坪的歌声》的创作历程中,词作者刘晓昱与杨贤斌以及曲作者丁一,通过多次深入雅安石棉栗子坪彝族乡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风活动,亲身体验了彝族同胞如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巧妙地利用经济作物如黄果柑、枇杷等水果,构建起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路径。他们精心从农作物中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素材,同时从彝族同胞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汲取情感元素,以此为基调,力图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彝族地区的当代风貌。该作品因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荣获了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一等奖、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第二届四川省十大歌曲优秀作品等多项重要奖项。此外,它还被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纳入2023年度“百佳推优”项目,这不仅彰显了该作品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还体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显著贡献。这些荣誉的获得,进一步证明了《栗子坪的歌声》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词作者介绍
刘晓昱,四川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其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广泛影响力令人瞩目。她的作品曾入围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入选首届“四川省十大歌曲”、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唱支山歌给党听”全国群众歌曲创作征集展示活动百首优秀作品、“听见中国听见你”2020年度四川优秀歌曲推选活动展演、第五届西部民歌展演等活动,彰显了其非凡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深邃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
杨贤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四川文学》《西南军事文学》《四川日报》《诗歌报》《读者·乡村人文版》等报刊发表作品,由他亲自作词的歌曲《再唱二郎山》,以其深情的旋律和触动人心的歌词,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周银奖,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CCTV-15进行展播,成为跨越地域与年龄的共鸣之作。此外,杨贤斌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家坪的风土人情,并出版散文集《杨家坪纪事》。
(三)曲作者介绍
丁一,雅安籍杰出青年作曲家,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目前在西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深耕作曲与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丁一的音乐作品屡获殊荣,其中《青衣渡》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西南民歌赛中荣获十佳创作奖;《指北针》在四川省乡村艺术节上夺得音乐类一等奖,赢得了广泛认可;《薪火砂器》在四川省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展现了其深厚的音乐功底。此外,他的作品《嘉绒随想》获得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支持,同时还荣获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一等奖、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及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优工程”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另一佳作《天边的红云》不仅入选中国音乐家协会“百年百首”全国优秀新创歌曲征集活动,还荣获首届“四川省十大歌曲”优秀作品称号。
三、多声部合唱歌曲《栗子坪的歌声》的艺术性分析
歌曲的艺术性是指作品在音乐创作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美学品质与独特风格。这一概念涵盖了歌词的文学价值、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多样性以及演唱者的风格等多个维度。艺术性的核心不仅在于音乐技巧的精湛展现,更在于其能够触动听众的内心、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以及传达深邃的思想、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此外,艺术性还体现在歌曲的创新性和原创性方面,这包括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新颖诠释和融合,这种创新不仅要求艺术家对形式进行探索,更要求对内容进行深刻思考,以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感又能够跨越时间界限的作品。艺术性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的,它不仅关注作品的表面形式,更注重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一首艺术性较高的歌曲,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持续地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成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经典。因此,艺术性是衡量歌曲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歌词的创作分析
歌词在民歌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歌曲情感表达的载体,更是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在歌曲《栗子坪的歌声》中,歌词的创作巧妙地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语言,赋予了歌曲强烈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感染力。通过彝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的有机结合,歌词在保持彝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受众群体,使之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被更广泛的听众所接受和欣赏。该歌曲的歌词通过对栗子坪彝族乡自然风光和乡村振兴实践的具象化描绘,如“索玛花开”和“黄果柑丰收”等生动场景,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图景。歌词中的表述,如“山乡巨变的幸福”和“那是感恩美好的心愿”,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新面貌,也深刻地表达了彝族同胞对党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乡的深厚爱意。
此外,歌词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复沓与排比等修辞手法,如通过反复强调“那是美丽新村里幸福的歌儿”,有效地强化了歌曲的主题,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在引子部分,歌词巧妙地穿插了彝族方言词汇和生动的口语化表达,这不仅赋予了歌曲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亲切感,也仿佛将听众带入了那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从而使彝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得以生动地呈现。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歌曲的地域辨识度,也使得彝族同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得以真实地反映在歌曲之中。
衬词在歌曲中虽无具体的字面意义,却通过独特的音调、节奏和语气,与正词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丰富的音乐表达。在歌曲《栗子坪的歌声》中,衬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情感色彩,还通过其特定的音乐手法,如重复、模进等,活跃了歌曲气氛,同时这些衬词融入了彝族语言的独特元素,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韵味。此外,衬词在歌曲结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巧妙地连接各个乐句和乐段,使整首歌曲的音乐结构更加紧凑、完整。
(二)旋律与节奏的创作分析
旋律在音乐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音乐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更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旋律通过精心设计的音高、节奏和音色的组合,构建出引人入胜的音乐线条,引导听众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传达。歌曲《栗子坪的歌声》中旋律的创作尤为引人注目。该曲巧妙地创作了三个声部,旋律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既包含了平稳的音调,也穿插了跳跃的音程,这种设计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情吟唱,也体现了彝家儿女活泼奔放的性格特点。引子部分由彝族歌手以唱山歌的形式用原生态唱法开篇,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为歌曲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接着,童声的出场以其清澈纯净的声音,营造出彝族小女孩天真烂漫的动人形象,为歌曲增添了一抹温馨和纯真的色彩。主歌部分的旋律起伏有致,多次运用了彝族传统音乐中的特色音调和旋律走向,如滑音、颤音等,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歌曲的音乐表现力,也使歌曲更加贴近彝族的音乐传统。各声部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音响效果,使得整首歌曲的听感层次分明,富有动态变化。高潮部分的旋律激昂高亢,将歌曲的情感推向顶点,这种设计有效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最终,歌曲以轻快的尾音戛然而止,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和回味,这种处理手法既体现了作曲家的巧妙构思,也使得歌曲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完整和深刻。
节奏是构建音乐结构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型和速度的变化,为音乐作品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在歌曲《栗子坪的歌声》中,节奏的运用尤为精妙。该曲在节奏设计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节奏型,巧妙地将自由散漫的引子部分与规整的合唱部分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层次,这种设计不仅突出了领唱的个性魅力,也彰显了合唱的和谐统一,使得歌曲在节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特别是在合唱部分,不同声部之间的节奏错落有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节奏的交织和对话,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深邃的艺术内涵。在歌曲的中间部分,节奏明快而不失沉稳,这种节奏的处理既能够展现彝家人民欢庆丰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又能够表达他们对家乡深沉的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歌曲的节奏设计中,创作者注重整体的对称性与平衡感,特别是在结束部分,通过节奏的回环呼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叙事结构。这种节奏的处理不仅深化了歌曲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歌曲的审美体验,使得整首歌曲在听觉上更加立体、饱满。
(三)演唱方法与表演形式的创作分析
演唱方法的选择对歌曲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歌曲《栗子坪的歌声》在独唱段落和末尾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了彝族传统唱腔与现代声乐技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彝族原生态唱腔的精髓,如其苍劲、悠远且富有张力的声音特质,也吸收了现代声乐的先进技巧,如呼吸控制和共鸣运用,使演唱者能够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加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此外,歌曲在演唱方式上采用了少儿童声与成人多声部混声的创新手法,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层次,也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更加立体、饱满的音乐效果。少儿童声的清澈纯净与成人声部的丰富多变相互映衬,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
在表演形式上,歌曲《栗子坪的歌声》通过表演唱的形式展现,不仅有歌唱的元素,也有表演的成分,使得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演唱者用较高的音乐素养、丰富的演唱经验和舞台表演阅历进行专业排练,将彝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直观地呈现在舞台上。另一方面,歌曲注重舞台艺术的综合呈现,包括精美的彝族服饰、精湛的舞美设计、巧妙的灯光运用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为歌曲营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表演空间,使得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
四、结束语
《栗子坪的歌声》作为一部精心创作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其在作曲技法、唱词运用、演唱构思及作品呈现等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性。该作品不仅深度融合了栗子坪地区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统,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升华,使彝族的音乐风格得以在现代音乐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融入汉语唱词,作品成功跨越了语言界限,拓宽了受众范围,实现了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巧妙结合,让彝族和汉族听众都能产生共鸣。同时,演唱者通过自己的声音,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赋予了生命,使得“演”与“唱”在舞台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和谐统一,将歌曲中的欢乐、思念与希望等多种情感层次细腻地展现出来,让听众在旋律的流转中感受到了栗子坪的四季更迭与人间烟火。此曲的创作与展演不仅彰显了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在传承与发展栗子坪地区多声部传统民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栗子坪独特的音乐魅力与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刘思丝.新创作硗碛嘉绒藏族多声部合唱套曲《嘉绒四季》的艺术性分析[J].黄河之声,2021(19):52-54.
[2]黄钰淦.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的演唱特点和艺术风格[J].当代音乐,2024(3):115-117.
[3]李宏杰.歌曲《断桥遗梦》的艺术性分析[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12):37-39.
[4]彭芳.艺术人类学视阈下九江山歌“三声腔”的传承途径与发展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7(14):85.
[5]周万龙.石棉民歌:和大自然的交流歌唱[J].广播歌选,2012(3):4-7.
[6]赵爱民,王舰.望见贤妹捡柴烧[J].广播歌选,2012(3):29.
[7]范夏怡.梅州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J].音乐教育与创造,2024(4):62-65.
[8]石雨川.唱响原生民歌 传承非遗血脉[N].雅安日报,2019-12-22.
[9]汪小晓,张潇.广西环江毛南族山歌的传承模式与保护发展研究[J].研究评论,2021(9):1-3.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