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太空救援》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2024-11-25 00:00:00李欣
名家名作 2024年30期

[摘 要] 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显著增多,不仅彰显出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还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俄罗斯电影《太空救援》展开深入探究,围绕电影的故事背景、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进行研究分析,探究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与特点。通过掌握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探究优质电影的制作路径,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

[关 键 词] 克里姆·斯彭科;《太空救援》;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结构;礼炮七号

一、《太空救援》介绍

《太空救援》由俄罗斯导演克里姆·斯彭科执导,于2018年在我国上映。电影以1985年苏联礼炮七号空间站救援事件为创作背景,重点讲述了由于出现意外事件导致礼炮七号空间站与地球指挥中心失去联系,宇航员费奥多罗夫、工程师阿约金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执行抢救空间站任务的故事。

其中,礼炮七号危机事件内容为:1982年苏联第二代空间站礼炮七号顺利发射升空,驶入近地轨道,全长16米,重20吨,前后分别设置一个对接口,预计使用寿命为4年。但在1985年,空间站主无线电发射机异常关闭,地面控制中心发现后多次发射重启信号,均未接收到反射信号。在此背景下,高层决定委派航天人员进入太空维修,最终工程师和宇航员克服重重阻碍,成功修复空间站的自动对接系统,并有效减少了资源消耗,使得礼炮七号运行至1992年,远超最初预计的4年时间,为全球范围内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二、电影常见的叙事结构

目前,电影叙事结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常见的叙事结构有以下几种。

第一,五幕式叙事结构。其包含开端、上升、高潮、落潮、结局五个部分,其中开端:讲述事件的发生;上升:主人公大力追求终极目标,形成较高的风险;高潮:主角踏上一条不归路,很难回归现状;落潮:产生较大的紧张感,风险隐患大幅提升;结局:恐惧之事逐渐变成现实,如《流浪地球》《太空救援》等。

第二,因果式线性结构。故事事件发展动力为各种因果关系,以线性时间为基础讲述故事,蕴含一部分插叙、闪回,故事链较为单一化,但线索多方面发展,打造出逻辑严谨、情节环环相扣的故事环境,着重凸显动作强度、外部冲突,经常设计最后一分钟营救、生死抉择等情节,如《真实的谎言》《关山飞渡》等。

第三,交织式对照结构。将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叙事链相结合,构建对照性张力运动环境,其中戏剧线性叙述内容与因果关系更加复杂化,融合哲理思考、移情思想,如《安娜·卡列尼娜》《老井》等。

第四,回环式套层结构。故事叙述动力以多层叙事链为主,从时间层面入手展开回环往复叙事,淡化一部分情节内容,通过多元化叙述调动观众的参与欲望,如《罗拉快跑》《罗生门》等。

上述内容仅仅是当今时代电影叙事结构类型的一部分,且目前很多电影还采用多种类型相融合的叙事结构,不存在高下之分,需结合电影类型、故事脉络等选择最适宜的叙事结构,才能为观众呈现高品质的电影,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三、《太空救援》的叙事结构

通过多维度分析《太空救援》的故事内容与创作背景可知,电影主要采用五幕式叙事结构,并在五幕叙事段落的基础上,设置三幕核心剧情,做到环环相扣,以此塑造宇航员和工程师勇往直前、艰苦奋斗、轻死重义的优秀品质,向观众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

(一)五幕叙事段落

故事开端问题出现:电影开始时简单介绍了受意外事件影响,礼炮七号空间站与指挥控制中心无法联系,出现了严重的运行事故。该意外事件的发生,聚焦了观众的目光,将大家的注意力集中于故事情节,并开始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

剧情上升:在空间站故障问题日渐加剧的背景下,指挥中心的高层任命阿约金、费奥多罗夫乘坐救援飞船前往太空。二人坚定的信念、敢于担当使命的决心使得剧情温度升高。

电影高潮出现重大危机:太空站救援期间面临空间站失火、太空舱寒流、对接困难等难题,将剧情推向高潮,让观众产生紧张刺激感。

落潮,产生新的危机:大火的意外出现,提高了救援任务失败的概率,此时空间站内供电系统完全故障,氧气含量逐渐减少,阿约金与费奥多罗夫面临新的危机。随着剧情的突然转变,观众情绪也发生大幅变化。

故事结局:即使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工程师与宇航员仍未放弃,为航天事业献身的信念给了他们放手一搏的勇气,最终在危机时刻完成空间站救援任务。

(二)三幕核心剧情

第一幕,发布救援任务,宇航员与工程师接受挑战。电影开始,介绍了礼炮七号空间站意外出现运行故障,地面控制中心无法与其取得联系,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后,决定委派退役宇航员费奥多罗夫、工程师阿约金共同前往太空维修空间站。在这一幕核心剧情中,对接空间站与救援飞船属于高潮部分[3]。

第二幕,空间站内出现危机,救援小组进行修复。宇航员与工程师成功进入空间站后,面临太阳能充电系统损坏、太空舱遭遇寒流等多项难题,经过二人通力合作,终于修复了故障线路,站内供电系统得以恢复。但此时又发生一场意外火灾事故,这也是电影的转折部分,电力系统再次出现故障,温度下降,氧气含量降低,二人面临巨大的生死考验。

第三幕,绝境状态下的奋力求生。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费奥多罗夫、阿约金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他们用锤子砸掉了变形的金属传感器外壳,成功修复失灵部件,恢复了飞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在叙事期间,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了文化传播。如,第一幕中提到阿尔巴特街,该街道拥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是莫斯科市的文化中心;第二幕中,宇航员利用橡皮管搜集空中水珠时,地面控制中心播放歌曲《运水工》《屋旁的青草》来传播民族文化;第三幕中,出现了国旗、国徽等标志性元素,镜头从宇航员胸前的国徽开始拍摄,后逐渐翻转并通过俯视来观察宇航员的焊接作业,其间多次滤过红色苏联国旗以及主要领导人的肖像。当电力设备逐一恢复正常,录音机中播放着1975年获保加利亚音乐节金奖的歌曲《阿尔列金诺》。影片结束后播放了现实生活中宇航员执行任务的真实历史画面。该影片通过三幕核心剧情的方式,穿插展示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器物、特有的饮食、室内布景、歌曲、服饰等文化符号,包含伏尔加牌轿车、皮质风衣、小熊米卡等,同步进行文化传播。

四、《太空救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太空救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以紧张剧情为载体,利用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段,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角色,彰显了阿约金、费奥多罗夫的英雄形象,弘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人物之大无畏

费奥多罗夫与阿约金勇敢无畏、百折不挠,在极端环境中仍努力奋斗,彰显了大无畏的人物形象。如,费奥多罗夫作为一名退役的宇航员,当航空事业发展需要自己回来承担工作任务时,他第一时间接受艰巨任务,与家人告别后冒着生命危险乘坐救援飞船去完成空间站维修任务。进入空间站后,考虑到阿约金缺少太空行走经验,并且其妻子已怀孕,费奥多罗夫每次都冲在最前面,第一个直面危机。在与家人通话时,费奥多罗夫也仅告诉女儿“修完天上的灯泡就回去”,丝毫未提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危险性。而阿约金在得知仅一人可以安全返航时,更是果断放弃返回地球的机会,选择与费奥多罗夫继续修复空间站。费奥多罗夫的妻子在地面控制中心与丈夫通话时,始终保证情绪稳定,以乐观心态进行交流,充分理解丈夫的不易与艰辛。阿约金的妻子即使在怀孕状态下也支持丈夫的工作,还暖心嘱咐其戴好毛线帽子,以应对寒冷的天气。无论是宇航员、工程师,还是他们的家属,都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观、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宇航员运用专业技术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家属则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为空间站的成功修复奠定了基础。

(二)情节之痛感

在电影《太空救援》中,主人公所处环境与工作任务形成的剧烈冲突较为明显,带给观众无限痛感。

费奥多罗夫与阿约金遇到的第一个困境是火箭无法与空间站成功对接,虽然地面控制中心的技术人员仔细推算,但仍然无法为二人提供准确、详细的数据,加之救援飞船与空间站都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下,导致对接技术难度增高、危险加大。而在尝试对接的过程中,费奥多罗夫保持高度冷静,胆大心细、勇敢无畏。阿约金的情感则较为强烈且波动较大,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紧绷。

对接工作完成后,二人发现空间站内部设备被冰霜所覆盖,处于无法运行的状态,必须加热空间站才可以使冰融化。低温环境下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二人过于乏累,身体状况不佳。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线路短路,空间站内部发生火灾,阿约金被烧伤并导致昏迷,在救援飞船氧气、物资都不充足的情况下,费奥多罗夫深感无力,只能放手一搏。

在二人艰苦奋战、克服重重阻碍后,礼炮七号传感器设备终于恢复正常运行,可吸收并转换太阳能,但随后变形铁管的意外掉落使得传感器再也无法运行。危急时刻,二人共同尝试“砸铁管”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即使汗流不止,铁管也纹丝没动,二人生还希望渺茫。这时阿约金发挥工程师的智慧,从冬天父亲车链极易断开的事实得到启发,最终二人选择在夜间低温环境下再次砸铁管,成功解决了难题。

在《太空救援》的故事中,即使主人公面临一个又一个危险,也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利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国家英雄、人民榜样。

(三)生死抉择的考验

当费奥多罗夫与阿约金在维修空间站过程中发现飞船剩余氧气仅可支撑一个人回到地面时,二人面临生死之间的抉择。此时费奥多罗夫身体状况良好,而阿约金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但当费奥多罗夫与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取得联系,阐述救援飞船的实际情况时,他隐瞒了阿约金的真实状态,并提出将乘坐飞船返回的机会留给阿约金。随后当费奥多罗夫与家人通话时,他女儿用天真烂漫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对其早日归来的盼望。通话结束后费奥多罗夫仍未改变自己的选择,虽然自身处于绝望时刻,但依旧坚定地将阿约金送入飞船。关键时刻阿约金苏醒,并询问为什么不一起走,在费奥多罗夫讲述了真实情况后,阿约金也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空间站与费奥多罗夫一起想办法,最终他们战胜困难,成功修复救援飞船并平安返航[4]。电影通过利用仅有一人能返回地球的事件,塑造了费奥多罗夫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形象,以及阿约金勇敢无畏、轻死重义的形象。

(四)人物形象的特点

退役宇航员费奥多罗夫的人物形象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素养与高度冷静,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与危机时,能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做出最适当的决策;二是高超的领导力,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能时刻激励团队人员,凝聚力量,当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稳定局面,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三是极具魅力的人格品质,主动关爱同伴,拥有使命必达的执着信念,同时面临生死抉择时也能牺牲自我、舍己为人。

工程师阿约金的人物形象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智慧过人和技能过硬,在专业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才华和天赋,可精准发现空间站存在的技术问题;二是乐观和幽默的人生态度,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他能利用积极的心态缓解紧张情绪,并鼓励、感染其他人员不被困难击倒;三是勇敢与坚韧的品质,当出现各种危机时,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为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巨大贡献。

电影《太空救援》塑造的宇航员与工程师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俄罗斯航天人面对巨大挑战时勇敢无畏、坚韧顽强的精神,传递了特别能吃苦、能攻关、能战斗、能奉献的战斗民族的精神内核。其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宇航员与工程师用超常的毅力、耐力,克服重重困难,捍卫国家荣誉;特别能攻关,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们积极创新,团结互助,转变思路解决问题;特别能战斗,敢于直面挑战,临危不惧,攻克各项难关;特别能奉献,生死关头毫不畏缩,不计个人得失,舍小为大,将一线生机留给战友。

五、结束语

俄罗斯电影《太空救援》以苏联真实事件为故事背景,采取五幕式叙事结构,分开端、上升、高潮、落潮、结局五个部分叙述故事,并通过三幕核心故事刻画了阿约金、费奥多罗夫以及其他航天员的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了领导力高、敢于拼搏、英勇无畏的宇航员形象,以及才智过人、乐观幽默的工程师形象。影片不但加深了观众对宇航员、工程师以及航天事业的了解,还弘扬了战斗民族临危不惧、轻死重义的英雄精神。

参考文献:

[1]迟惑.太空救援:载人航天必解的一道难题[J].太空探索,2023(5):22-29.

[2]张冬梅.《太空救援》:危机、拯救与复兴之旅[J].俄罗斯文艺, 2022(4):147-158.

[3]孙璐璐.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与叙事手法的转向:以电影《革命者》为例[J].声屏世界, 2023(4):52-54.

[4]张小雪,曲朋.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以电影《盗钥匙的方法》为例[J].戏剧之家, 2020(35):157-158.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