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我国涉案题材影视剧采用融合叙事的创新策略,构成了残酷与正义并存的叙事逻辑,展现出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革新理念,将国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心和意志传递给受众,为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持续供能。针对现象级潜质好的涉案剧作,从故事传播趋势、话语倾向、价值引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涉案剧;主流价值;现实主义;融合叙事;价值引领
涉案剧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众收视的热门选择,根源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社会价值。涉案剧以其强烈的故事性和叙事张力,满足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故事的渴望与追求。每一个案件都如同一幅精心布局的画卷,环环相扣,引领观众在解谜的过程中体验智力的挑战与满足。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无限放大,让观众在震撼之余也能进行自我反思与价值观的重塑。涉案剧的兴起与风行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案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社会价值以及给予观众的心理满足共同构成了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涉案剧也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探索与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与深刻的思考。
一、涉案剧的故事传播趋势
(一)类型混杂讲好故事
涉案剧将满足大众的故事需求作为重要的叙事追求。受传统媒体的社会功能制约,涉案剧多通过类型杂糅丰富情节密度,增强故事的新颖性和生动性[1]。例如2023年年初的热播剧《狂飙》,运用跨时代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将2000年、2006年及2021年三个关键时间节点串联起来,构建了一幅跨越二十余年的“京海”扫黑除恶历史画卷。该剧不仅展现了扫黑斗争的艰巨与复杂,更通过安欣、高启强等核心人物的命运起伏,深刻剖析了人性在权力、金钱与正义之间的挣扎与抉择。这种跨时代的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历史厚重感,也赋予作品更深远的现实意义,让观众在感受剧情张力的同时,对社会现象产生深刻的反思。又如,涉案剧《三叉戟》侧重于从情感与社会伦理的角度切入涉案题材。该剧讲述了三位即将离休的老警察在联手破获金融大案的过程中不仅重燃了职业热情,更重拾了深厚的友情与人生价值的故事。通过这一情节设置,《三叉戟》不仅展现了老年群体在职业生涯末期的精神风貌与奋斗精神,更深刻探讨了友情、家庭、社会责任等普遍价值,为涉案剧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现如今,刑侦、经侦、各类缉毒案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社会价值,引领了涉案剧向多元化与类型融合方向发展的新潮流。
(二)故事和主导文化的结合
电视剧因观赏的日常性、非自觉性,具有意识形态建构功用,更强调故事与主导文化的缝合[1]。例如,涉案剧《狂飙》采用倒叙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由政府官员、警察、商人、毒贩、无业游民及刑满释放人员等构成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在剧中,鱼贩高启强的“崛起”之路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个人欲望的膨胀与道德底线的沦丧,也有社会不公与制度漏洞的催化作用。通过对高启强及其周围人物成长经历的细致描绘,《狂飙》揭示了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产生的根源,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该剧还通过对时代变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艰难与希望,传递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再如《猎狐》,拥有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前20集聚焦于国内经济犯罪问题,展现了金融领域的灰色地带,以及公安人员与犯罪分子之间的智慧较量;后22集则转向国际舞台,以公安部“猎狐行动”为主线,生动描绘了我国警方如何跨越国界追捕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该剧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在境外生存状态的细腻描绘,不仅揭示了他们逃避法律制裁的狼狈与不安,也反映了境外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猎狐》通过这一跨国追逃的壮举,彰显了我国打击经济犯罪的决心与实力,以及法治精神的不可动摇性。优秀涉案剧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与深刻的主题,更在于其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与主导文化的紧密结合。两部作品均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与深入剖析,引导观众理性认识社会现象,增强法治观念。同时,它们还积极协同国家机关的宣教工作,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力量。
(三)当前社会现实与价值理念的传递
在涉案故事中添加社会热点问题,是涉案剧提高话题度,引发共鸣、共情的策略之一[2]。例如,《狂飙》中的“邪”并非“生而为邪”,却“步步成邪”。很多文艺作品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平铺直叙,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人恨得牙痒痒。但是《狂飙》里的坏人也曾是善良的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一念之差”中,从“正”堕落到“邪”:有的因亲情而包庇犯罪;有的是在权力的逼迫下无可奈何地让步;有的饱受欺凌转而复仇……解剖和描绘犯罪心理,不为宽恕、共情罪犯,而是要引导公众反思诱导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哪里。同时该剧也表现了人性的弱点,更是“触目惊心”地发出了警告,鼓励观众问自己:在类似的处境下,怎样选择才能够关闭欲望这个“阀门”?文艺作品中的社会道义、教育意义则是在观众和人物的“同呼吸,共命运”里自然而然地完成的。《破冰行动》是对真实存在的事件进行了改编,体现了宗族文化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由宗族派系所支配的总体犯罪发人深省。《三叉戟》以其浓厚的烟火气息和贴近生活的叙事风格,让观众在感受剧情张力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了人际关系与自我价值的重要性。《猎狐》揭示了经济发展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与人性弱点,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二、涉案剧的话语倾向
(一)冲突和悬念是主要的叙事手段
冲突是电视感染力因素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因素”。涉案剧的悬念通常来自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围绕谁是凶手、犯罪动机、行凶手段、警察与罪犯斗智斗勇,渲染案情的扑朔迷离,编织节外生枝的情节[1]。在涉案剧中,反派角色的深度刻画成为揭示人性阴暗面、强化戏剧冲突的关键维度。此类剧集通过精心塑造的反派形象,不仅展现了人性中最极端、最恶毒的面向,还深刻剖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与心理机制,从而促使观众在震撼之余对人性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从叙事技巧的角度来看,悬念的设置无疑是涉案剧吸引观众、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悬念的构建基于观众对未知的好奇与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对于一部影视剧,如何快速地捕捉观众的眼睛、激发观众更强烈的审美追求,是剧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连续剧的开篇如何合理地利用悬念迅速抓住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涉案剧的开头设计,通常都是以强烈的剧情事件迅速吸引了大众眼球。比如,涉案剧《人民的名义》一开始就把“贪官赵德汉一案”作为一个强情节事件。案件源自现实事件,涉案数额较大,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一开播就引起了受众关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电视剧《三叉戟》以“线人二东子遇害”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情节开场,更为重要的是,剧集并未在开头就急于解答所有疑问或揭示案件全貌,而是有意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如二东子的具体死因、案件背后的真正黑手以及这一事件如何与“三叉戟”这一核心团队产生关联等。剧集开场即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张力与未知的核心案件之中,这一手法不仅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创新突破,也是对观众心理预期的精准把握。在涉案剧《狂飙》《猎毒人》《重生之门》《猎罪图鉴》《城市的边缘》中,导演往往进行推理破案,从全然不知的角度,也就是观众和剧中人均不知道事实,借此吸引受众和主人公共同抽丝剥茧,探寻真正的凶手。
(二)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
近两年来,反黑题材电视剧不计其数。《狂飙》之所以能在影视领域脱颖而出,占据榜单前列,其深层魅力远超演技精湛、情节紧凑、尺度拿捏等显性因素。该剧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心理动态的细腻展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构建了一个既疏离又贴近观众情感体验的叙事框架。《狂飙》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次关于环境对个人心理与行为影响的深刻探讨。在剧中,高启强这一复杂角色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环境塑造人”的心理学原理。起初,高启强作为家庭的支柱,展现了长兄如父的责任感与善良本性,他的行为模式积极向上,是环境正能量影响的体现。然而,随着一系列外部环境压力的加剧,如市场霸权、官僚腐败等不公现象的侵扰,高启强的心理状态逐渐失衡,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一过程深刻揭示了恶劣环境如何逐步侵蚀个体的道德防线,促使人性中的阴暗面得以释放。《狂飙》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未简单地将高启强的堕落归咎于个人品质的败坏,而是深刻剖析了环境因素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视角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层次感,也促使观众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反思。同时,剧中安欣等正面角色的存在,为观众提供了对比与反思的参照点,展现了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因心态、选择等差异而走向不同命运的可能性。《狂飙》还通过高启强与安欣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探讨了人性中的救赎与挣扎。安欣作为正义的化身,多次向困境中的高启强伸出援手,试图引导其回归正途。然而,由于环境压力与个人选择的双重作用,高启强最终未能完全摆脱犯罪的阴影。这一情节设置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也引发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
(三)在主流影像风格中进行多元追求与表意探索
涉案剧影像风格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反映了创作繁荣及艺术探索。相比较而言,由于网络的差异化生存,网络涉案剧追求实验创新、视听刺激,具有小众风格。而电视涉案剧在追求个性时,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大众中的传播力、影响力,保持了不偏不倚的端正风格[1]。将《三叉戟》与《猎狐》置于更广阔的影视语境中考察,可以发现两者在影像语言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网络剧与电视涉案剧在创作理念与受众定位上的不同。网络剧往往追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其影像语言更倾向于隐晦与含蓄,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与参与度,而电视涉案剧则更注重公开透明、形象鲜明、意义简单的影像风格。《三叉戟》与《猎狐》在影像语言上的不同追求,既展现了涉案剧创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深入探讨影像语言与情感传达、社会意义之间关系的契机。
三、正义的力量冲击
在涉案剧中,正义永远会打败黑恶,社会终究会恢复公平正义与和谐,这对于面对种种困境的受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慰。就此而言,涉案剧就是人们在当前环境中的“解压阀”,发挥着消解大众心理压力的正面功能。多数涉案剧为了营造剧中主要角色的英勇形象,会故意布置“上面”来施压。例如,在《扫黑风暴》《破冰行动》《人民的名义》等剧作中,一个显著且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主角(往往设定为“小人物”)在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时,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智慧,最终揭露并战胜那些看似不可一世的“大角色”(通常代表恶势力或腐败势力)。这种“小人物”扳倒“大角色”的乌托邦模式,不仅构成了涉案剧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更在深层次上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社会正义感,尤其是对于底层观众而言,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涉案剧以正义打败邪恶为基本题材,无论剧情发展多么错综复杂、曲折离奇,但是最终正义会打败阴暗和暴力,罪犯总会受到法律制裁。世间所有好的事物,都一定会被坚强地守护着,它不仅与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取向相吻合,还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涉案剧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快乐的世界,尽管暴力与犯罪一度泛滥,但是正义终究会胜利的。正义和邪恶之争,最终会演变为一个正义的舞台,与人们共享这段正义带来的无限冲击。
综上所述,扫黑除恶斗争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其复杂性与艰巨性为涉案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各类剧作通过影像化表述,深刻描绘了扫黑除恶斗争的艰辛历程,揭示了黑恶势力背后的社会根源与人性扭曲。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与震撼力,也为观众提供了认识社会、思考人性的独特视角。涉案类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它们通过展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弘扬了法治精神与社会正能量,为观众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这种创作导向与理念,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观众心灵的积极引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涉案剧应不断创新与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与观众期待,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展现人性光辉,传达正向价值观与正确导向。涉案剧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文化期待,还能够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与法治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近期中国电视涉案剧的叙事趋向及问题分析[J].电视研究,2021,383(10):86-88.
[2]杨培伦.破圈、建构、现实:中国悬疑涉案剧的发展与突破:以《隐秘的角落》为例[J].艺术评论,2020,203(10):97-106.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