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将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这一对矛盾概念引入艺术市场,进而引进京剧艺术领域,并以梅兰芳艺术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为例,从艺术市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不同侧面去论述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在新时代达到京剧艺术市场的供需平衡。
[关 键 词] 经济视野;供给侧;需求侧;梅兰芳艺术流派;京剧艺术
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经济学概念。供给侧就是供给的那一面,而需求侧就是需求的那一面,供求是双方面的一种平衡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这种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就要适应需求侧方面的需要;换句话说,需求侧方面需要什么,供给侧方面就要生产和供给什么。如果需求侧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那么供给侧方面在生产和供给上就必须根据需求侧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当然,供给侧方面的变化即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也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而需求侧方面的不断发展变化,也逼迫着供给侧方面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新的需求。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反映在音乐艺术市场上也同样如此。音乐艺术商品具有二重性,它既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基础上的商品属性。音乐商品生产遵循的是经济规律,社会音乐生产遵循的是艺术规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音乐艺术如果要体现出艺术价值的存在或实现,就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而进行交换即有价传播,只有传播才会有长久的传承。当今的文化娱乐市场,与当年梅兰芳梅派艺术的形成时期已完全不同。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里,文化娱乐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还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化,可以说当今文化娱乐市场的消费需求日新月异。梅派艺术作为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生产、供给结构、供给体系、供给效率都必须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才能使自身在传承中持续保持一种发展动力。
目前文化娱乐市场的需求侧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现代传媒发展迅速,音乐艺术传播的媒介多样化。人们看戏、听戏的途径不再只有舞台,除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手机也已成为受众面最广的媒介载体,随着智能科技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的媒介载体将越来越多。二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多数人都要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努力打拼,已不大可能悠闲地坐在剧场里或电视机前观赏两三个小时的戏剧。三是市场需求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人们不仅需要看戏听戏,还需要其他娱乐,如健身、跳舞等,从文化的多个方面去丰富自己的多彩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四是文化娱乐形式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尤其是大力提倡和扩大全民文化,寓乐于教,寓乐于体,只要是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且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形式,国家都给予大力支持。五是观众消费分流。正是由于市场的多元、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人们才有了更多的消费渠道。过去人们单一的文化消费选择是无奈,而如今多渠道的选择就成为一种自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即需求不同而自由选择消费品和消费对象。六是娱乐鉴赏分化。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消费需求不同,同年龄层的消费者由于知识水平、文化认知、个人喜好的不同,其消费需求也不尽相同。另外,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正是有了这一需求结构上的不同,所以鉴赏的目的也就有了不同。比如,有的人看戏就是为了欣赏,因为懂戏;有的人看戏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知识,受到一些教育,学到一点古典文化;有的人可能就是为了凑热闹,纯粹娱乐;有的人不喜欢看戏,却愿意通过广播媒体听上一段戏曲;有的人甚至把京剧音乐或唱段作为手机音乐铃声。鉴赏人群的分化,实际上是在要求供给侧方面提供更多的娱乐功能。
为达到供求双方的平衡,客观上要求供给侧方面必须努力做到有效供给。对于梅派艺术而言,其艺术生产如改造旧剧、创编新剧,其供给结构如传承人的年龄结构、传承对象的层次结构、剧目的排演结构、演出的形式结构,其供给体系如流派组织的管理与指导、传承团体(剧团)的区域分布设置,其供给途径如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舞台演出、唱片销售、电视电台播放、网络媒体传播、学校推广、大众推广、手机传播等),作为供给侧一面的梅派艺术,就必须在以上方面做出努力和创新,以解决与需求侧一面的新形势、新变化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换句话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那么梅派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如何做好供给侧一面的调整和改革呢?
一、“传承”的观念要改变
现在包括梅派艺术在内的京剧艺术流派基本都是在1949年以前形成的,流派的传承途径也是非常传统的方式——收徒授艺,即师傅收徒弟,口传身授。从二百多年前的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和发展的成熟期,时至今日,基本都是这样一种传授方式。这种传授方式的好处是,一招一式,手把手教;一唱一和,口口相传,不走板,原样传承,徒弟跟着师傅学戏,一出一出地学,学好了,就是传承了。由于戏曲艺术的特性,这种传承方式也是最可靠的。传统的看法是,一个流派兴盛与否,就是要看是否有传人,有多少传人,是否有杰出代表,是否在京剧界乃至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传统看法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但如果从现代传播的角度看,一个流派的传承发展仍然只是采用单一的传承方式无疑是狭隘和远远不够的,这种传统的传承观念最多是一种传授,从长远的角度看,很难不越来越萎缩。梅兰芳一生共计收了109位弟子,他的儿子梅葆玖共计收了44位弟子,作为一个在京剧界最具名气的艺术流派,两代人总共传了150 余位弟子。这对于一个遍及全国的京剧艺术流派来说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流派有一两个在京剧界乃至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就足以证明流派的兴盛。笔者认为,一个艺术流派产生一两个在当今时代有影响力的人物并不能和这个艺术流派的兴盛画等号。这就和某一个体育项目在世界上拿了一个冠军,并不能说明该项目在国际上就有了整体优势一样。在艺术流派的传承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在抓好技术层面的传承之外,更应重视文化层面的传承。在梅派艺术的传承发展上,更要传承梅兰芳的艺术精神,把梅兰芳那种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追求嬗变的精神化入戏剧之中。传戏更要传精髓,梅兰芳和梅派的经典剧目需要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这种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演,一代传给下一代人去机械地传演,而是在传承过程中努力地把戏的精髓传承下去,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对传统的经典剧目进行新的改变、新的补充,丰富新的内容。这也是梅兰芳一生都在倡导和实践的,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他出演的那些经典剧目如《宇宙锋》《太真外传》《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一定还会有新的变化。所以,梅派艺术的传承,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一定要注重精神和精髓的传承,只有如此,梅派艺术才能在传承中发展下去。
二、传承的模式要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派艺术传承模式也要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传承方式,不断创新传承模式。根据需求侧一面的结构,可采取以下三种传承模式:一是继续完善师徒传授的专业传授。这种传统的戏曲传授方式对于专业演员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属于流派精英式的传承,靠着代代相传的传承人,能够把传统经典剧目一出一出地传演下去,并依靠他们创造出新的流派剧目,以一批批优秀剧目为载体,使梅派艺术成为传承与发展的不竭之源。二是大力开展学校基础传授。这种传授方式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专业的戏曲教育,戏曲学校的学生要接受专业的梅派艺术的基础教育,从梅派艺术最基本的技术技能学起,要扎扎实实学,同时还要在具体的学习中体会和领悟梅派的艺术精神,把梅派的艺术精神融入具体的技术技能学习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传承梅派艺术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思想基础。另一个层面是非专业的戏曲教育,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和了解梅派艺术是了解京剧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或说是切入点。要让梅派艺术走进大中小学,就要有相应的介绍梅派艺术的书籍和音像资料等,因此,有关方面应组织编写专门介绍梅派艺术的系统的学习资料、书籍及音像资料,并结合梅派艺术的传承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大中小学进行传播,这种基础教育对梅派艺术的发扬光大有着重要意义。三是社会普及的娱乐传授。娱乐是戏曲艺术的一项重要功能,梅派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要从高雅处走下来,要发展就要普及,要普及就要娱乐化,不要让人们感觉梅派艺术尤其是其唱腔艺术高不可攀,或有曲高和寡之感,其实梅派的唱腔相比较其他流派还是比较容易学的,即使与专业的梅派传人相比走板变腔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人们在娱乐的同时能了解梅派艺术。因此,可以根据梅派剧目的一些经典唱腔唱段,用现代化的音响效果进行新的包装,用符合现代潮流的丰富音乐来烘托出梅派的唱腔艺术,使其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普及形式。要让梅派艺术从舞台走下来,走到社会中去,走到群众中去,把专业的传承与社会普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促进梅派艺术发展之目的。
三、发展之路要遵循梅派艺术规律
唱腔艺术的发展不能成为简单模仿的延续。笔者在拙著《芳韵绝音——梅兰芳1920—1936唱腔艺术衍变研究》中选取梅兰芳1920至1936年灌录的老唱片,借助计算机音频测试软件,结合乐谱对梅兰芳唱腔艺术的衍变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梅兰芳唱腔艺术的衍变特征和规律,归纳出了“趋渐丰富,繁中有简”的总体特征,这对于梅派艺术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梅派唱腔艺术的现状看,由于梅派艺术的编创新戏很少,基本就是在反复演出那几出经典剧目,即使是复排也是梅兰芳早年间演出过的剧目,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梅派的唱腔艺术基本就是梅兰芳原有唱腔艺术的延续。由于是梅兰芳生前所演过的戏,所以在戏中唱腔上也鲜有创造,基本还是梅兰芳唱腔艺术的模仿。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这只能算作“传承”。这样的传承起到的只能是“保护”作用,而要发展,就需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传承人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自身条件的特点、剧目剧情的变化,在充分领悟和吃透梅派唱腔艺术规律、把握梅派艺术总体特征的前提下,对梅派的唱腔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创编新剧目时尤其需要做到这一点。梅派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几十年来,梅派艺术在发展方面并无实质性的突破,基本就是老演几出经典老戏。梅派艺术要发展,就不能总是在那几出戏上兜圈子,转来转去,而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坚持古为今用,多编演新戏、时代戏,用古典艺术努力反映当代现实。其实,梅兰芳的一生都在这样做,比如他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编创的时装戏和新编古装戏,他编演的那些新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十分贴近。梅兰芳在那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尚能如此,在今天我国社会开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复兴、传播快捷的大背景下,更应该而且能够有更大的作为,这是梅派艺术能够大力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梅兰芳艺术流派的发展,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保证。传播的广度是一个流派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志,梅兰芳是十分重视戏曲传播的,他从1920年至1936年几乎每年都要灌制唱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为梅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平台,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传播在梅派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生产制作多种多样的艺术产品,除了演出产品,还要制作出适应多元文化市场的各类音像类商品,借助多种多样的音像商品走入不同层次的人群,如大众——观众、听众——专业演员、票友;幼少——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层次的市场,如多媒体——融媒体——演出市场——公园广场。在音像商品的制作生产上,广度和多样既要考虑专业化,也要考虑大众化;既要精品化,也要普及化;既要行业化,也要全民化;既要教育化,也要体现娱乐化;既要注重市场化,也要兼顾公益化。总之,通过一系列交织化艺术的生产、制作、销售,以求达到推动梅派艺术发展的目的。尤其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手段,实施对梅派艺术传承发展的全媒体、立体化开发,大力发展在线传播、网络传播、游戏动漫等新业态,努力构建梅派艺术传播的新模式。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措施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流派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2]封杰.京剧大家绝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傅谨.梅兰芳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4]傅谨.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上、下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5]傅秋敏.梅兰芳京剧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