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24学年实施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众包成材计划。本文探讨该众包生产模式在新闻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剖析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诸如专业知识的质量把控、实验过程的包容性,以及众包行动本身与现有教育体系的兼容性等。
关键词:众包生产 专业新闻 新闻专业性
2024年9月新学年开学之际,一本学生众包修订之作《专业新闻与深度报道》出现在暨南大学同名课程的课堂上。300多名学生成为作者,走到前台。20多名学界业界专家化身导师,20名研究生化身助教,退到后台。专业新闻与深度报道,无法穷尽所有的领域,也无人抵达所有的深度。300多位同学同时出手,乱刀之下,大有斩获。《专业新闻与深度报道》21章30余万字,其实只讲了一句话:练就一套刀法,就有无数的切法。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看的是肌理和纹理,没有那么多大道理。道和术,都在刀法里了。看看导师们的导语,看看学生的金句,刀法、切法已在其中。再退一步,随手翻翻目录,也能看出个大概。
2023年9月,新学期上课第一天,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两项作业,期中作业的问题是:哪些专业报道的概念理念在变动调整?哪些新出现的专业报道领域值得关注?意在探讨专业新闻的专业转换。期末作业的问题是:深度报道中的专业性如何体现?深度报道中的价值观如何呈现?意在探讨深度报道的专业转换。
期中和期末作业要求至少2000字,不是二选一。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自定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专业新闻与深度报道”课的作业,连续三年,都是如此,以后也是。因为这是一个真问题:怎么划分行业领域,就是怎么看世界。行业、专业,不断地切分、再细分,不断地交融、再切分。重新划分与组合的过程,就是重新命名、重新定义的过程。比如,最传统的农业报道,也能推演到乡村振兴报道、农村电商报道、新农人报道。最常规的经济报道,不会再简化成农业、工交、财贸。财经报道也分出了金融报道、证券报道、商业报道,甚至延伸到消费报道、美食报道。
产业、事业,也在两种定义的变迁与交织中并行不悖。比如,明确划分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竭力避免产业化的教育行业、医疗行业,试图产业化探索的科普工作。刀法后面是心法,是看法,是做法。
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专业维度切入,形成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报道。例如,2024年4月底广州市白云区的那股龙卷风,是突发、灾难,是救援、应急,是科普、卫生,是城市、乡村,是生活、交通,也涉及教育和文化。因众包修订失败而未能收录于本书的城市报道、应急报道、环境报道、健康报道、辟谣报道,像空气一样,天天见,随处见。同学们没有选择的主题报道,更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从农业化、工业化,到城市化、商业化,再到信息化、数字化,几代人共生,多种形态并存,导致当下常规分类无效。在此等情况下,任何新的分类都暴露出新的局限和缺陷,明显具有代际更迭、混乱交织的特征。所以,横切竖切的21组专业报道,每一块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又没有办法简单归类。
每一种切法,就是一个维度,就有一个切面,报道尚能自成一体、自圆其说,这就够了。
众包修订失败的5组专业报道中,特别让人痛心的是辟谣报道。不是辟谣不重要,而是我们没有掌握这一类报道的特点和规律,起码没有说清楚。不怪同学们,网上有专门的辟谣网站、专门的频道和栏目,但媒体机构里从来没有单列这样的采编部门。每一个行业都有谣言,都需要辟谣和证伪。每一个行业的记者都可能碰到这类问题,只是它难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报道领域。这就是新闻专业常常面对的难题,恰恰又是新闻专业的用武之地。换个切法,就会有新打法。
新闻专业也是一门专业,专门观察报道所有专业领域的专业。也就是说,通过专业性报道,体现报道的专业性。通过跟踪报道对象和所在领域的变化,进行专业化的视角转换、话语转换,从而及时准确地捕捉和记录这种变化。但这仍不够,不仅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变化太快,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太多,还因为信息永远都不够,就像谣言永远都没完。所以,新闻报道不仅要专业,还需要深度。不仅要简单明了地讲清是什么,还要讲讲前因后果为什么。
考验媒体报道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这些专业能力的时候到了。专业人士的发言就代表专业意见吗?会不会是在不顾一切地替所在行业代言?一个专家在超出所在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上的发言,会不会大失水准?如何处理不同的专业意见之间的争议?免费的意见和付费的建议,都有失灵的危险。具体来说,科技报道本身是否科学?健康报道本身是否健康?这时候,既需要报道的专业性,又在考验着报道的专业性。
21个领域的专业新闻、专业报道,本书统一称为专业报道。新闻与报道、报道与宣传、新闻与传播,内部的微妙差别不难区分,却又经常混用。这门课和这本书,专业新闻与深度报道,专业新闻可以替换成专业报道,比如财经新闻与财经报道、科技新闻与科技报道。有几种专业报道已经约定俗成,比如人物报道、调查报道、深度报道。本书各章定为报道而不是新闻,就是希望相对统一。唯有舆情报告,既不是新闻,也不是公开报道,却已成主流媒体主推的新产品、新服务,姑且以专业报道之名切之、统之(如图1)。
专业与深度的割裂,也是这门课、这本书要解决的另一个尴尬问题。《专业报道深度谈》作为这次众包修订的底本,已经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以深度带专业,以专业求深度。支庭荣教授在底本的前言中也直接提出:“新闻非寻常,专业即深度。”
没有专业性,深度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书中虽然只有一章专门谈深度报道,还删掉了深度报道与非虚构写作、解困式报道等流行概念,但在所有专业报道的章节中,都贯穿了专业与深度的双重要求,让知识宽度与专业深度合而为一。
陆小华教授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讲到新传播、新经济两个重要规律:一是专业性的内容在传播中创造超专业的影响,以更多知识溢价、服务溢价的方式提供更大的传播价值;二是知识性服务可以构建更强劲的传播链,进而拓展演化出服务链和价值链。张涛甫教授不断提醒新闻学子,不必把专业看扁了,也不要把就业走窄了。要以专业自觉和专业智慧,凝聚共同体的力量,破解传播社会化、流量化带来的专业化浓度稀释、专业护城河破防的问题,推动深度媒介化社会向善、向好。要把新闻传播专业打造成与众多专业形成强关联的枢纽专业,把新闻传播业建设成社会系统的中枢系统。杜骏飞教授用他一贯的诗性语言讲出一个结论:要以新闻人本主义熔铸新闻的专业性。如果要奠定一种新的新闻业,就要让新闻业超越信息劳动而回归知识分子行业。这也意味着,新闻绝不应满足于专业性、中介性和过程性,新闻人和传媒机构绝不应满足于新闻信息的搬运,在机器崛起、人工智能觉醒的“数字人类世”,回归批评、挖掘、鉴别、权衡、协调和洞察力,回归一种具有高度理性、高度责任感、高度职业能力的职业要求,是新闻业最好的救赎。
大段援引几位教授的专业意见,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成书之后专门研讨一下,专业新闻到新闻专业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中国式的新闻专业知识体系。光批评不建设,只会导致基础缺失,遭受更多的质疑和降维打击。专业即深度,可能是深度报道的新说法,未尝不是一种新解法。类似于媒介技术派、治理能力论,都在推动着一种全新的可能。专业精神、专业技能,想必不仅不会过时,还一定会脱胎换骨。
众包之举,不光冒险,本身就是冒犯。不光冒犯权威,也会犯了众怒。总之,众包依然有歧义、有贬义,有争议、有怀疑。压力来自三方面:一是不屑,认为编书编教材,是专家的事,轮不到一般人,更轮不到学生。二是反感,认为所谓众包,就是拉一帮学生拼凑攒书,自己挂名当主编。三是担心,认为众包可能高效速成,但初稿参差不齐,风格不一,把关和修改会很费劲。
本想授人以渔,反而授人以柄?要命的是,众包开始后,这三种压力一样都没少。众包众筹用于知识生产,确实还不多见。2023年9月开学,356名学生自组织,分成26个小组,已经花去三四周(如图2)。框架体例不统一,文字风格不统一,引用格式不统一。初稿出来了,毛病很多:有的缺概念,有的只有概念;有的缺框架,有的只有框架;有的缺案例,有的只有案例。扣不住专业特征、抓不住行业趋势,是初稿通病。
赶紧启动第一道防线,学界业界专家组成的导师团,分头进入各组,具体把关,精准指导。人民日报社薛原老师写下近2000字的指导意见,中国交通报社原党委书记蔡玉贺老师手机上截图逐句批改,羊城晚报社法治记者董柳逐字推敲。期末收齐26篇,第二道防线启动,20位博士、硕士组成的助教团进场,核查所有的文献、注释、案例等原始资料,按照大体相同的框架重新编校。2024年3月到5月,助教们连改三轮。最终淘汰6组(包括未选的主题报道组),选出21组(学生作者301人)。博士张姣反复督查,书稿终于渐成模样。硕士常琳反复核对,确保学生名单无误。20位导师导语点评,犹如画龙点睛。导师关、助教关,确保众包生产形成完整闭环(如图3)。
学生自编教材的过程中,自我组织,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收获是肯定的。张昆教授呼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这是众包修订行动的最大意义。包括淘汰的5组,既是失败的教训,也是众包经验的一部分。不高估自己,不排斥异质,这是包容的本质,也是众包的特征。风格、体例、表达、用词,等等不尽统一,恰恰意味着包容、协同,意味着更丰富的纹理和色调。
成全学生最为重要,挑战和冒犯权威倒在其次。希望在学界业界导师们的帮助下,在研究生助教们三轮修订的助力下,学生用众包之作,证明自己不是“乌合之众”。
众包是协同生产,不是闭门造车。众包是专业训练,不是固守经验。众包是分享共享,不是孤芳自赏。众包是双向互动,不是你说我听。说得更远一点,按照“邓巴数字”的推论,超过150人的合作,就是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集体创造性劳动。而这正是人类所独有的劳动模式,也是人类胜出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根本原因。《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发现:通过文字创造出想象的现实,就能让大批互不相识的人有效合作。走上这条快速道路之后,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远远甩掉了其他所有人类和动物物种。
回到现实,在学生面前,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你讲的时候就是老师,你听的时候就是学生。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文本实验室主任)
参考文献
[1]曹轲.专业报道深度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3.
[2]支庭荣.新闻非寻常 专业即深度[J].新闻战线,2023(02).
[3]曹轲.专业新闻与深度报道[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4.
[4][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