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与文化分析: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叙事中的话语建构

2024-11-24 00:00:00邓馨
传媒 2024年21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中国文学叙事中关于国家社会表征与构建的话语开始真正地根植于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变化、反映人民关切,具有时代的标志性与标识度。因此,从文学批评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当代文学作品,对推动中国文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由朱康所著的《现实主义的变奏——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化分析》一书重点讨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变奏历史。本书首先从文学批评、文化批评与现代性的理论分析入手,深入探讨现实主义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关系。接着划分出四个现实主义演变阶段,结合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作品与文化现象,深度描绘出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与文学文化对时代的形塑,呈现了不同阶段的当代中国文学文化叙事如何表征与构建国家、社会、现实、真实、媒介等话语符号。

全书结构清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本书聚焦于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主义与文化分析,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现象。例如,第一章介绍理论,分析众多学者的观点与理念,并将不同学者对于同一理论的观点进行对比,再结合作者本人的理解阐述了文学批评与“认识型”、文化分析与现代性的生产方式、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三部分内容。再如,第三章以社会主义城市叙述为背景探析现实主义的演变,结合《我们夫妇之间》《小艾》《十八春》《春暖时节》与《霓虹灯下的哨兵》说明社会主义城市建造的核心问题应是改造人际关系。又如,第五章以新媒介时代的现实为背景,分析现代生活的技术与文化为人们带来的影响,暗示读者“视觉时代的媒介化生活”与“正在写作的我们自身”都在被时代所塑形。

中国文学叙事中话语建构的现实主义分析。本书中诠释的现实主义既有关注人类远景的维度又有建构当代历史现实的大框架,将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农村叙事、社会主义城市叙事、时代转型与新媒介时代的现实这四个演变阶段,结合个案分析诠释了作者本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比如,第二章中针对“农村文艺写作”问题,农民究竟只是“农村文艺写作”的对象还是“农村文艺”的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作者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暗示着更倾向于后者的态度,即从现实出发再回归现实。其中,《小二黑结婚》作品来源于农村生活,且能以其通俗化的表达形式排除文学对大众的障碍并致力于改造群众的旧的认识,其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事业的变革与发展,体现了农村居民在新思想的引领下头脑逐渐被唤醒但夹杂矛盾心理的特征,更蕴含着作家试图引发大众反思的意图。

中国文学叙事中话语建构的文化分析。洞察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底色也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第三章中强调“社会主义城市”的目的正是要将其与“资本主义城市”做区分,结合社会主义城市正在建设的时代背景,将不同阶级的人面对城市发展的差异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指出,《我们夫妇之间》中的两位主人公面对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家庭为切入点描写两类人存在的矛盾,展现出典型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对社会背景构建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改造重点是人而非城市的观点。本书在探讨研究我国文化背景的同时,也注重讨论中外文化交融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例如,《考工记》的作者王安忆曾公开致敬雨果并于课堂中分析《巴黎圣母院》,而此时王安忆正在写作《长恨歌》,不难发现的是《长恨歌》的开端与《巴黎圣母院》第三章中的一段描写十分相似。沿着王安忆的指引,便可发现她对《悲惨世界》的剖析也暗示着她在《考工记》中的叙事方式。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文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BA015)的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