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尔士三元模型的政务短视频配乐叙事模式探析

2024-11-24 00:00:00王鑫
传媒 2024年21期

摘要:在政务短视频中,配乐作为一种政治修辞文本,通过扩展话语空间来提升内容的价值,在政务新媒体环境中发挥其叙事功能,构建了一种以音乐为媒介的新传播格局。运用皮尔士三元符号模型进行分析,配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符码的“增值”表达,通过主流化叙事中的政治“乐符”,实现以受众为主体的“黏性”构建,激发情感认同,增强政治认同。

关键词:皮尔士三元模型 政务短视频 配乐叙事 认同传播

音乐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网络媒介传播环境中已成为政务短视频中的关键元素。技术赋权下,政务短视频的配乐作为政治修辞文本,能够通过增强情感共鸣框定大众注意力,已经成为官方媒体扩大影响力的新焦点。依据皮尔士提出的符号三元模型,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一传播机制。美国学者皮尔士认为,符号由其形式、对象以及解释项相互关联而成,具体表述为存在的客体、所指的现实概念、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受众心理效应。这种一体化构建更契合现实世界中人与对象经由符号这一中介实现连接的认知机制。运用该理论解析政务短视频中配乐符号如何重构大众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为我们理解当代媒体环境中如何通过声音来塑造公共话语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

一、符形:非语言符码的“增值”表达

在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型中,符形是指通过感官直接认知的客观实体。政务短视频中的配乐作为一种符形,其独特的感官特性强调了声音的“在场性”。借助先进的编辑技术,政务短视频能够精准运用音乐元素,使配乐与主题紧密结合,并通过年轻化的风格呈现,共同构建叙事结构,有效补充并强化叙事信息。

1.借力现代技术的视听体验。乐谱直观地记录了音乐的复杂结构和细腻旋律,使其能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被准确再现。现代编辑技术的进步使得视频制作者能够将每一帧画面与相应的音乐片段精确匹配,从而提升内容的表现力,使之成为当代媒体环境中的重要创作工具。官方媒体积极采用网络视听技术,巧妙运用导视功能,根据不同题材类型插入相应的配乐,形成集体听觉记忆的情感纽带,实现高质量的内容传输。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视听融合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开创了声画同步的艺术形式。官方媒体通常会选取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片段,确保视听元素和谐统一,使得视频内容更加自然地传达给观众。例如,在“新华网”抖音账号发布的短视频《游客穿汉服打卡黄河小浪底》中,《沧海一声笑》作为背景音乐,不仅衬托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象,还渲染出快意江湖的豁达,彰显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除了截取原声实现声画协调外,创造独立的音乐形象,以艺术化的律动形式烘托画面动态,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例如,“央视新闻”在视频“‘长征十号’载人登月”中使用了《月亮之上》的交响乐版本,与设计师的解说相互交织,ONEJzVdSEClK8ob7pt1lod6tc9hcl64CWXpLUGlsrvo=用通俗易懂的歌词诠释“追梦”力量,营造出一种激昂向上的氛围。

2.展现高度契合的主题内容。配乐作为短视频的听觉表现形式,通过音调高低、曲风变化和节奏长短与表达主题相契合,以音乐的艺术张力对视频内核进行鲜活重构。音乐与叙事情境相融合,增强了短视频的信息传导功能,并从不同题材视角切入,营造出引导式的动态意象。在探讨重大议题时,创作者选用如《Star Over》《Ascendancy》等纯音乐,利用其宏伟壮丽的音响效果来强化叙述的表现力,激发听众的积极情绪。对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选用《七剑战歌》等节奏紧凑的音乐能够营造紧张氛围,增强公众的风险感知。而在暖心民生主题中,采用《彻骨伤》《裹着心的光》等抒情温婉的歌曲,将内在柔和基调与现代音乐形态有机结合,寄托了对美好世界的期望,传递了爱的正能量。

基于配乐自带的情感属性,以冲突强调主题的短视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强化配乐的情感基调。例如,2021年的《错位时空》系列特辑,涵盖了国庆、五四、奥运和人民志愿军等主题,以“穿越百年星空再相逢”的概念向先辈致敬,激发观众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另一种则是采用调性转换的切歌方式,突出“冲突—解决”的叙事链条。例如,在消防类官方账号中致敬消防英雄时,开篇使用《钢铁洪流进行曲》来凸显冰与火反差下生死考验的恶劣环境,随后定格在消防员义无反顾的前进背影上,并插入调式色彩明亮的《Morning Garden》,从急促的韵律过渡到悠扬之音,高度凝练了主题,直击人心。通过这样的一体化视听体验,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

3.符合年轻群体的风格偏好。在新媒体视域下,娱乐价值成为短视频扩展其受众基础和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玩”和“有趣”成为生产和传播的隐性标准。政务短视频借助新时代年轻受众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政务信息、表达政务观点的需求,在时事政务内容的固定架构中,以年轻化的配乐打破年龄界限,通过听觉刺激实现主流价值的传递。

针对短视频受众群体呈年轻化的趋势,政务短视频的配乐更加注重与图像的契合,改变了以往过于严肃和强势的传播方式。它们采用自下而上的传播视角,依据用户画像挖掘兴趣偏好,添加潮流化元素,重构幽默化的感官体验。为了增强正面信息的传递效果,官方把握短视频破圈机理,实时追踪热点,使用网络热梗曲目,制造诸如“00后上岗官方画风就变了”“官方号在抖音接力整活了”等热搜词条,实现共情化传播。例如,抖音账号“中国军工”“四川共青团”“西安文旅之声”等,制作契合青年群体“文化狂欢”心理需求的内容,通过《给他一电炮》《猪猪侠》《宝贝在干嘛》等“魔改”和“鬼畜”类曲风,以有趣、诙谐的方式突破青年圈层文化,实现情感共鸣和感官联结。

二、对象:主流化叙事的政治“乐符”

在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型中,对象是指符形所代表的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或抽象实体。符形与图像形成的共时性互文,深化了对场景意指的描绘。在政务短视频中,配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理念性资源,增强了政治意象的编码,赋予其官方传播的特征。作为象征性的音乐符号,配乐通过议程设置被赋予权力,成为干预社会情感走向的隐性力量,能够规训公众情感。

1.构建宏大主题的政治场景。通过描述性的实践场景,宏大主题的配乐为政治情境的构建提供了文化资源支持。嵌入政务平台的音乐作为构筑公众理性认知的工具,顺应了意识形态的要求,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传播实践。作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象征性表达,配乐与其他权力符号紧密相连,超越了其作为音调的基本属性,成为政治文化情境构建中的重要资源,为权力彰显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在政务短视频中,配乐使原本抽象的政治文化得以具象化展示。如果仅作为音乐,配乐是大众娱乐中富有想象力的听觉艺术;但一旦应用于具体的政务短视频实践中,它就进入了政治符号体系的范畴,成为意识形态框架中规范社会行动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配乐通过听觉符号进行特定意义的书写,被赋予了政治价值,成为承载使命符号的载体。以《向云端》为例,其歌词“向云端,山那边,海里面,真实的我应该走向哪边”象征着对自我内在力量的感悟。在官方媒体的使用下,这种象征意义得到了升华,歌词字面意思被巧妙运用,反衬出武装火力版、攀爬演练版、航天实战版等“硬核”场景的大国气势,从而赋予了这首歌以“祖国强大”的政治内涵。

2.强化意识形态的具象表达。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对人内心的“净化”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劝服”实践。这意味着,在政务短视频中,配乐作为一种政治权力,反映了阶层规制的政治姿态,意图通过音乐的形式将意识形态具象化。在这些视频中,配乐通过非语言符号进行多向度拓展,参照短视频的视觉框架,成为补充性的宣传手段,不断强化受众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作为规则化的政治话语,配乐在社会现实的构建过程中需经过筛选和净化等一系列过滤机制,以形成更为多元化的曲库,从而契合群体的价值取向,并提供政治认同的解释性框架。通过借用原有的流行曲谱,并对歌词进行民族化的再定义,可以召唤个体的社会行动,为政治权力提供具有现代适应性的认同方式。例如,官方媒体借用的配乐《踏山河》,保留了高传唱度的原调,但在新填词中构建了“他者”的话语体系,旨在完成群体与权力的共存感。通过“风卷浪过千帆,唯我初心不变”的使命担当,诠释“生死笑谈之间,愿山河无恙”的大无畏精神,激发情感共鸣。

3.聚焦情感联结的文化意象。在短视频中,配乐作为文化意象的载体,通过其节奏、旋律与调性变化,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反应。这种拟剧式的重构提供了一种窥见社会缩影的媒介,通过形象化的感知增强了渲染效果。由节奏、词曲和曲调等符号组成的配乐能够将碎片化的图像连接起来,使叙事更具感染力,并能在潜意识层面动员大众情感。在政务短视频中,通过配乐与演绎相融合,对主题进行深度聚焦,以显性方式解读主题中蕴含的政治秩序,并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实现情感渲染,强化从理性符号的重构向感性记忆内化的演进。

在通过剪辑形成剧情演绎的政务短视频中,配乐作为听觉要素被填充到叙事框架中,构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感性维度,确证了共同体的精神归属。例如,《人民日报》在一则视频中使用了《暖一杯茶》的歌词“风再大夜再黑总会有我啊”,定格并放大了在磅礴大雨中为摔倒路人撑伞、为陌生孩童递雨披的暖心画面。舒缓的旋律与应景的唱词共同织补出人间的美好,引发“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在缝缝补补”的情感共鸣。类似的情感化叙述方式也常见于科普类视频,如各地消防、公安等官方账号发布的剧情式短剧,通过配乐形成视听同向编码的展演,深深根植于公众的记忆之中。

三、符释:以受众为主体的“黏性”构建

在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型中,符号的解释项是指符号在受众心中所产生的新解释。这意味着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整个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在政务短视频中,通过对配乐符号的共同理解和诠释,受众与官方构建了一种具有“黏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互动过程中,受众作为主体依据发送者意图主动进行意义重构,促进了信息的接力式传播。

1.对情景感知的理解深化。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在处理外部信息时,通过注意力分配、信息编码以及意义建构等认知活动,形成个性化解读。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外部情景所激发的感官体验之间的匹配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感知的深度。当政务短视频中的配乐旋律和歌词与受众的个人经历高度关联时,受众会将听觉符号与视频内容所传递的情绪相关联,为政务信息赋予人格化特质,进一步深化对这些信息的意义构建。

受众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将政务短视频中的配乐进行人格化形象的“他塑”,以满足特定的情感表达需求。在自媒体平台上,这种正向情绪投射能够有效调适社交媒体生态。例如,在描绘陌生人守望相助的情景时,受众偏好使用如《山鸟与鱼》和《星河万里》这样旋律温柔细腻的作品,以此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同样地,为了传达英勇无畏、自信坚定的精神状态,受众选择《Children of the Dark》《一战成神》等用于体育赛事和军事展演的音乐作品。这类歌曲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展现激情与热血,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述绝境中奋起的故事时,受众会首选《篇章》《隐形的翅膀》等鼓舞人心的旋律,展现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2.对政务社群的主动参与。受众以政务短视频中的配乐为媒介,形成情感上的联动,增强了对政务社群的“圈群”归属感。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作为参与主体,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对政务短视频的配乐进行表意化反馈,拓宽了其叙事边界。当前,受众利用听觉信息传播的便利性,通过多元化传播矩阵形成共享机制,已成为扩大政务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从纵向互动的视角来看,受众借用音乐与官方媒体进行平等互动,通过鲜活、有趣的微观话语体系实现交流,为强化政务社群的凝聚力构建了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动性强的传播环境。一种是受众对征询式议题的主动回应,打造具有传播力的话题。在“青春湖北”官方账号发起的点歌邀请活动中,受众积极参与互动,有效提升了内容的分享率。另一种是个体诉求的主动表达触发政策议程,拓展了发展性治理场景。在节假日期间,受众在各地文旅官媒平台表达以及配乐选择的建议,推动文旅政策的适时调整与优化。显然,以受众为中心的互动模式改变了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变为动态且多方参与的过程,体现现代治理理论中的参与式民主理念,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3.对文化记忆的叙事共创。在自媒体平台上,多主体从不同视角解读文化符号,共同参与叙事的再创造与再延伸,呈现出多样化形式。在共创中,随着互动中信息量的增加,这些内容更可能被接纳并形塑为群体文化。政务短视频配乐多为年代红歌、古典交响乐以及黄梅戏等经典音乐,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关键符号。受众通过二次创编,将这些听觉符号经过剪辑与视觉元素交织叠加,拓展了叙事空间中的听觉维度,把握了传播的“主动权”。

受众通过创编主流媒体配乐,采用大众化叙事风格承载中华文化,形成具有专属标签的叙事符号,赋予文化记忆以新的时代感。比如,受众以大合唱、管弦乐、儿童版等多种形式翻唱《歌J4plTcNV+9erUBA4ojWlvQ==唱祖国》,通过复现国家记忆形成流动的“声音共同体”,彰显出情感联结的感召力量。这类创编模式不仅能丰富文化表达,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还能进入异质文化受众的认知域,成为推动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例如,《黑神话:悟空》中的配乐《云宫迅音》以及传统戏曲《铡美案》经大众化改编“破圈”海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见,配乐作品通过叙事共创,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记忆的集体构建与传播效果。

四、结语

解释项是皮尔士三元符号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激活了符号的动态表意过程。这一概念将符号的传递视为传播者与接受者在双向交互中达成的共同认知。在政务短视频配乐的叙事逻辑中,配乐作为一种通识性语言,成为连接政府与大众之间的“可传媒性符号”,能够有效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在以受众思维为导向的互联网时代,政务平台需发挥配乐的传播效能,同时结合色彩搭配、动画特效等多模态艺术形式传递正能量,塑造既亲切又有影响力的政府形象,营造有利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文化氛围。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2021年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TJYJ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宁.从显象学到符号学——皮尔士的知觉理论[J].现代哲学,2023(04).

[2][德]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声机电影打字机[M].邢春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3]赵倩楠.新媒体视域下的沉浸式音乐传播[J].四川戏剧,2023(04).

[4]朱婕宁.可见的音乐:短视频时代音乐媒介化现象归因与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5).

[5]韩帮文.《歌唱祖国》经典化机制考察[J].音乐研究,2021(04).

[6]张伟.“乐—图”互文与现代图像叙事的修辞向度[J].南京社会科学,2023(02).

[7]戴海波,杨惠.在视像展演中凝聚信仰:共青团政务短视频构筑青年政治认同的双重逻辑——基于《跟着那兔学党史》的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

[8]段钢,汪仲启.互联网时代主流话语传播要强化受众意识[J].红旗文稿,2017(01).

[9]杨昌军.公共政策短视频传播的现状、特征与策略——以抖音平台垃圾分类为例[J].传媒,2022(24).

[10]贾哲敏.治在微端:政务新媒体社会治理研究[J].编辑之友,2024(07).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