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为媒:成都大运会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4-11-24 00:00:00郑雪莲
传媒 2024年21期

摘要:2023年8月,成都大运会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会,更是文化的盛会、青春的盛会,是展现中国大国形象、振奋民族精神、做好国际传播的重要契机,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成都大运会以赛为媒,将蜀地特色文化、成都新风新貌、中国发展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成都借助大运会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向世界展示了可亲、可信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成都大运会 体育为媒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2023年8月,成都成功举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作为东道主,中国不仅赢得了奖牌荣誉,更在赛事期间以赛为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主流媒体在大运会期间坚持守正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这些作品以多元话题、前沿技术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等内容迅速走红网络,引发了全球各国网友的广泛热议和好评。例如,新华网与星球研究所推出的《成都,倒计时3000年!》创意短视频被全球500余家媒体平台转发传播,截至2023年8月8日大运会闭幕,累计获得超1亿次的播放量。笔者将重点探讨成都如何利用大运会这一国际赛事,通过全媒体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

一、体育作为文化展示平台:以赛为媒彰显文化自信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庆典。它完美融合了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成都以大运会为契机,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新时代的中国风采。

1.领略蜀地特色文化元素,感受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成都以赛为媒,向世界展示蜀地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开闭幕式上充满成都元素的特色表演,还是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国宝熊猫、川剧变脸等文化符号的展示,都赢得了国外友人的高度评价。例如,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以大熊猫为原型,脸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川剧脸谱;奖牌以“蓉光”命名,体现了成都的天府文化。火炬则以“蓉火”命名,象征着智慧科技。蜀绣、蜀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大运会开幕式,展示了四川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文体表演《青春追梦》中,表演者敲响金沙石磬,为全世界带来一场穿越三千年的古今对话。在赛事期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推出,和熊猫一起“燃”!《卡路里大作战》H5互动游戏。这款游戏融合了四川特色的大熊猫、火锅、串串等元素,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用户的积极参与,有效提升了对蜀地文化的认知。蜀地文化通过成都大运会的精彩展演和国际传播,向全世界展现了巴蜀文化之韵,体现了中国的人文情怀,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2.体验千年古都风情,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都,这座拥有四千五百年文明史和两千三百年建城史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蜀文明的象征。通过此次体育盛会,成都向世界展现了千年古都的历史风情,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成都大运会宣传片《成都,倒计时3000年!》采用倒叙手法,通过简洁的场景和配文,让观众感受到三千年的历史变迁。成都大运会宣传片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城市的历史和人文气息,也让人对大运会充满期待。又如,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推出的创意短视频《用中国色打开成都韵》通过色彩、古诗词、成都建筑地标和大运河的色彩搭配,展示了成都之美。视频以中国传统色调为线索,解码古蜀文明的千年韵味和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搭建文明互鉴舞台,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大运会不仅是世界大学生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它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展示才能、实现梦想的舞台,感受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例如,大运村的体验中心每天都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活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了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各国青年可以体验制作年画、蜀绣、脸谱、剪纸等传统技艺,亲手完成自己的作品。参加书法、太极拳、穿戴汉服等活动。这些非遗体验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运动员参与,也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此外,媒体新闻报道聚焦于全球青年在文化互动、互鉴、互融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报道成为成都大运会传播的一大亮点。如《成都大运会|“成都真的给人以家的感觉”——世界青年的中国文化印象》《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回信:感谢成都的孩子们》《深一度|大运会赋能成都,成都治愈世界》等报道,凸显了世界青年在大运会期间对成都的美好印象。

二、叙事策略与形象塑造:增强国际传播的温度与共鸣感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成都借助大运会,面向国际友人展示城市面貌、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讲好城市发展故事、讲好民族复兴故事,以有温度、有情感、有共鸣的叙事方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人类共同命运体的新篇章。

1.小中见大,展现新成都新面貌。透过一场会,洞见一座城。成都在筹办大运会期间,切实落实好“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政策,不断擦亮“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大运会的举办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和精神文明建设,向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群体展示了成都的新面貌,提高了成都的国际声望。成都新建和改建了49座体育场馆,其功能硬件和服务软件都达到了国际赛事标准,仅大运会测试赛就举办了两次。成都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全面升级,公园和广场焕然一新,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得到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不仅让大运会更加贴近市民生活,也让市民的精神面貌成为世界了解成都的窗口。例如,大运会开幕式上,吉好有果领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用她的声音表达了对家乡巨变的喜悦,以及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也向世界传递了民族文化自豪感。

2.场景叙事,塑造热情好客形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有效沟通。成都大运会支持9国语言的实时同传翻译,为国际传播多语种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运会的志愿者和成都市民都积极学习外语,以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进行基本交流。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随处可见的大运会宣传牌、高效便捷的交通、干净可口的美食以及热情洋溢的市民,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巧妙地捕捉并展现了这些场景,引发了全球网友的广泛关注和正面评价。例如,美国运动员兰卡(Lenka)表示:“无论在大运村里,还是在赛场上,或是文创游玩区,我都感受到了成都人民的热情友好,‘friendly’(友好的)是我对成都的第一印象,志愿者的微笑也很迷人”。

3.讲好故事,国际传播引发共情。城市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形象传播,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人不仅是传播的节点,也是传播过程中最具说服力的“媒介”之一。即便是体育赛事中的一件小事,通过人们的主动传播,也能展现城市的精神内涵。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关键在于讲好人的故事。因此,媒体的报道要增加以人为中心的内容,传播场景化、情感化的故事,让世界看到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例如,央视新闻发布的短视频作品《转发暖心一幕!中国选手将球拍借给无拍可用的对手》展示了乌干达选手穆扬贾在羽毛球男单比赛中球拍断线时,中国选手王正行递上备用球拍的情景,两人随后留下了友好的合影。这段短视频在微博迅速走红,并被海外媒体广泛转载,成功塑造了中国运动员的友好形象。又如,《璇转大运会|多国运动员花式表白开幕式》《全球连线|在大运村体验中国文化魅力》等新闻报道,描述了外国友人在观看蜀绣、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震撼之情。此外,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的设计,寓意着融合与包容,火炬生产工艺绿色环保,材料可循环再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些亮点不仅引发了海外用户的共鸣,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三、高标准与多元化路径:立体式拓展国际传播影响力

成都大运会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际转播中心的高效运作,为全球观众带来全4K超高清的赛事画面。全世界的青年运动员、观众和海外媒体齐聚成都,以他者视角亲眼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并成为这些故事的最佳传播者。成都大运会通过社交媒体互动化传播和体验方式,让国际传播更加多元生动。

1.全4K超高清制作,让赛事触达全球观众。在大运会期间,做好宣传报道和国际传播,是办好大运盛会的重要环节。大运会国际广播中心为全球转播提供了优质服务。为做好此次宣传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了顶尖团队,采用全4K标准制作播出,为全球观众提供了国际公用信号和媒体报道服务。大运会国际广播中心全程提供18个大项、269个小项赛事报道。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对中国的技术水准和信号制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相信中国能够把所有赛事项目高质量地传递给全世界观众。成都大运会是国内首次采用全4K标准制作的赛事,其中网球、田径等部分项目更是采用了全8K制作,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国际广播中心设置了270多个机位,对18个大项赛事进行制作,并通过公用信号传播,确保了全球转播的顺畅。此外,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以及VR方式观看大运会视频,篮球和排球项目还提供了自由视角转播服务。中联超清8K转播技术团队的参与,标志着国产8K超高清转播车首次离京并承担重大任务。成都大运会的转播服务全力以赴、倾情投入,有效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和青春风采的体育盛会。

2.他者视角见证“大运”,海外媒体高度评价。体育赛事是展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平台,更是提升国家国际传播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成都大运会获得国际媒体和国际友人的正面评价,这不仅展现了中国实力,也对我国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乌干达《新愿景报》网站刊登了题为《成都,一座梦想之城》的文章,报道了乌干达运动员对成都的美好印象;《今日巴基斯坦》报道中国通过体育运动扩大国际合作、增进全球相互理解的坚定信念。出席开幕式的国际政要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们对成都大运会的正面印象。例如,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文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赞“开幕式现场热闹且充满活力”,圭亚那总统阿里则表达了对成都博物馆的参观体验,称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国外短视频博主拍摄的大运会场馆短视频在网上引起国外网友热议,进一步传播了成都的积极形象。

3.社交媒体重点发力,提升国际传播声量。在大运会期间,成都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全面发力,主动策划视频内容,向海外观众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了体育赛事对国家形象的正面影响。成都大运会将赛事内容重点投放在YouTube和Instagram平台上,提高了传播的精准性。例如,在YouTube平台,成都账号发布的内容包括外国运动员体验成都文化和美食、博物馆探秘等内容。通过外国运动员的视角把成都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吃喝玩乐项目推介给了全球的受众。Instagram上的成都账户则针对年轻用户群体,发布了大运会的精彩瞬间,成都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与互动有效提升了大运会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成都大运会是一场融合了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大型体育盛会。它不仅展示了“中国风”与“运动范”的有机融合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文化交流互鉴以及和平团结理念的传播,成都大运会塑造了积极的中国形象,开辟了国际传播新路径。利用这一契机,成都将四川的地方特色进一步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也传递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鉴互学、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体育促团结,以人文促融合,以青年促行动,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作者系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延安时期体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7JK083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奕.大运会融媒作品大盘点来啦!谁是你的心头好?[EB/OL].(2023-08-07)[2024-08-01].https://media.huanqiu.com/ article/4E1eEdAw07Q.

[2]薛文婷,孟潇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视听传播赋能举办城市形象建构的机制与路径——以成都大运会为例[J].当代电视,2023(11).

[3]马方程.仪式化·符号化·转文化传播:成都大运会赋能城市对外传播的三重建构[J].科技传播,2023(17).

[4]祝贺,黄明成,叶萍.中国体育形象建构的互文性实践——以成都大运会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24(08).

[5]邓文全,梁斌.成都大运会国际传播焦点分析[J].传媒,2024(10).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