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视听媒介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艺术表达,推动创作理念与阐释方式的多元化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用技术赋能创意内容生产,逐渐成为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创意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带来了影像创作的范式革命,影像创作正走向智能叙事,构建起新型的沉浸式传播与数字美学。一种基于媒介融合的智能互联、虚实共生的数字艺术景观已然生成。
关键词:沉浸式传播 数字美学 数字沉浸 虚实交互 审美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年来,电视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创作出了一批精品佳作。例如,2016年初,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场特殊的职业体验之旅,陪伴观众叩开了博物馆厚重的大门;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以“萌”制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轻骑兵”;2021年,《中国考古大会》首开舞台化呈现考古空间探秘的先河,实现了公共考古类节目的模式创新;2023年,《简牍探中华》《寻古中国》《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以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方式解读古老中国背后的文明密码。这些历史文化类精品节目用切实的文化引领力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魅力,为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生,提供了全新的启思。
长久以来,历史文化类节目面临曲高和寡的大众传播困境。如何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具象化再现,深入浅出地阐释历史文化,让观众从不甚了解走向自觉接受?这需要传播者充分运用前沿技术和多元视听手段,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创新。
1.历史文化和视听技术相结合,促进表现形式融合创新。大众媒介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时应做到通俗易懂,努力提升内容阐释的易读性。在保障历史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加强阐释方式的通俗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提升传播效能。在节目的内容挖掘上,尤其要注重将“历史性”与“当代性”结合,赋予历史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运用丰富多元的数字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从而更好地被当代受众接纳。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能简单停留在观念层面,还应在文艺创作的实践场域进行具体落实。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思想上,以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创新的源泉;在具体内容设计上,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最契合当今社会发展、古今共通的价值精髓,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在当下获得传播力和引导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价值与审美形式进行有效的创造性转化。在价值形塑上,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融合,构建基于时代坐标的价值体系,以当代主流价值引领文艺创作;在美学呈现上,古典美学观念应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围绕受众需求,将传统艺术转化为契合当代大众审美与流行风尚的表现形式;在技术层面,要借助前沿技术形塑中国古典美学的“视听觉艺术空间”,实现古典美学意蕴的景观再现。近年来,一些火爆出圈的精品节目正是扎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符合当代大众审美诉求的艺术转化,大获好评。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系列节目《踏歌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通过别开生面的诗词之旅,带领观众探寻诗歌背后的历史内涵。
2.主题聚焦和真实还原相结合,强化内容阐释深度。目前,传统的历史文化节目制作模式较为程式化,偏重于知识点说教和文物展示,体验性与互动性欠缺。历史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目的不应只局限在对大众进行简单的历史知识教育上,还应进一步培养公众对历史学、考古学的科学意识与认知能力。这类节目的创新,应努力避免节目模式上简单的“复制粘贴”,勇于打破惯用的“竞技”“知识问答”等套路,找到新的特色模式和表现手段。
一方面,应立足主流媒体在科普与传播价值上的优势,在通俗性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聚焦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内容的阐释深度。例如,可以文物为切口,深度解读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规律、文明变迁脉络等深层文化意涵;可以围绕中国古代兵器史、古代航海史、古代绘画艺术史等主题进行设计与编排,全景式、立体化地梳理与呈现历史文化知识,使公众建立系统化的科学史观与深层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注重文化现场的“真实性还原”,提升历史文化节目的可感知性、体验性、互动性。应顺应数字化潮流,积极利用新技术优势,结合实体舞台布景、影视纪录片等视觉艺术形式,还原出具有“历史原真性”的文化场景,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感知,唤起其情感共鸣,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沉浸式、在场性的“原真性体验”。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在模式设计上设置了“手工制作+模拟体验”的环节,在首期良渚古国的节目中,为展示良渚先民以燧石雕刻人兽面像的微雕工艺,节目组特意邀请了一位玉器雕刻师,对微雕技艺进行直观形象的现场演示,大幅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可感知性,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
3.日常叙事与趣味叙事相结合,实现叙事策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难度,往往在于历史知识的抽象性。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直接地把历史知识灌输出去,而是要在传播手段、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历史文化的知识传播需要避免抽象化的呈现,以故事化思维为主导的日常叙事策略则是一种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有效方式。比如,《美术里的中国》为了弱化宏大叙事和说教色彩,采用了日常生活叙事策略,从叙事参与者的个体生命感受和日常生活等微观视角切入,注重用细节塑造人物。
充分调动趣味性元素与体验性元素的趣味化叙事策略,同样是历史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认可的关键。比如,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打破了传统的“文物展示配旁白解说”的模式套路,赋予文物以鲜活的“生命”与“个性”,让文物开口“说话”,使文物作为第一视角参与演绎,赢得了“Z世代”的喜爱。系列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则以轻量化传播的方式,轻松呈现厚重深邃的中国历史文化,节目紧扣“轻知识、有趣、生动、活泼”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场景建构,故事化、具象化地讲述了汉字的原初形态和历史流变。
总之,日常叙事、趣味化的叙事策略,都是为了激发观众从理性认知迁跃至情感卷入,以情动人,达到艺术共情的传播效果。历史文化类节目虽然在叙事上以事实为基础,但仍要以情感为导向,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和情感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讲述真实、真诚、真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时代的潮流瞬息万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却从未改变。只有把真情实感注入艺术媒介中,从“共情”层面激发审美,作品才具有真正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技术驱动所带来的视听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为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内容阐释带来新的可能性。技术对于纪实观念的革新和纪实性的探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前沿技术的革新,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简单固化的制作模式被打破。从技术上看,数字技术赋予影像更为广阔的表意空间;从艺术上看,表现形式的多元创新赋予影像新的生命力。智媒生态下,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内容与传播形态,推动着历史文化类节目走向数字创新与沉浸式传播。
1.3D的应用:视觉呈现的数字技术语言。由3D技术、动画特效技术制作的虚拟镜头开始广泛地参与到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影像叙事中,虚拟镜头语言逐渐成为“纪实”之外的新型视听语言。从画面呈现上来说,创新的影像呈现技术不仅让画面更加立体具象,还赋予了古老的文化符号以更为鲜活的生命力。3D建模技术可以扩展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使得观者进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游戏场景中,从而激发观者深层的感知、体验与互动。当下,越来越多的美术类节目正积极运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美术作品。制作人员运用3D技术还原出逼真的历史场景,创作出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仿真文本。这些沉浸式数字场景突破了观赏二维作品的传统审美模式,使观众得以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维度上,更为丰富立体地“感知”艺术和“体验”历史。
例如,以艺术视角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用3D建模技术赋予静态的敦煌壁画以丰富灵动的动态,逼真还原了敦煌壁画中的历史事件。当3D建模技术还原出几乎可以乱真的艺术形象时,数字技术的力量和呼之欲出的动态形象,就变成了观众最直观的具身感受和仿真体验。在前沿技术的赋能之下,人们得以跨越时间的阻隔,联通“历史”与“现代”。3D技术在影像生产中泛在化、嵌入式的应用,也打破了历史文化类节目单一静态的制作模式,构建出更具沉浸性和体验感的审美经验。
2.虚实互动:虚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用技术赋能创意内容生产,逐渐成为视听产业的发展趋势。影像制作逐渐突破纪实本体,“纪实+虚拟”“实拍+制作”开始成为新的制作模式。电视制作者越来越多地使用VR/AR、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现实舞台与数字场景相结合,将纪实拍摄与虚拟生成影像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以“虚实融合”为技术特征的历史文化内容产品。例如,河南台推出的《中国节气——冬至》主题视频利用AI和3D技术还原了中国雪景古画的场景,对“节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表达。
依托于海量数据与强大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原有的“单模态”内容生产升级为融合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形态的“多模态”内容生产,从而打破了历史文化节目固化单一的内容形态。这一多模态化的内容生成将变革叙事基础逻辑、丰富叙事实践空间、重塑叙事意义生产、增强用户叙事感知的能力。数智技术创新不仅消解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还推动了人类视觉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AIGC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在屏幕上创造出一个“虚实交融”的视觉世界。技术所营造的“感官真实”愈加突破屏幕的限制,向外延展,与观众丰富多维的情感接壤,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智能时代视觉艺术的审美经验范式已从传统主客分离的“静观式审美”转向更加丰富细腻的主客一体的“沉浸式审美”。“沉浸”成为沉浸式传播时代视听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美学特征。
置身于元宇宙与AIGC的新技术浪潮,当人们在探索文化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延伸时,艺术表意的边界已被打破,人类将开启新的想象之门。VR/AR/MR等扩展现实技术,将进一步突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实现场景升维,打造出虚实共容共生的未来传播图景,并将人类社会推向高度智能化、交互化的沉浸式传播时代。依托于生成式算法,现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数据训练自主创作内容,也实现了由被动认识到主动创造的颠覆式升级。借助科技,艺术正在通过感知与想象的方式被重新创造。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直接反映的视听艺术,如何在数字技术与智能传播的谱系中找到新的表现语法与修辞形式,继而完成新的主体与叙事革命、美学与价值的重构,将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想象力的时代命题。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视媒体虚拟现实媒介叙事手段建设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BXW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鸣.论世界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现代转型[J].创新,2009(06).
[2]孙蕾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审美意蕴的通俗化转化策略——以《2023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3(05).
[3]孙蕾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价值逻辑、审美再现、技术赋能[J].电视研究,2003(11).
[4]孙蕾蕾.美术文化类电视纪录片的视觉传播创新——以《美术里的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2(08).
[5]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
[6]张淑玲,刘志凌.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1-10.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