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4.0时代,报纸副刊面临读者群、专业人才及作者群流失的“危”,亦拥有吸取新媒体营养、融入更多社会资源及多维传播的“机”。面对这一背景,应以音视频为突破口,推动报纸副刊的“动”态转化,并加强矩阵化建设和社群化传播,重塑其在媒体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融媒4.0时代 报纸副刊 音视频
副刊是报纸开辟的专栏或专版,其刊载内容既有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也有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等,体裁多样。中文报纸副刊诞生于18世纪末,以其耐看性、独特性及“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至今依然占据媒体文化的重要位置。融媒4.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被视作报纸文化“风向标”的副刊,既面临在内容版块中边缘化、读者群流失的尴尬局面,亦拥有吸取新媒体营养、融入更多社会资源及多维传播的新机遇。音视频因具有“短平快”、生动、直观等优势,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内容的商业化,因而成为报纸融合发力的重点。对此,报纸副刊应以音视频为突破口,试水“副刊+”,让静态副刊“动”起来,并加强矩阵化建设和社群化传播,推动副刊转型发展。
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以文学性内容为主,也有一些专题性、专业性内容。副刊作品往往文字优美、故事性强、趣味化程度高,主要面向文学爱好者、媒体从业者、高校师生、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等高素质的读者群体。副刊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是内容质量高。立足点高、权威性强,其作品往往兼具知识的科学性、思想的深刻性、形式的艺术性、语言的文学性,因而无论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融媒时代,这样的作品都是稀缺品。二是作用独特。随着报纸从“信息媒体”向“意义媒体”的转型,观点的生产变得极为重要,副刊固然较少直接阐述具体新闻,但始终与新闻相连相依,以独特视角、深度文章来照应现实,是观点生产者的重要舞台。三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副刊一路走来,始终是先进文化和思潮的引路者,以其品牌个性、本土优势、文化品质,在主流价值的弘扬中具有重要作用。融媒4.0时代是一个媒体边界、传受边界被打破的时代,是一个更开放、更多元、更平等的时代,对报纸副刊既是“危”也是“机”。
1.融媒4.0时代报纸副刊之“危”。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信息接收方式发生颠覆式改变,以纸质载体为媒介的报纸副刊面临着发展危机。一是读者群流失。如今,人们的社交活动、文化生活十分多元化,报纸副刊以文本为主要框架,虽是精神文化的高地,但内容单一化、信息量少、趣味性差,很难让年轻读者融入进去,且新媒体的崛起和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读者逐渐失去静下心来细读长篇大论的耐心,副刊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二是专业人才流失。人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副刊需要优秀人才团队来策划编撰精彩内容,但相比报纸,新媒体能提供更优厚的薪资、更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导致副刊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副刊人才平均年龄偏大、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三是作者群流失。好的副刊作品不仅需要在字里行间、在细节上和时代接轨,还要有声有色、文采斐然,这对作者的创作水平要求较高,而副刊相比新媒体的稿酬较低,对作者的吸引力不足。
2.融媒4.0时代报纸副刊之“机”。融媒4.0时代,传媒行业竞争加剧,但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报纸副刊带来了诸多机遇。一是汲取新媒体营养。在内容生产上,副刊可以借鉴新媒体的独特视角、表达手法和创新技术,传递人文情怀,吸引更多读者的喜爱。例如,借力移动端和大数据技术“开门办报”,让更新颖、更优质、更宽泛的选题和内容涌进来,再依托自身对内容的审慎抉择和精细化处理,获取大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二是与新媒体互动。报纸副刊应转变观念,与新媒体互动。除了要引入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功能,增强读者的参与度,要促进生产传播的智能化转型,如借AI技术将繁琐的文本形式转换成视频播放,更轻便地传达内容,使内容更有趣味性也更人性化,以此调动读者感官,提高副刊传播效能,拓展影响力。三是让副刊更加生活化。新媒体语言更加灵活、随意,也与用户更为贴近。副刊如果能在保留传统价值体系的同时,尝试在语言方式、语言环境上进行改变和适应,就能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音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发布、交换信息的重要方式。围绕音视频技术和产业,一种下沉效应逐渐释放——过去作为最终消费品的音视频,下沉成为新消费品的基础,由此形成行业不断向前的驱动力。依托广泛普及和产业再生长的音视频,报纸副刊能够获得诸多优势:一是音视频本身有海量的消费空间,有助于报纸副刊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突破被边缘化的困局;二是音视频需求的释放,让报纸副刊与直播、短视频、线上教育、在线会议等的融合有了更多可能。为了让音视频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吸引读者注意力。融媒4.0时代,报纸副刊的读者需求、传播载体发生了新变化。手机小屏幕阅读成为主流,读者希望通过碎片化时间获得沉浸式体验,但如何真正将碎片化时间整合成整体时间,让深度阅读体验回归读者,依然值得深思。副刊文本需要在“有图文、有音频、有视频”的基础上增加内容深度、广度。一是要做到选题精准,吸引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面临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推送,在选择音视频时,往往将标题作为是否继续浏览的判断标准。这就要求选题仅有专业性还不够,应该紧跟现实,与新闻性相结合,呈现出新鲜气息和生命活力。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的视频内容就准确把握这一准则,既切中时下热点,又精准把握时间节点,其独特的标题能够唤起读者的好奇心,避免优质内容被海量信息所埋没。二是要以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关注,音视频传播力的提升,除了依托报纸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打造,更要依靠能够引发共鸣的内容。例如,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2023年2月推出的《歌声,从大山飞向世界》,将视角放在44名童声合唱团的孩子身上,讲述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就用一首奥林匹克会歌打动世界的故事,以独特的现实关怀立意,从时代关切的主题出发,产生了切合读者情怀的价值,发布后反响极佳。
2.发挥自身特色。面对融媒4.0时代的挑战,报纸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赢得更多年轻读者。报纸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特色。很多报纸副刊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拥有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对本地读者的吸引力很强。虽然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它们存在资源力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但它们的“在地性”很强。以优势的在地化资源为依托,打造音视频产品以吸引本土受众,形成差异化竞争是关键所在。二是内容特色。不同副刊有着不同的优势内容,有的擅长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满足读者的探索欲;有的注重讲述故事、发挥情感力量;有的长于事件解密、触发读者好奇心。这些都是副刊长期扎根于某一领域所积累的优势,若能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就能有效解决流量变现等问题。例如,四川日报旗下川观新闻旨在提供有地域特色的独家政经分析和深度思想类产品,其视频号于2023年1月发布的《来看四川成绩单 2023年四川怎么干!》,以年轻态、多元化的轻音乐对2023四川省“两会”报告进行巧妙解读,让读者迅速抓住重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3.表达元素的优化与创新。音视频具有丰富多元的形态,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只是一种简单形式的音视频消费品,报纸副刊要用好音视频这一利器,就必须在表达元素上有所优化与创新,构建自己的内容王国。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音乐视频,如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推出的音视频,擅长以各种类型的轻音乐为背景,将传统文化、“两会”报道、正能量故事等与轻音乐巧妙融合,结合清新灵动的视觉语言,不仅备受读者、网友的关注,还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报纸副刊。二是特别节目,如2022年1月,北京青年报副刊推出的《后台》栏目,作为一档视频直播栏目,紧扣文化主题,探秘戏剧演出的台前幕后。2022年10月北京举办“京剧文化之旅·后台之美”活动,该报携手国家京剧院的三位一级演员,带领读者共同探访梅兰芳大剧院后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三是可视化全媒体栏目,如中国青年报的《团团·BaoBao》栏目,不同于“文字转视频”的简单操作,而是一档全天候可视化栏目。其不仅接受来自全国读者的视频投稿,还设计了供稿排行榜,有效提升了与年轻读者的互动,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被誉为纸媒“视频化2.0”版本。
报纸副刊在 “动”起来的同时,还应加快推进矩阵化建设,利用好社群化传播这一手段,推动传播渠道革新,扩大影响力。
1.矩阵化建设。矩阵化建设是报纸提升传播力的主要路线。对此,一是要优化内容生产流程,真正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流,从“+互联网”走向“互联网+”,而不仅是将副刊内容搬运到网络平台。例如,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考古有新发现,川观新闻记者在采访的同时,积极与后方编辑沟通,迅速明确报道思路,随后围绕这一新发现,在新媒体矩阵推出多款音视频产品,掀起了传播热潮。二是充分利用新技术。“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使用媒体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这种需求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为此,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剖析用户特征,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运营经验,及时转变运营思路。三是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很多报纸副刊天然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传播者。因此,在制作传播音视频产品时,报纸要凸显自身品位和情怀,以此吸引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为自己赢得更多忠实读者。
2.社群化传播。报纸副刊以其耐看性、独特性及价值性,吸引着一大批忠实读者。报纸副刊应利用好这一群体,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实现真正的社群化传播。一是要以现实社群关系反哺线上阅读,例如,依托视频号,制作具有强社交属性的音视频,通过微信朋友圈实现裂变、发酵传播,以吸引广泛关注与好评;二是要利用本地读者社群。很多报纸副刊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往往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本地读者群,报纸副刊应将着力点放在对其“关系”的打造和维护上,要围绕本地文化IP,打造大型线下活动,并推出相关融媒体产品,推动社群互动、强化社群认同,从而掀起传播热潮;三是要巧用“PGC+UGC”,深耕“策划+IP+活动”,推动读者的线上参与和互动,例如,重庆日报“两江潮”会不定期召开副刊作者研讨会,以“融媒体化+线下座谈会”的方式进行生产传播,策划推出“重报荐书”等系列短视频,实现与读者的全方位交流,增强了读者黏性。
(作者单位:李子豪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郭映男 韩国世宗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高校校报副刊如何做人文价值的“能量场”[J].青年记者,2021(24).
[2]潘晓婷,李立志.把报纸副刊办成本土文化传播高地——以《南沙新区报》副刊“明珠湾”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22(11).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