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媒体深度融合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地方主流媒体先后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苏州日报社结合旗下所有媒体渠道、社会资源和人才团队,在媒体融合方面积极探索,沉淀了宝贵的经验。在内容层面,高度重视内容严肃性与可读性、专业性与众创性、权威性与沉浸性的融合;在表达层面,高度重视将新技术、短视频、互动形态等融入内容表达中;在传播层面,高度重视自有渠道、第三方账号矩阵与社交媒体的联动结合。
关键词:苏州日报社 媒体融合 互动表达 短视频
近年来,苏州日报社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早在2014年媒体融合元年之时,苏州日报社便荣获“中国报业融合创新10强”;2016年,旗下苏州新闻网晋升国家一类新闻网站;原创定格动画《小巷总理平凡的一天》获2017年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媒优秀作品十佳作品奖和2017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十佳选题奖;2022年,“苏州日报人机融合智能研发中心:源数据粒子空间站”获得第十六届IDA美国国际设计大奖;2023年,“苏报融媒播报指数”获评全国报业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优秀案例。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苏州日报社在过去十余年间对媒体融合策略的不断探索,具体反映在内容、表达和传播等方面的融合尝试。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行业经历着巨大变革,对于主流媒体而言,需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内容的优势,依然是主流媒体在变革语境下的核心竞争力,但其内容风格、生产模式以及给用户带来的阅读体验都需要与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前沿的媒介传播技术以及多样化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对过去相对单一、固化的内容进行革新,以契合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内容风格:兼顾严肃性与可读性。主流媒体的内容风格一直以来都以专业性、严肃性和社会性为核心价值,在贴近性和可读性方面较当前流行的新媒体内容稍显弱势。为适应媒介发展趋势,苏州日报社对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使其在保持内容专业优势的同时更贴近新媒体语境和社会大众,更注重内容通俗性和可读性。为了做好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苏州日报社选择从根本上对内容创作团队进行升级,积极推进记者在数字化新媒体平台上发声,使其在内容创作方面更具网感。例如,苏州日报社在近几年的苏州市两会专题策划和融合报道过程中持续推出了“小朱打卡”系列报道,这些专题报道将传统报纸的严肃性与专业性内容,通过一种比较符合互联网平台特性、用户通俗化语言和生动化报道的形式,对政府工作报告展开了通俗易懂的解读,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进行了“接地气”的点评。这种融合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报道形式新颖、通俗有趣,与以往严肃、呆板的内容风格截然不同。再如,苏州日报社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积极推出“‘吃播’当季美食 细说垃圾分类”“牛!充电棚摄像头能‘闻’到烟味”“00后寻访爷爷辈的‘潮牌’”等,内容生动有趣,激起了广大市民关注与参与的热情。
2.生产模式:融合专业性与众创性。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全新的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网络用户拥有了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众创性的UGC内容应运而生。相较于主流媒体专业采集、专业编辑、专业分发的模式,这类用户生成的内容更具趣味性、创新性和互动性,也更能有效地吸引网络用户的兴趣。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下的专业壁垒限制,任何用户都有可能参与到内容创作的过程中,从而创造出更多样化、更生动且更具亲近感的内容。遵循新媒体内容众创逻辑,苏州日报社有效地将OGC、PGC与UGC模式进行融合,形成互补。例如,苏州日报社为了让更多市民参与内容策划、生产与分发活动中,共同讲好苏州的故事,精心策划了“38楼全视野——我的新闻你代言”专项行动,活动邀请到了数百位本地网络达人、行业专家和在校大学生成为苏州日报社的“新闻代言人”,他们踊跃参与,和报社内部专业的记者、编辑团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共同策划推出了一大批深受好评的优质内容。与此同时,这些“新闻代言人”通过积极发挥各自专长,在报社自建的引力播移动应用客户端和其他新媒体平台上为苏州日报社的新闻报道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新闻灵感、线索和素材,增加了报社在内容层面的多样性、创意性和活力。
3.内容体验:强化权威性与沉浸性。在移动互联网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的语境下,主流媒体也需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单向传播的风格,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的同时,将这种权威性更有机地融进符合用户阅读习惯的贴近性、沉浸性体验中去,使之更好地发挥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苏州日报社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新闻报道“苏报沪行——顺吴淞江去海上”就打破了传统的图文报道模式,充分利用交互式视频、海报动图等多种传播形式,并借助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H5产品对吴淞江流域图进行动态呈现,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系列融媒体报道不仅在苏州新闻网上线,还在引力播APP平台同步全程连线24小时滚动播报。苏州日报社官方微博号上线的“12小时慢直播 苏报沪行”收获了超过100万人次的观看量。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形态和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苏州日报社将自身的权威性更有效地融合到每一次的融媒体报道中,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传统的文字、图片等表达形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移动时代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主流媒体需要突破过去新闻报道的表达局限,强化融合思维。苏州日报社利用视频化、智能化、互动化等多种表达策略融入报社的内容形态和日常报道,寻求实现主流媒体在融合表达方面的创新。
1.视频化融入日常报道。随着媒体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全新的短视频、直播等媒体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开始将短视频形态融入日常报道活动,并对业务板块和传播逻辑进行重新调整布局。苏州日报社先后成立了苏报视频视觉融媒中心和苏报文创融媒中心,加大报社将短视频形态与常规报道融合的力度,苏报融媒持续打造了一大批诸如《苏州一分钟》《苏州大米》等的爆款短视频。苏州日报社联合苏州市水务局和苏州市河长办共同发起“火红幸福河”短视频大赛,精选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在引力播APP和抖音平台进行持续传播,不但提升了苏州日报生态主题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而且为报社更多其他常规报道用好短视频表达形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智能化融入多元表达。智能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媒体深度融合进程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都高度重视在内容创作、表达和叙事中运用。例如,苏州日报社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播报大模型(B-1)”建设进程。其功能涵盖智能写稿、智能配图、智能绘图、智能文本润色、智能内容检校、智能化多模态数据处理等。利用这项大模型,苏州日报社已经为本区域多个地市级城市创作了AI宣传片,同时还为苏州工业园区30周年庆典活动创作了AI视频,为昆山市创作了别具特色的视频MV等。此外,报社内部也利用这项大模型打造了数字人主播和报社管理规定问答机器人等。再如,报社全力打造的“苏报融媒播报指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综合指挥大屏深度融合的方式为苏州市多个区域、多个行业以及乡村振兴等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抓取和可视化呈现服务,不但实现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融合转型,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播报指数”在2023中国媒体技术创新发展大会上,被中国报协评为全国报业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优秀案例。
3.互动化融入内容形态。深度融合语境下,更加精准、高效、互动的内容产品和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媒体转型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更加精准的场景之下,以用户更感兴趣的视角和更具互动化的表达方式高效地获取他们的注意力并将之转化为更深远的影响力,是需要主流媒体认真研究的课题。在苏州解放72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苏州日报社联合苏州烈士陵园推出了融媒报道《跨越时空的对话:“4·27”苏州解放日 我给烈士写封信》,该报道旨在通过解读、朗读、写回信等互动性非常强的方式呈现8位苏州籍烈士的家书故事,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音频、影像以及海报选择,以此了解烈士生平故事。又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苏州日报社围绕建党100周年策划了一系列有着强大舆论引导力的系列融媒报道作品。《走向复兴——红星照耀下的苏城100年》以交互式长卷、动画视频等互动方式呈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百年沧桑巨变,以丰富多元的场景对建党故事进行了新颖且深刻的描绘,将互动性融入内容产品,吸引用户观看并参与其中。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不断发展和用户对多样化、多场景、多渠道信息消费需求的持续提升,主流媒体需要在巩固好已有传播渠道存量的基础上,进行多渠道矩阵式传播并拓展传播场景形成新的传播增量。在这方面,苏州日报社通过新建自有平台、布局传播矩阵、强化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不断探索媒体融合新渠道,努力实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1.自建传播渠道:用好移动客户端,联动线上线下资源。尽管当前越来越多主流媒体在诸如微博、抖音等第三方新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大量账号用以提升传统媒体在网络用户群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打造自有移动客户端,把握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主动权,与第三方平台的高流量内容形成互补也是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苏州日报社引力播APP自2016年3月上线以来进行了多次迭代升级,截至2024年8月综合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下载数据显示,该客户端下载量已经达到872万,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包括本地新闻资讯、百姓生活服务、商务政务服务、互动活动参与、网络舆情发布、图文视频直播等在内的多元服务,并对苏州日报社旗下《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等全部纸质媒体的原创新闻报道内容实现了数字化迁移和智能化分发。人民网发布的《2021年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中,引力播APP位列全国地市级党报客户端十强。引力播APP也被列入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除此之外,苏州日报社还重点打造了苏州新闻网。这些自有渠道与传统报纸媒体、新兴平台上的报社账号等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联动,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搭建全媒体矩阵:用好第三方平台,发挥协同效应。除了自有传播渠道的建设之外,第三方新媒体平台是主流媒体“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阵地,也是其拉近与用户心理距离、让正能量与大流量齐头并进的有效途径。苏州日报社积极推进建设全媒体矩阵、多账号协同传播的格局,将报社旗下多家媒体创作的新闻报道和内容产品发布在不同平台,并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推荐给不同特征的精准用户群体,从而提升内容的触达与影响。截至2024年8月,苏报日报官方微博粉丝已超过700万,累计获得了136.2万次的点评赞数量和9279.8万次的视频播放量,日均阅读量超过10万次。苏州日报社旗下不同媒体、不同部门在抖音开设的包括引力播、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在内的20余个账号累计粉丝超过了230万,获赞超过170万,全媒体矩阵已经初具影响力。
3.设置热门话题:用好社交化策略,提升传播效能。社交属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度融合语境之下信息传播的一个典型特征。那些具备较高的话题性、讨论性和交互性的媒体内容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关注并引发他们的点赞、分享和评论。尤其是在算法分发主导的新媒体平台上,这些用户的互动数据进一步促进了算法将内容分发给更多的网络用户。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强化其内容的话题性,并用好社交媒体,为传播赋能、助力。例如,苏州日报社重磅打造的“唐播虎”文创IP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尤其是其强力打造的汉文化主题更是在年轻群体中影响巨大。也正因此,当“唐播虎”第三届江南汉文化艺术节启动报名之后,其报名页面就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依靠社交媒体的转发助力,第三届报名页面的点击量比第二届翻了一番,突破了1000万次大关。此外,微博互动话题#唐播虎第三届江南汉文化艺术节#的总阅读量短短两天之内就快速超过了100万次,截至2024年9月,该话题总阅读量达到了329万次。这些传播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容本身的互动性特征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效能。
在媒体深度融合、技术日新月异、注意力愈发稀缺的全新媒介环境下,以更全面化、多元化、立体化和融合化的报道方式来吸引用户,成为主流媒体进行价值提升和转型发展的重要策略。苏州日报社作为一家地方媒体,拥有七报一刊一网站和多个移动应用客户端、数百个新媒体账号,其构建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传播渠道,不仅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而且对同类型地方媒体的融合转型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不同于中央级媒体在地位、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地方媒体想要做好媒体融合这篇文章,需要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开拓精神,苏州日报社的探索或可为其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启动专项A项目“印尼汉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JZ2022HGQA018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波.融媒可视化报道如何创新——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践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2022(07).
[2]方勇.平面媒体“立体化”做好融媒新闻探析——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报道实践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23(09).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