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操作能力”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水平,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方法及技能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它应贯穿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始终。教学活动工具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活动工具能够助力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协同一致,提高教学实效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实现让课堂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那么,如何使用教学活动工具,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师课堂操作能力?
1.创新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学习的持久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时代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德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在课题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教学活动工具,开展如击鼓传花、探秘“寻宝”、时间小沙漏、卡片超市、走出迷宫等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单元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师生相互启迪中获得综合性的实践智慧。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画一画我眼中的冬天”,以此作为课前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们思维活跃、日常生活丰富,并且他们对冬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对于冬天独有的户外活动,如堆雪人、打雪仗,大多数学生充满期待,然而学生们对于冬季的户外活动,如跳绳、长跑,却存在着畏难情绪。
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延伸、拓展,以“绘本DIY”活动为主要工具,完成了整体单元的教学活动。笔者设计了动物、植物、饮食、活动、穿戴、保健小知识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对下雪的初步认知拓展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
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学生要先对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构图,通过动手制作,完成本组的作品。最后,学生把组内的成果进行汇报。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卡片上开展贴一贴、写一写活动,并对卡片进行延展,加入自己对冬天的理解,对画面进行整体设计,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并表达冬季的美。通过整个主题的讨论、汇报、交流、合作和实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主动思考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成功完成引导学生冬季不畏严寒、积极参加户外运动的目标。
2.创建教学情境,实现价值引领
教学活动工具是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乐趣,更深入地领悟学习内容。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无法将一些知识理论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出现了经验层面的缺失,导致自身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走近我们的教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与教师接触过程中很少发生过矛盾和误会,但有少部分学生出现过不理解教师的行为。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心目中,教师通常都是正确的、公正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他人的评价变得更加独立、客观。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或者一些可拓展的内容加入到具体的生活化场景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选取了学生艺术节比赛的真实案例,设计了“情境剧场”的扮演活动。例如,创设了学生因班主任教师安排写作业而参赛迟到的场景,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案例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表演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为搭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如何和教师沟通,而是让学生在师生沟通的体验中自己慢慢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创设思维工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简单获取知识,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整体育人目标的达成。课堂小组讨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活动,但笔者在课堂调查中发现,学生常常会在小组学习中存在“不知道怎么说”“怕说错”“参与不进去”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小组合作的完成效率入手,引导学生聚焦小组讨论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起讨论问题的思路框架,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去思考,将一些复杂问题简单化。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我们的好朋友”一课为例,单元的讨论话题是“好朋友是否一定要为对方保守秘密”。笔者采用结构化思维的教学活动工具,设计以“2w1h”(what、why、how)为主要要素的决策卡。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是什么,阐述你的理由”“我们可以怎么样做”这样的发言结构参与讨论。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运用决策卡进行讨论,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在组内得到充分的表达,又能快速集中大家的发言内容,形成组内决策,并将讨论过程固化呈现出来,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课堂操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DDB22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_ 曹洪彪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