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决定了劳动要有与之相伴随的教育,“有劳动无教育”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倾向,就要在劳动实践中加强劳动的教育性,让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建立起自然的、有机的联系,才能让劳动真正成为一种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1.以劳树德,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涵养美德
在劳动实践中,应挖掘比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更重要的教育内涵,在劳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美德。例如,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在增强,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依赖家长和教师,喜欢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反对过多的监督与干涉,有时不太理解父母的管束行为,容易和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有的学生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而与家长发生矛盾和冲突,对家长的关心和付出不满,甚至发生有违“孝亲敬老”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结合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教学,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服务性劳动的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中学习如何表达、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他人。教师还鼓励学生担任家庭“小导游”,在充分了解家中长辈旅游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周末“一日游”路线,并制订好周末游览计划。完成游览后,请家人以视频或书信形式畅谈真实感受和进行评价。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孝亲敬老”的系列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让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中学会敬爱老人、关心父母,感受“孝亲敬老”所带来的幸福感,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
2.以劳增智,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提出,在劳动教育中,“如果少年看到,在体力劳动中可以解决智力课题,可以实现他的意图,那么他就会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并在普通劳动中也享受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教师的任务在于,鼓励学生从事有趣味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智力和体力在这种劳动中的结合,正是使年轻一代得到思想锻炼的条件。”例如,放寒暑假时,师生都担心班里的小绿植因为没有人浇水会枯死。有学校的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鼓励与指导学生通过利用物理课上学习的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原理,让学生为班级设计植物自动浇水的“神器”,这既解决了放假期间无人为花浇水的问题,又让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劳动中去。在设计、操作、体验、探究、创新等活动中,学生发现和掌握了物理知识,增长了学习智慧。
3.以劳强体,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健体魄
利用在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运动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体育运动观念,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例如,有的学校开展了割麦子比赛,学生通过真实的农耕与劳作竞赛的体验,不仅掌握了割麦子的正确技术,还在生产劳动中发展了一般力量、身体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增强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体会了农民职业的辛苦与伟大,从而推动学生形成珍惜粮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及在劳动中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为避免在劳动中因为劳作工具使用不当造成身体伤害,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正确的劳动与搬运姿势,减少脊椎压力,保持正确身体姿态,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劳健体的目的。若劳动实践在教育目标上不与体育进行合理、有机的结合,则“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就真的只是那种单纯消耗体力的劳动过程了,缺乏了教育性。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是运动和劳动的主体,他们必须身体力行,通过劳动过程实现劳动与体育一致性的目标,在劳动锻炼中实现体格、体魄等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劳动过程中形成锻炼身体的意识。
4.以劳育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追求审美
劳动教育可以开拓美育实践领域,深化美育实践经验;美育可以强化劳动教育的功能,提高劳动教育的创新效率。两者相辅相成,在劳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美育,也为劳动教育增强了活力和创造力。例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我眼中的最美校园”活动,除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还鼓励学生借助农作物、美术工具、生活用品等进行艺术作品再创造。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静态、动态的物品,将自己的劳动实践制作成可以装点校园环境的艺术佳作,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审美欣赏与创造。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也契合画家郑板桥所提倡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的认识,通过创造、制作而形成的劳动艺术品,便达成了以劳育美并享受劳动之美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过程中的教育引导,才能使劳动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才能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倾向,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建立起自然的、有机的联系,才能让劳动真正成为一种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有思考、有体验,培养好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一体化设计课后服务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CDDB23289)的研究成果
编辑 _ 李刚刚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