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11-22 00:00王建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10期

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中学坚持“唤醒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唤醒心中的巨人,成就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坚毅、理想、自律、求新、求真五种品质的“巨人”。学校确立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教育价值观,致力于建设一所“处处有发现、人人有发展、时时有成就”的新样态学校。

教育是发现,是唤醒。学校力求尊重、关注、唤醒每一个学生,通过推进“唤醒·思维”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主阵地。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及时捕捉与放大学生的点滴成功,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1.“唤醒·思维”课堂的价值追求

“唤醒·思维”课堂是学校“唤醒教育”的实践主阵地,旨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习情境真实化、学习问题思维化、学习活动多样化、学习反思结构化、学习迁移灵活化为载体唤醒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唤醒·思维”课堂是让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育应回归生命本真,唤醒学生的情感、思维与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唤醒·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唤醒·思维”课堂的实践路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发现-发展-成就”的活动路径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分析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长为有思辨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发现”即“发现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将知识点“问题化”,通过挖掘、重组、生成,使知识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与学习主动性。

“发展”即“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实作演练、转教他人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远远超过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通过主动学习解决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实现个性化成长。

“成就”即“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种教学资源,以问题回答、展示点评、交流分享、宣传发表等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愉悦。

3.“唤醒·思维”课堂的基本环节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唤醒价值,学校依据思维发展的五大原理,基于相关教学策略,明确了“唤醒·思维”课堂的五个基本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是动机唤醒——多元激发策略。教wiUzXn33hdMpYJp/Fsj0eg==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提出恰当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是问题唤醒——问题导学策略。教师需明确课堂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层级性问题,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逐级提升问题的深度,促进学生在规定认知水平上的主动思考。

三是活动唤醒——探析生成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知识的建构,实现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紧抓知识落实与能力提升,提升学生学习的体验感。

四是成果唤醒——认知构建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针对本节课的收获、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反思,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学习的过程和运用的知识方法。

五是应用唤醒——拓展迁移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通过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与学习选择,使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

4.“唤醒·思维”课堂的校本推进模式

学校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唤醒·思维”课堂推进模式,即理论学习(读书论坛)—自主实践(常规教学)—组内交流(常态课)—充分展示(比赛观摩)—总结反思(研修培训)。学校坚持“以思维课堂实践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核心主题,以课堂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目标、效率、方法和评价)为研究方向,以教师评优课为研究载体,以新中考改革和新教材使用为研究重点,分别组织评优课、研究课、常态课,使教师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唤醒·思维”课堂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深入解读“唤醒·思维”课堂的核心要素与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导向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路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通过建构“唤醒·思维”课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学生基本教育和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现学生的潜能、优长,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编辑 _ 于萍 张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