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1]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引导学生接受正确思想、践行正确道路”的重要教育路径,也是通过螺旋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循序式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最终促使学生渐进式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实现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体化,要结合道德养成规律和学生成长特性,在“入脑-入心-入行”三个向度上由表及里推进、由浅入深展开,做到持续精进理论深度、增强价值温度、拓展实践广度,让道德知识教育、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统一于大中小学全学段的道德教育整个过程之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1.入脑:精进理论深度,创新道德知识教育
在大中小学德育的理论层面,应坚持螺旋式上升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2],在各学段持续精进理论深度,让道德素养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之中。在大中小学的道德知识教育中,教师开展关于道德的概念和具体道德规范的教学,往往占据了很多的篇幅,而对于道德的内在哲理常常阐述不够,没有根据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相应地增加德育的学理性探究,造成学生无法随着成长深刻认识道德的内涵、外延及逻辑机理,也缺少践行道德规范的意识和情感。对此,在小学、中学、大学期间,要让德育课堂的思想境界逐渐增大,政治格局逐渐增高,哲理内涵逐渐增深,促进道德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入脑”。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师应在“德育”与“智育”的课程理念上,关注小学生的知识与道德融合式培育,以富有启发性、具有引导作用的方式带领小学生学习道德基础知识,使学生达成真善美意识与理念的初步熏陶。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对道德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让自己更为卓越”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对社会正面与负面的认识也在相应提高。教师应以具有一定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方式,促进学生加深理解道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引导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领悟应当坚持什么及为什么坚持、应当反对什么及为什么反对、应当倡导什么及为什么倡导、应当抵7542cbea0ba35eccd7e83a5414852ccd制什么及为什么抵制。在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个性张扬的人生发展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写作训练、汇报交流等过程中,实现对道德内涵、特征、意义等方面更为广泛、准确、深入的理解,让传授道德知识“穿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以立体化、网络化、完整化形式开展,让学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
2.入心:增强价值温度,开展道德体验教育
扎实开展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知其然”的道德知识教育层面上用功,还要在“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发力,引导学生逐步懂得遵守道德的应然性和实际意义,让道德教育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然而,当前小学、中学和大学道德教育有时候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建设自身道德品质的内在动力与自觉精神。因此,大中小学在开展道德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逐步注重增强价值温度,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潜移”中体验道德的温情,在“默化”中形成道德意识和习惯。对此,大中小学道德教育应充分创新情景课程,广泛开展道德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沉浸式情境中,增加对道德的体验感,促进道德教育在价值层面“入心”。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在中学阶段,教师可以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以各种课堂活动、班会团会活动、校园活动为契机,采取征文、朗诵、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境体验,促使学生扩大知识领域,增强道德意识。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创设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虚拟仿真情境,引导大学生在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初步接触和体验中增进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吸收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
3.入行:拓展实践广度,注重道德养成教育
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道德养成教育,让践行道德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同时,能够外化到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对此,大中小学德育要注重拓展实践广度,有效引导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促成道德教育在实践向度层面“入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生活场域是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3]。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家庭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崇德向善的生活风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活动场域也更多地从家庭迁移到学校。教师要根据这一变化,结合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激发学生在校园活动中践行道德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学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步入社会,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教室从学校拓展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大思政课”所塑造的大平台上接受“大教材”的教育、接纳“大师资”的传授、感悟“大课程”的体验、书写“大视野”的文章,全面引导学生实现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2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4
本文系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新时代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项目号:ZD202209)阶段成果
编辑 _ 汪倩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