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启一扇心灵之窗

2024-11-22 00:00马楠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10期

主题班会是班集体建设中的一扇教育之窗,启窗而观,需轻轻地问一句:我们要让学生看到窗外怎样的风景?帮助他们实现怎样的成长?

轻启心窗,聆听所需。主题班会若想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便需要紧紧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需求为根本:新入学的学生或许存在人际交往的渴求,毕业班的学生大概率充满备考的压力,青春期的学生恐会遇到情绪的多变和叛逆……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开展教育,是让一节主题班会成功走进学生心里的首要前提。例如,升入初三后学生显现出普遍的焦虑和迷茫,我及时进行学情调查,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深探他们焦虑和迷茫的根源,当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空有理想而不能坚持”的备考困境时,我便决定以“坚持”作为切入点,开展主题班会,并抓住即将到来的十四岁生日会这一契机,因势利导,直指学生的内心需求。

共情共鸣,立足所成。设计主题班会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我们要思考希望通过这节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成长为怎样的人。在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共情和共思是引导学生转变和成长的关键密码,而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教学情境和关键问题非常重要。比如,当我决定以“坚持”为话题开展主题班会时,便会和学生一起观察、采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表现,鼓励学生创编短剧,再现集体中“三分钟热度”的典型瞬间,将学生带入一个他们非常熟悉又能引发深思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共情,并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引发学生共思。用情境的设计代替刻板的回答,用问题的激发代替主观的说教,用真诚的对话代替强制的灌输,这样,一种自内向外的共情和共鸣便悄然生成。

因时因地,行动转化。检验一节班会课的实效不只体现在课上的共情和共鸣,更体现在班会课结束后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即“共情共鸣”是途径,“行动转化”才是主题班会的实效体现。仍以“坚持”这一班会主题为例,检验主题班会是否达成目标,恰恰在于班会课结束后的学生的行动表现,这需要我们进行持续跟踪和反馈。我会利用行动记录单、行动打卡等方式跟进,并组织阶段性总结、班集体榜样示范等方式及时反馈,以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当然,问题的解决常常不会一蹴而就,当过程中出现反复时,我们可以选择因时因地,开展一些微小班会,利用课间时的畅谈心扉、作业面批时的交流对话、课前两分钟的简单讨论等方式,不断强化主题班会的持久效用。

班主任应努力将主题班会打造为一扇教育之窗,透过这扇窗,学生有能力完成一次次由内而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我们的集体也将被窗外的朗朗清风和灿灿阳光所深深浸润,从而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