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应该从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史家实验学校在“生态圈”课程体系中,建构了劳动与生活课程群,强调以“生活+实践”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家庭、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认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最终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1.“小书包”自己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独立能力
在很多小学的校门口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的书包大人背。在史家实验学校低年级校区,我们提出“百米上学路,书包自己背”的号召,引导家长不再当孩子的“高级助理”,让孩子懂得小书包要自己背。同时,采取家校联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上学路上,教师、家长、同学利用小贴纸鼓励自己背书包的学生。学生背起的是书包,看到的是希望,担起的是责任。不仅如此,假期里学校为“准一年级”开设了幼小衔接小课堂,在剥鸡蛋、系扣子、叠衣服、整理小书包这些生活技能的学习中,学生懂得了“自己事情自己做”。
2.“小抹布”在行动,大家的事情我来做——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将德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以劳育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开设了劳动特色课程——“小抹布”在行动。从用完早、午餐擦干净自己的桌面和地面开始,让学生逐渐养成好习惯。班会课上,学生开始讨论“如何让小抹布发挥最大价值”,于是,我们看到了每天一次班级小清理,每周一刻钟学校劳动大扫除,从擦干净“我的地盘”到擦干净班级、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大扫除又回归校园。不仅如此,学生还提出“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口号,人人争当学校的小主人。在实践中,学生还利用红领巾电视台介绍怎样挑选和使用小抹布;学校在德育广播中推出“看见”栏目,每周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如主动分发作业本、为班级浇花等。学生通过多感官、多视角的亲力亲为,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课程学习所有环节,在出力流汗、动手实践中成长,体会自我价值。
3.“小厨堂”在行动,家里的事情帮忙做——培养劳动技能
我们鼓励学生将劳动课程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学校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小厨推介”栏目,让学生每天分享一道菜,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报名。一段时间后,家长反馈孩子写完作业后不再留恋电子产品了,而是主动走进厨房帮忙。学校还为学生们制定了“学生成长手账”,在低、中、高年段设立清洁、烹饪、收纳、家庭整理、照顾他人板块,学生每天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技能;通过班会课、劳动课分享劳动小妙招和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提高了劳动技能,而且增强了责任感。
4.“志愿者”在行动,社会的事情都来做——激活服务意识
学校少先队提出了“服务学习”理yCYXjUxQY/VmaXn0BSzcFhgayXRQC5YtPhbbpQfkI94=念,倡导全体队员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鼓励队员们用发现的眼睛看世界,寻找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善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后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意见,通过“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五个环节尝试解决问题。近两年来,少先队大队先后收到队员提交的1400余份提案,如设计智能放学进度牌、设立“星星火炬”见习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小树穿新衣服、“伙伴不远心相连、你的心结我来解”等。当队员们带着服务的热情走出班级,走到校园,走向社会,通过服务劳动帮助他人,并得到伙伴认同、陌生人点赞、老师和家长赞许时,队员们也提升了自我认同,找到了生活与学习的价值,更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最终实现的是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的跃变。
学校建立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真实生活中的真实劳动。在活动与实践体验中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润美、以劳创造。在活动中建立劳动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班级评比、家长鼓励,评选劳动榜样、劳动能手、劳动之星,形成榜样效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通过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本文系北京市东城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儿童发展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课题编号:DCYB2022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