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课堂设问

2024-11-22 00:00付建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4年10期

课堂设问在推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历史学科的内容特征设计课堂设问。下面,以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谈谈设问应该注意的几个点。

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和本质特征是知识的系统化,是对历史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是历史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最终形成和外化。基于以上思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的设问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体现历史发展进程和阶段性的问题上重点设问。有的教师喜欢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知识,从形式上看是对应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但这种简单机械的排列时间顺序的做法,并没有把握历史学科本质。真正的历史时空观念,应该是对历史现象发展演变进程的理解,认识其渐进性、曲折性、复杂性,揭示其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例如,在复习“中国早期国家”时,要将“早期国家”放在“前国家”到“成熟国家”的中间状态中,要设问:什么时候、哪个文化表明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夏、商、西周国家形态的共性特点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在思考中了解早期国家的变化。通过这种提问、梳理,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第二,对能够挖掘、构建历史知识联系的地方重点设问。历史进程可以看做一种纵向联系,有些历史进程曲折隐晦,需要教师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建立联系。如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直接源头是什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出现的三省。三省源自哪里?源自两汉的中朝。教材描述的三省分工是静止、恒定的吗?三省分工从唐朝前期开始一直在演变,从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发展到宋代中书门下成为正式宰相机构名称。这样,通过梳理三省制的来龙去脉,把握古代君权相权矛盾斗争、君主专制强化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同一时期不同历史层面之间是内在关联的,通过设问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其内在关联。如,通过提问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突破的原因、唐朝后期两税法征收商税并部分地以货币征税的原因、唐朝后期白居易通俗诗歌创作和“传奇”文学兴盛的经济原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背后有共同的经济基础联系,唐朝后期商品经济的活跃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一个知识点横向、纵向联系的设问使不同时期的历史学习不再是孤立无关、散乱无序的,而是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历史学习不再是表面的现象堆积,而是深入本质的历史解释。

第三,要在单元大概念(大观念)引领下,进行主题引导式设问。设问应该围绕着并服务于教学主题,主题决定设问的数量、深度、难度。如上述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来龙去脉的追问和唐朝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内在联系的拷问,都是围绕着并服务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教学。所以,教师需要在确定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内容选择及建构方式上下功夫,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达成单元主题的学习任务。

第四,课堂设问及其解答也能以书面方式进行。一般一问一答的课堂设问方式并不完全符合一轮复习系统思考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审题答题能力的要求。设问可以以学案的形式提出,学生或在课前预习中,或在课堂上充分思考后,系统组织语言,进行论证表达。

肖伟华老师点评

受教学习惯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个别历史教师把教学的重点乃至全部放在知识的落实层面,特别是把一轮复习简单化为知识巩固。显然,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与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付老师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高三一轮复习的实质,从而对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类方法——设问,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阐述了对哪些知识进行设问、如何设计问题等,总的原则是让设问成为构建知识体系、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