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理论的初中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2024-11-21 00:00魏兰芳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11期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心理、学习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初中班主任要创新班级管理的方式和内容,结合激励理论,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管理水平低、管理效果差等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此,初中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需要发挥激励理论的应用价值,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目标激励、奖罚激励、榜样激励和竞争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随着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班主任能够不断优化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持续活跃班级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榜样示范,激励向上。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学生的行为、态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之间往往会互相学习和模仿。因此,班主任可以选择学生中的典型代表,科学引导其他学生,这样的管理方式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取得榜样激励的效果。

首先,班主任要发挥出班干部的激励作用。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担任组织和引导的角色,打造学生典型代表并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凝聚起良好班风。班主任可选择品学兼优、关心集体、热心助人的班干部,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积极投身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同时,班主任要给予班干部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相关工作。

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道德评选活动,从而树立典范。这样,班主任能够从学习成绩、道德意识、课堂纪律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肯定。如进行班级表演时,班主任可结合学生的表演情况评选出“星”生,在团体内塑造起榜样形象,达到一定的激励效果,同时营造一种正面、积极的班级氛围。

最后,班主任要找准学生的闪光点。无论学生的成绩如何,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学生成绩不佳,但是他们的运动能力出色,教师要发现他们的优点。例如,班上某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较低,身上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班主任偶然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他能随手画出各种各样的风景、街景、建筑、飞行器,且这些作品的空间感非常强烈。得到这位学生的允许后,班主任将他的作品发到了朋友圈,许多人都对这位学生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外,班主任还鼓励该名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和画展比赛中。虽然这名同学是其他人眼中的差等生,但班主任能看到他的优点,通过科学引导,学生也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闪耀。

2.对症下药,自我反思。

班主任应该清楚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对症下药。如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可选择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按照他们的基本情况制定较高的育人目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拓宽认知视野。

例如,班上小王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前几名,但是某段时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没有按时完成课后作业。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深度观察了小王,从多个方面了解他的情况,发现他近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对此,教师实施了“对症下药”的方案,在小王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在他回答正确后认真表扬他。同时,为了激发小王的学习兴趣,班主任选择让他担任学习委员并耐心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小王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学习成绩逐步提升,课下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了。

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提前做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出学生形成坏习惯的基本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因此,当学生认真回答问题的时候,激励和表扬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若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善意提醒,让他们清楚哪些习惯是这个阶段需要努力养成的,哪些习惯是需要改进的。当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善后,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3.良性竞争,积极管理。

竞赛的学习方式能够打造良性竞争的班级氛围,为学生预留自主表现的机会。初中班级管理中,教师可通过竞赛情境激励学生不断前进,让他们确立清晰的前进目标,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这种管理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促使学生不断前进,进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同时,竞赛氛围下,学生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身心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也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例如,期中考试后,班内大部分学生变得懒散,缺乏学习劲头。此时,班主任可进行班级整顿,划分小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不服输”精神,以期形成班级内部的良性竞争。班主任要让学生提前了解“竞争”的机制,科学划分小组,分组后,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要坐在一起,如果是前后桌同学,则要将课桌靠拢,让组内成员可以看得到彼此的位置,以利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学习、竞争和监督。同时,组内学生的平均水平应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达到竞争激励的效果。

4.耐心引导,精神激励。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从心理、精神层面进行激励。教师应学习全新的教学理论和班级管理方式,以精神激励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思想交流,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自己负责班级内的各项工作。

例如,多媒体、风扇、门窗等教室内的全部物品都由学生负责管理,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不局限在学习方面,还可以根据他们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精神激励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从而改变以往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同时,对于没有负责过集体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其责任意识,使班级管理更为有序、合理,以便在改善班级活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应用精神激励法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优势,平衡学生的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以精神激励的方式合理评价学生,通过这些变化,教师能更好地研究当下的新问题,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并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契机,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为高效。

总之,班主任可对班级管理方式、内容进行创新,发挥出精神、目标、榜样和竞争激励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同时,班主任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发挥出激励理论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些都是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罗玉中学)

责任编辑何欢助理编辑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