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11-21 00:00吕彩霞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11期

德育渗透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品德、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要求及实践途径进行了探究,现分享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要求

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可转化为开展德育工作的优势。

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深度融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可将德育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让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可设定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其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德育方法丰富多样。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赏析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教师应提供个性化德育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引导等,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课堂教学强化德育效果。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挑选出具有德育意义的课文,深度挖掘课文中的德育价值。首先,教师应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作品,如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编选了《三字经》中的片段作为课文《人之初》。其次,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这类作品的风格通常生动形象,其内容也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互动交流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道德问题进行考量,从而逐步提升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建构也至关重要。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等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课外阅读拓展德育途径。只学习教材知识是不够的,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认真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能够引起学生深思的课外读物。另外,也可精选一些发人深省的传记类作品或哲理故事。

实践活动深化德育内涵。以朗诵比赛为例,通过朗诵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教师也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此外,教师可设计具有思辨性、启发性的实践作业,督促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进而推动德育工作进程。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依托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德育目标,整合德育内容,采取多种德育方法,将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朔州市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栗树林助理编辑芦啸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