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的国庆档电影《长津湖》赢得了极高的票房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多项纪录。究其原因,其在叙事手法上通过对全景叙事结构、混合视角叙事、个体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叙事手法的创新。在拍摄技法上通过长焦镜头和特效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拍摄技法的创新。在制片及宣发模式上通过新型导演制片合作制和独特的宣发模式实现了制片及宣发模式的创新。影片《长津湖》在创作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长津湖》;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08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24
一、影片《长津湖》概况
电影《长津湖》作为2021年国庆档的献礼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津湖战役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再现了英雄军人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铸就了家国情怀。《长津湖》作为一部传承主旋律的影片,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具有创新思维的影片。《长津湖》在叙事手法、拍摄技法、制片及宣发模式上都有独特的创新和突破。
二、《长津湖》叙事手法创新
(一)全景叙事方式增强故事完整性
徐瑶和张鲁宁认为,电影《长津湖》通过我军高层、连队和美军三条线索并行的叙事方式,让电影能够真正地分别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视角出发,其结构区别于其他电影,实现了家国同构这一设想的现实化[1]158。《长津湖》采用“三线并行”的叙事手法能够促进叙事的完整性。
传统战争电影常采用单一线条叙事,限制视角仅从主角或小部分人物的经历出发,无法全面呈现战争场面和故事情节,也无法刻画完整人物形象。这样模式化、概念化的叙事模式容易引起故事内容的类型化特征,长此以往导致观众心理疲倦与审美疲劳。而《长津湖》采用的全景叙事方式则能够将观众引入整个战争过程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增强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在《长津湖》中,全景叙事被运用为主要呈现形式,创造性地结合微观层面和宏大层面,通过“我军高层”“连队”“美军”三条故事线的并联来构建完整的战争电影。此外,影片从国家、集体、个人三种视角出发,真正做到了家国同构,将艺术创造与历史紧密结合,实现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相互交织。
除此之外,《长津湖》还运用“史实化叙事”的叙事手法,在保持艺术美感的同时,注重历史真实性,追求历史事实还原,强调影片叙事的真实性。
首先,《长津湖》创造性地将历史事实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将真实事件与虚构人物相结合,完美地呈现出长津湖保卫战的历史故事。在这部电影中,战争的过程和细节是史实的,虚构的是主角的人物形象和部分情节,但整体故事仍是基于真实事件和历史事实的。
其次,《长津湖》的史实化叙事注重细节和真实感。在电影中,许多细节被还原得非常真实,如战士们在补给物资匮乏的情况下食用泡菜、冻僵的脚冻出水泡等。这些细节的还原,不仅能够增强电影的真实感,也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艰苦,从而更好地体验电影中人物的情感。
第三,《长津湖》的史实化叙事通过重现历史场景,呈现历史细节,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在电影中,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各种细节和历史事件,如美军固守汉城、朝鲜人民志愿军的进攻和朝鲜军在长津湖附近建立的围攻阵地等,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通过这种史实化叙事手法,让影片在获得观赏性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传递历史信息和思想内涵。同时,这种叙事手法也体现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娱乐形式,也是历史、文化和人文的表达方式。
(二)混合视角叙事增强故事真实感
传统的战争电影常常采用俯视视角,虽将战争场面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但却忽略了普通人的视角和感受。《长津湖》中的叙事手法具有创新性,从俯视转向平视,使得叙事视角逐渐平民化,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感受和处境,实现了叙事视角的真实化。与传统战争电影中使用高空俯瞰的方式来展现战争场面的方式不同,《长津湖》多采用了平视的视角来呈现战争的全貌,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中不仅有高层决策和军队指挥官的视角,也有士兵和平民的视角,其中就包括了连队长、工兵、医生、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物。这些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使得电影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例如电影中呈现的学生们在被救出后,由于食物短缺,只能分到一点儿面粉和食盐,而且还要把面糊涂在炒饭上食用,这种惨痛的场面让观众深深地感到战争对生活的破坏。
电影中还通过士兵的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和转换,将观众代入战场的深处,使得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紧张。例如,在电影中,当中国士兵们在极端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进行着拼杀时,士兵们面临的不仅是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验。镜头不断地追随着士兵们的动态,传达出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感,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士兵们的表情和眼神,深入体会士兵们的痛苦和坚韧。
另外,电影还使用了手持摄影机的方式来拍摄战斗场面,加强了镜头的不稳定感,从战争参与者的角度拍摄,使得画面更加真实、直观,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更加如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紧张和刺激。在拍摄战斗场面时,电影制作团队注重细节和真实性,例如士兵们的服装和配备,战场上的炮弹和子弹弹道等,都力求准确地还原历史事实。
(三)个体叙事结构提高观众代入感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从早期的宣传片、新民主主义电影到现代主义电影再到新时期电影,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都在不断变化。从电影叙事手法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电影为强调群体的共同价值和目标,主要采取“宏大叙事”的手法;第二个阶段则强调个人情感价值,常采用“个体叙事”的手法。
影片《长津湖》在塑造人物时就比较偏重于使用“个体叙事”的方法。导演首先有意缩小了故事的叙事视野,将展示人物英雄事迹的舞台主要凝缩在基层连队甚至班组之中,从而更加有助于在抗美援朝战争宏大叙事视野的基础上真实刻画主要人物个体具体的战斗生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从生活实际中的人类本真情感出发,着力打造立体化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的雷公(雷睢生)就是这样一位立体化的“平凡人英雄”。作为七连建连伊始就参军入伍的元老,在生活中,他主动关心新兵们的生活和成长;在战斗中,他战力超群、智勇双全。因此,他成了连队战士们心目中众望所归的“雷爹”。影片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以往套路单纯刻画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超人英雄”的一面,而是有意利用一些细节为观众呈现这位董存瑞式英雄人物心灵中平凡与柔软的部分。例如当他和伍千里在战争间隙聊起胜利后在家乡建房这个话题时,当他听到伍千里要为他建一所新房、帮助他娶妻生子时,他脸上立刻洋溢起了略显羞涩的幸福笑容。还有当雷睢生决定只身带走有毒的标记弹,从而吸引走敌机轰炸火力的生死时刻,咬牙忍受白磷蚀骨和敌机轰炸之痛的他预感到了死亡的即将到来。此时此刻,观众不但可以从雷睢生行动中看到英雄视死如归的坚毅果决,还可以从他的歌声与泪水里看到平凡人对战友的不舍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依恋。
导演徐克在谈及本片人物创作时曾说:“战争片的要点其实就是呈现每一个角色在战争中的生命过程,以及每一个角色在大的战争背景下的起点、落点和这一过程中人物情感、性格的丰富状态。”[2]111《长津湖》主人公伍万里的个人成长经历就是徐克的这一观点的最好说明——爱国青年伍万里在一开始只是怀着朴素的阶级立场和个人情感参军入伍、抗美援朝。但是自打加入七连这个“大家庭”以后,周围如亲人一般的战友们纷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和教育了他,逐渐推动伍万里完成了从一名单纯的爱国青年向一名成熟的志愿军战士的巨大转变。经由伍万里的成长经历,电影也在邀请观众一同深入思考战争的终极意义。
三、《长津湖》拍摄技法创新
《长津湖》在艺术表现上同样极具创新性,它不仅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同时也通过拍摄镜头和特效制作等方面的运用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改变了填鸭式灌输爱国主义的方式,让影片能够真正地感染观众。
(一)大量使用长焦镜头提高影片可视性
《长津湖》电影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许多创新的手法。其中,长焦镜头的大量使用是一种独特的拍摄手段。这种镜头可以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或者物体显得更加清晰,同时可以模糊背景,从而突出画面中的重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电影中,长焦镜头被广泛地应用,例如在描绘战争场面中,将士们奋战的身姿和表情被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感同身受;在描绘战争的残酷场面中,受伤的士兵、倒下的同袍、破碎的战场等等画面,也被长焦镜头捕捉到了每一个细节,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同时,长焦镜头的运用也为电影的剪辑方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电影中,经常出现通过长焦镜头来实现画面切换的手法。例如,通过将一个人物从远处逐渐拉近镜头来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中,这种手法不仅可以达到画面切换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强观众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在《长津湖》中,这种手法被广泛应用,使电影剧情的紧凑性和节奏感更加明显。
(二)精湛的特效制作增强影片艺术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也推进了电影艺术制作的发展,在影片《长津湖》中,特效制作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影片通过使用高水平的特效制作,成功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特别是在战斗场面中,许多特效场景都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手段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在影像表达方面,通过创新的剪辑手法和独特的音效设计,营造出强烈的战争氛围,从而增强了影片的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影片在剧情转折点处,利用跳跃剪辑手法,迅速切换不同场景,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战争氛围。另外,影片还运用了极具表现力的音效设计,通过重拍声、音乐、枪声、炮声等元素,创造出更加逼真的战争氛围,让观众深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影片中的特效制作也非常注重细节和真实感。例如,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效场景来模拟战斗中的火光、烟雾、灰尘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场的真实感。另外,影片中的特效场景也非常注重光影和纹理等细节处理,使得特效制作更加逼真。
总的来说,电影《长津湖》中的特效制作精益求精,既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又注重真实感和细节处理。这些特效制作为影片的视觉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凭借其丰富多彩的视觉元素、创新的剪辑手法和独特的音效设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得影片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加精彩和出色。
四、《长津湖》制片及宣发模式创新
(一)《长津湖》中制片模式的创新
学者阎大可认为:“导演、制片和策划作为影视创作的主要力量,是影视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需要从导演、制片和策划等方面入手。制片作为作品创意与策划的基础和保障,与导演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的核心制作团队。”[3]121由此可以看出,导演是影视作品的灵魂,通过其对影片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塑造,实现了对影片创作理念的深入挖掘。然而,在中国电影产业中,传统的导演和制片人的制作模式存在着协调不足和矛盾冲突等问题,制约了电影创作的发展。《长津湖》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新型的导演制片合作制,通过紧密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实现了团队协同,提高了电影的制作质量和艺术价值。这种新型的合作制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范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战争电影类型的拓展和电影工业模式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型导演制片合作制强调导演和制片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电影创作的方向和方式,实现制作过程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协作。相比传统模式下的分工合作,新型制作模式更加注重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质量和观众的认可度。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导演和制片人在前期策划和选题阶段就展开深入交流,确定电影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在制作过程中,导演和制片人保持密切联系,协商处理各种问题,实现作品的创作目标。
《长津湖》由黄建新担任总监制,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联合执导。导演陈凯歌在影视创作中具有明显的作者性和主体意识,而徐克则以其擅长的武侠与动作电影闻名,林超贤则以其对港式动作电影与警匪电影的独特贡献而备受关注,而总监制黄建新有着丰富的经验,风格稳健,这些导演相互配合,高要求、高标准下的导演团体,让影片创作出“1+1>2”的效果。“陈凯歌式的人文关怀、徐克式的天马行空、林超贤式的紧张激烈、黄建新式的老成持重,互相磨合、彼此制约、取长补短。”[4]36正是这些导演之间的良性合作,对《长津湖》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型导演制片合作制的实施,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采用了合作制作模式,导演、制片人和其他创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相互之间协调性更高,从而使得影片更加严谨和精细。有学者指出:“也许正是因为折中、磨合、制衡、妥协,才使影片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受众的需求,从而营造出各取所需、各有所好的合家欢的气氛。”[4]36
在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类似《长津湖》这样的新型电影制作模式的采用,有助于提高电影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此外,该制作模式还能够充分发挥各位创作团队成员的优势和特长,既可以避免过多的浪费和重复工作,又能提高制作效率和效果,从而使得电影作品更具创新性和艺术性,更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二)《长津湖》中营销宣发模式的创新
有学者指出:“影视营销策划是提高影视发行水平、实现影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5]76为了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影片《长津湖》在营销宣发上下足了功夫。从开机拍摄到摄制结束、从后期制作到影片的排片上映,《长津湖》制作团队在电影制作的全过程中都在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对影片进行宣传造势,具体来说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
1.开机宣传
博纳影业于2019年12月14日正式发布了《长津湖》开机的消息。在开机典礼上,博纳影业还将这部电影的制片、编剧、监制、导演和演员一一介绍给了媒体与观众,其中包括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吴京、易烊千玺等等,这些都是博纳影业公司极为看重的大咖,希望借着这些大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进而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博纳电影公司在2020年2月26日向媒体发布公告称,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电影将延期开拍,预计将造成损失一亿五千万人民币。博纳影业的这样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观众打“悲情牌”,这一举动不但得到了观众们的谅解,还在“不经意”中透露出了这部电影因为停拍而导致的1.5亿人民币的亏损,从侧面显示出了这部电影的制片方有着相当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而使筹拍中的影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拍摄宣传
《长津湖》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不仅邀请了易烊千玺、朱亚文等高流量、自带热度的明星,还邀请了唐国强、吴京等实力派明星参演,在提高影片知名度、扩大预期观众群体范围的同时,也保证了影片在表演方面的专业eTBTXA71Q22rk7Q4rmPl+A==水准。与此同时,《长津湖》剧组在拍摄期间也经常会邀请一些主流媒体,特别是一些综艺节目的记者来剧组“探班”,通过媒体将影片的精彩片段公之于众,以维持影片在开拍期间的话题度。同时,剧组也不间断地在新媒体平台上向外界传播拍摄期间的花絮,在吸引观众兴趣的同时,也为其保证了长久不下的热度。
3.上映宣传
《长津湖》于2021年9月30日正式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线公映。博纳电影公司聘请了国内各大新闻媒体,高频率高密度地宣传和报道了电影的票房成绩。有部分媒体更是在时间节点上对《长津湖》的票房成绩进行了实时报道,这种实时报道的高票房成绩,更是激发了观众的观影欲望。而其精选的上映时间也为《长津湖》的大爆奠定了基础。该片的档期选在国庆假期的9月30日和抗美援朝纪念日的10月25日之间。这样一来就更能唤醒观众心中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其观影意愿。
因为国庆节期间多数人都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很多人都会选择去看电影作为假期的消遣方式,这就为票房丰收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国庆节的特殊性,“爱党爱国”四个字在这个节假日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党史、国史学习教育。《长津湖》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讲述的是为国家争取独立而战的故事,是对历史的继承,是对红色基因的继承,更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鼓舞。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该片的上映恰逢其时,因此也就更容易达成票房突围的目的。
五、《长津湖》对主旋律电影的启示
总的来说,《长津湖》并不是一部只为军事、枪战或历史爱好者服务的“粉丝电影”。制作者的初衷是希望透过影像再现,让更多的观众完善“抗美援朝”这段国民记忆,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爱国豪情。陈旭光认为:“在宏大的国家主题的统摄下,《长津湖》融合了艺术电影塑造人物的追求,打造商业大片中视听工业化效果和传奇性,既超越了苏联时期场面宏大的战争片模式,也借鉴了世界优秀战争片着重于塑造战争中的‘人’的努力,国之‘大家’与具有阶级情感的连队‘小家’相互指涉,并超越了兄弟之‘小家’而寓意化为一体的‘大家’。”[4]35
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相比,主旋律电影承担着增强国家认同感、凝聚民族价值共识的重任。电影《长津湖》在制作和宣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把故事所处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当代观众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感人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一部重要的主旋律电影作品。该片所获的成功启示我们: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创作要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电影创作理念与制作技法,持续对文本内容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也需要在影片的宣发过程中对传播规律进行总结和探索,不断扩大其传播效果,充分发挥主旋律电影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主旋律电影向高品质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电影《长津湖》不仅代表了中国电影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成果,也彰显了中国电影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它的创新实践模式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和壮大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瑶,张鲁宁.《长津湖》:主旋律电影创作手法的创新发展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22,(17).
[2]徐克,黄建新,谭政.《长津湖之水门桥》:英雄的颂歌与生命的礼赞——徐克、黄建新访谈[J].电影艺术,2022,(2).
[3]阎大可.影视导演、制片与策划之间的关系[J].中国民族博览,2022,(10).
[4]陈旭光.《长津湖》:“新主流”电影的新台阶[J].群言,2022,(01).
[5]宁茜翎,宁如柏.《长津湖》:革命军事题材影片制作与发行的新标杆[J].视听,2022,(02).
作者简介:
陈宇,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李步远,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