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传说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4-11-21 00:00:00杜波林
今古文创 2024年42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蒙山传说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蒙阴地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作为蒙阴人民的集体文化记忆正在被逐渐淡忘。本文将从蒙山传说所蕴含的价值入手,分析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传承现状与传承困境,探索传承传播的破局之路。

【关键词】蒙山传说;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1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34

中国有四大民间传说为人熟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如《刘海砍樵》《刘三姐传说》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牌。这些民间传说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传播,并且广泛流传于大街小巷以及各种社交媒体中,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所熟知,有些也在新技术的革新下焕发新生,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对比广为流传的、为当地民俗旅游做出杰出贡献的民间传说,蒙山传说存在着受众面小、不被关注、不被充分发掘等问题,因此及时对蒙山传说进行保护性发掘和传承,及时关注蒙山传说产生的文明背景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使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能够正常均衡地进行,对于当前的文化工作者而言意义重大。

一、蒙山传说的价值

蒙山传说是依托于沂蒙山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故事。现存比较完整的文献是1996年由张立整理出版的《蒙山的传说》,共43篇,涉及蒙山文化的方方面面,张立评价其相对于蒙山文化本身的内涵而言实“高山一石,沧海一粟”,但从蒙山传说中显示出的民族文化价值要比书本本身更具厚度。接下来,本文将从蒙山传说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蒙山传说的文化价值

蒙山虽与泰山同为历史文化名山,但知名度上却与泰山相差甚远。与泰山妇孺皆知的“泰山石敢当”“泰山老奶奶”等传说不同,蒙山传说在蒙山文化圈内鲜有人知,蒙山传说通常流传于蒙山脚下乡村老人的口中,即便如此,蒙山传说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具有鲜活的文化意义。首先就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民间传说是古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对先民的生活窥探一二,蒙山传说就是劳动人民经过朴实雕琢而产生的生产生活画卷。

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认为本土的知识体系与当地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联系催生出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与符号,代表了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民间传说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生动地展现着古代社会的各种状况,传达出人们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也包含着人们最质朴的价值判断,有些精神值得继续传承。蒙山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展示出一种古老的、代代相传的智慧,其中蕴含着劳动人民朴实无华、以形补形的思想以及对疾病医治原理的解释,例如《孙三爷庙》中所提到的“双头蛇”可治疗麻风病。蛇在生长过程中会通过蜕皮来更新身体,有的蛇甚至带有剧毒,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蛇在生物属性上的特点使得蛇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在古代文化中成为一种特殊化的符号,成为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繁衍力的象征。另外,伏羲、女娲等神灵也以一种交缠的类似“双头蛇”的形象存在,无形中给蛇又增添了神圣的属性,因此,在《孙三爷庙》的故事中,掉进锅中的双头蛇就有了治病、送子等功能,这是古代蛇崇拜在民间传说中的延续,文中月梅对王公子的不离不弃也正是沂蒙百姓对于婚姻爱情的最美好期待。

蒙山传说的重要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承载着蒙山地区劳动人民的文化记忆,包括文字、意象、象征、仪式等在内的诸多系统,这些系统在构建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常常被反复使用,以用来发挥其构建身份认同的作用。在《石秀才与白狐仙》的传说里,白狐为报答石家父子帮助石秀才重建家业,后带石秀才登仙,后人在云蒙山立无人墓石碑纪念。“石碑”在民间文化中向来有着诸多意涵,在石秀才的故事里,不仅承载着石家的兴衰,也承担着石埠村历史的符号。石碑的含义包括对求仙问道道路的追求、向善向美精神的肯定以及对赌博等恶习的规劝。可以说,无人墓碑及其背后承载的故事就是石埠村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构建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物质载体。而《石秀才与白狐仙》的故事也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字为载体,将其中所传达的价值取向进行固化,为故事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石秀才与白狐仙》正是通过物质载体石碑以及故事的语言载体,二者互动,为石埠村的文化记忆的构建与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蒙山传说的美学价值

蒙山传说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沂蒙山区百姓的风土人情与审美趣味。在《乾与坤》中,“不疼吃”是人们最朴实的美德,对“争权夺利,沽名钓誉”“今天争争吵吵,明天打打杀杀”“冤冤相报”的不满,体现的是百姓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在描述乾坤兄妹相貌时,则以“身高丈二,头如柳斗,手似簸箕,膀宽三尺,力敌千钧,英武异常”“挺拔俊美,风姿绝伦”等描述,更是把劳动人民朴实的审美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蒙山传说的价值还在于将本土形成的、本地人对于社会与自然运行的机制通过一种故事的形式进行理性的构建,通过民间叙事的形式以达到一种教化的目的。上文中所提到的《孙三爷庙》中,月梅对王公子的义举感动了仙师王禅,仙师派孙三爷孙膑解救王公子夫妻,令月梅熬粥喂给王公子,这才有了双头蛇掉进锅里,夫妻二人欲喝蛇毒粥殉情反而得救的故事。可以说《孙三爷庙》的核心在于赞扬月梅不离不弃地照顾丈夫的义举,仙师感念月梅的善良与忠诚,才派人救了王公子。民间传说有着鲜明的教化功能,《孙三爷庙》也正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将蒙山地区人民最传统的家庭意识与向善的追求传递下去,从而实现教化的价值,这样的教化职能不仅在蒙山地区,在各地的文化中都有着维持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意义。

(三)蒙山传说的经济价值

蒙山传说也拥有经济价值,王海利认为,民间传说的经济价值一般不会直接显现,而是与文化价值形成一种正负的相关性,文化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相应地也就越高。如前文所提到的《刘三姐》《刘海砍樵》等传说,都是从民间传说发展成为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当地由民间传说出发又建造民俗博物馆,开展民俗旅游等,与传说相关的项目都受到游客的广泛青睐,成为十分热门的旅游资源,无形中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文化产品作为民间文学的经典载体,又反过来作为承担民间文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非遗展馆、名胜古迹以及导游讲解,逐渐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形成一种发展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良性循环。蒙山拥有包括历史地理与文化资源在内的多种可用资源,这些资源如云蒙峰、仙姑峰、布袋峪(百花峪)等地都有诸多传说故事与之对应,蒙山地区不仅是国家级的自然风景区,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素材库。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蒙阴地区的文化产品如演剧等少有以蒙山传说为题材的创作,蒙山传说作为具有巨大文化价值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可以说,蒙阴县对蒙山传说的经济价值的发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想要形成民间文学与文化产品的良性互动,仍然需要多方的努力。

蒙山传说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其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地方叙事、蒙山传说中独特的历史书写功能以及蒙山传说的意识形态功能等,都是蒙山传说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深度开发与研究。

二、蒙山传说的传承困境

自2019年蒙阴县发布《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以来,蒙阴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进行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开展非遗活动以求将蒙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然而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蒙阴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集中在传统技艺与戏剧、音乐等方面,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与保护传承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缺,这样略显失衡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承困境鲜明地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首先,蒙山传说由于其知名度低,流传范围小,缺乏代表性传承人等原因,在非遗保护中就成为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存在。相较于煎饼制作技艺等能够物化为直接审美对象的非遗项目,蒙山传说虽然是临沂市第一批、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知名度和关注度远不及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沂蒙煎饼制作技艺。且与传统技艺类非遗不同,蒙山传说作为民间文学并没有代表性传承人,这也就决定了蒙山传说不能借由民间故事传承人之口进行表演传播。

其次,蒙阴县文化产业存在着结构单一,文化内涵发掘不足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蒙阴的文化产业结构形式单一,在文化创意领域缺乏创意,缺乏影响力与竞争力,蒙山文化虽然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却难以以此为中心形成文化产业的辐射,皮晓燕将蒙山文化的特点总结为“四梁八柱”,就当前蒙阴县对于“四梁八柱”文化核心的开发来看,“四梁”几乎被忽略,“八柱”中除了红色文化与文化名人之外,都鲜有开发,这样的现状使得蒙阴的文化产业难以走出结构单一的困境。

最后,缺乏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如前所述,《刘三姐》《刘海砍樵》等民间文学都形成了与文化产品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张家界实景演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更是充分运用现代化媒介,将刘海砍樵的故事融入张家界独特的自然环境,结合具有湖南特色的花鼓戏《比古调》与桑植民歌的唱段,从而实现传统的民间文学、民间戏剧和现代化媒介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从不同的维度全面发掘独特的“张家界叙事”。其实,除去演剧,蒙山传说还有非常丰富的隐性文化载体,如手工艺产品、文创产品等,例如潍坊风筝就是集手工艺、文创与民间文化于一体的优秀文化载体,由此生发的潍坊风筝节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闻名,打响属于潍坊独特的文化软实力。由此,思考蒙山传说的传承与发展,无法忽视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媒介,打造属于蒙山文化独特的产品,形成“蒙山叙事”将为蒙山传说的传播提供重要意义。

三、蒙山传说传承与传播的破局之路

蒙阴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已经投入许多精力,也创造出一番辉煌的成绩。然而蒙山传说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阴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对此,蒙山传说的传承与发展要实现突破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才的培养。非遗传承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培养专业的人,因此在培养人才的途中,必须保证团队的专业性。因此要在全面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有效工作机制,协调各单位、研究所、高校等,培育相关人才,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相应的课程、培训、研讨会,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加大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共同致力于蒙山传说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工作。同时,关注人民群众对于民间文学的关注度,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在“非遗市集”“非遗进校园”的基础上发掘更多的可能性,丰富活动类型,使其不局限于传统技艺,实现非遗宣传的全面化,强化人民群众对优秀民俗文化的认识,调动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积极性,举办各类竞赛激发群众的创造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对蒙山文化的认识。

其次,积极推进蒙山传说与民俗旅游的结合。近年来,民俗旅游有着由观光转向体验的趋势,民俗项目的体验是否能够抓住游客的痛点,能否满足游客获得感是提高景点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关键。如泉州蟳埔就以簪花习俗闻名,当地能够充分注意到游客“出片”的需求以及脱离原有生活转向渔村生活的心理,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带动当地民俗旅游的发展,也为非遗传承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路径。蒙山传说能够与蒙山地区的历史名人与民俗信仰产生多种互动,与历史遗迹产生互融,充分挖掘蒙山传说中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合理运用蒙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让蒙山传说、民俗旅游与蒙山风光之间形成强有力的互动,更有利于促进蒙山传说的不断传播。

最后,鼓励蒙山传说的二次创作与开发。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游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在国际上大放光彩的作品。2024年8月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的问世,不仅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也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文化解释权。可以说,神话与民间传说的二次创作与改编是以一种新时代的思想,新时代的审美趣味解释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与新思想滋育下的新发展。蒙山传说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即使困囿于蒙山间却依然口耳相传至今,且衍生出多种异文,这表明,蒙山传说有足够支撑各种新媒体形态的文本体量,有大量的文化解释余地,也就确保了蒙山传说的巨大开发空间。因此鼓励对蒙山传说进行二次的改编与创作,打造蒙山文化圈独特的文化IP,确保文化产品能够好看耐看,常看常新,不仅是对蒙山传说的传承,也能够为新时代的文化产品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蒙山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蒙山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蒙山传说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实现蒙山传说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推动蒙山传说的广泛传播,需要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行动,丰富活动种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开发蒙山文化,鼓励创作,结合新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发现蒙山传说的魅力所在,从而推动蒙山传说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王海利.浅论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化月刊,2022,(10):69-71.

[3]皮晓燕.蒙山文化“四梁八柱”开发和应用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5):23-25.

[4]申小龙.蒙山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李晓春.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文化传播与艺术表达[J].乐器,2023,(02):65-67.

[6]赵爱霞,左路平.论文化记忆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80-86.

[7](德)简·奥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A]//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11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