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每天排便两次或两天排便一次均属正常。如果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每天超过两次,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排便急迫等,出现上述这些情况时,便要引起重视了。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涉及感染、非感染、药物反应、食物不耐受及全身性疾病等多个方面。
●急性胃肠炎: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常因腹部受凉或不洁饮食从而使细菌或病毒侵犯人体消化道所致,常常合并有发热,恶心呕吐。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此时口服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多饮水,饮食清淡便能治愈;如病情严重,可在医院补液治疗。
●传染性疾病:如若出现腹泻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十余次或几十次,且有高热等表现,需警惕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疾病,需到医院行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在确诊前尽量少和他人接触,避免交叉感染。若出现传染病,及时隔离,且在医院接受专业人士治疗。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肠结核:腹泻同时还会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同时合并肺结核。PPD试验(检验结核杆菌感染的一项检查)常为阳性,如行肠镜检查会发现肠道有多发溃疡形成,一般与肠道长轴垂直,呈环形分布,肠镜活检病理可见抗酸杆菌阳性。肠结核的治疗为经典的四联抗痨治疗,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服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肠易激惹综合征:常有剧烈腹痛,腹痛后即刻排便,排便后腹痛明显缓解的表现。排便可带有粘液,但不会便血,行肠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改变后方可诊断。治疗方面主要为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避免腹部受凉,缓解焦虑紧张情绪。药物可采用匹维溴铵、马来酸曲美布丁、益生菌等进行治疗。
●功能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和排便急迫感,无明显腹胀和腹痛,且常无器质性病变,可能与精神紧张或结肠动力改变等因素有关,肠镜等检查正常并无阳性发现。需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酒。药物治疗包括蒙脱石散、黄连素、洛哌丁安等。
●乳糜泻:慢性多器官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对摄入的麸质不耐受导致。麸质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团块状物质,在洗涤小麦面团时,淀粉、白蛋白和其他水溶性蛋白质均被冲洗殆尽,剩余的物质便是麸质。由于北方人摄入面食较多,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病较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进食麸质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停止摄入后明显好转,同时患者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血清中抗麦胶蛋白抗体(IgA/IgG-AGA)、组织谷氨酰胺酶抗体(IgA/IgG-TG2)和肌内膜抗体(IgA/IgG-EMA)、脱酰胺麦胶蛋白肽抗体(IgA/IgG-DGP)常为阳性。治疗方法为停止摄入麸质,此后症状便会明显缓解。
●自身免疫性肠炎: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肠道黏膜损伤,常有腹痛腹泻。该疾病较罕见,通常成人发病为慢性腹泻,病程超过6个月;伴有营养不良;小肠绒毛萎缩,且隐窝凋亡小体增加,固有层淋巴、浆细胞增多;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减少;抗肠上皮细胞抗体和抗杯状细胞抗体常为阳性。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显微镜下肠炎: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内镜下表现为食管可见广泛的颗粒样改变,十二指肠可见广泛黏膜红斑、颗粒样改变,黏膜褶皱扁平和扇贝样改变,回肠可见广泛细小白色颗粒。病理可见小肠绒毛萎缩,上皮下显示明显胶原带,厚度大于10微米,胶原带内包埋有毛细血管,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肠道淋巴瘤:非常罕见,常伴有发热、体重减轻和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梗阻症状。肠道磁共振可见肠壁增厚,呈动脉瘤样扩张。肠镜下可有糜烂、溃疡、肿块等表现,病理诊断可明确。治疗方法主要为化疗,如果出现肠道梗阻或穿孔等表现,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或患有慢性疾病、接受放化疗等治疗的患者,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腹泻。患者可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补充益生菌,通过摄入益生菌制剂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乳酸菌饮料等),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益生菌药物,以消除有害菌或增强有益菌的作用,从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炎症性肠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攀升,主要在沿海地区发病,与大量食用海鲜、遗传、肠道菌群、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溃疡性结肠炎常表现为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感。克罗恩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体重明显减轻。两种疾病都可同时伴发口腔溃疡、骨关节疾病、虹膜炎、皮疹等肠外表现。肠镜检查可见明显的肠道溃疡,可有铺路石样改变,瘘管形成等。治疗药物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维得利珠单抗、乌思奴单抗、乌帕替尼等。
腹泻同时伴有大便带血,需要高度警惕肠道肿瘤的发生。部分肠道肿瘤以腹泻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便血为首发症状,部分以肠道梗阻为首发症状。此时需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若不引起重视,未早期行肠镜检查,未早期发现疾病导致肿瘤转移,也可先行免疫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