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债券违约率逐年攀升,违约债券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热点,分析违约债券研究前沿有助于明晰我国违约债券研究态势,指明未来研究方向。文章选取知网数据库中截至2023年违约债券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突变性分析,探究我国违约债券研究的总体规律,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违约债券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违约债券;信用风险;CiteSpace;研究前沿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放缓的同时,我国GDP增长率在连续数年高增长的情况下首次出现负增长局面。为解决市场主体预期低迷、信心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通过“四万亿计划”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投资加速经济复苏。在计划产生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虚高、部分企业产能过剩经营困难等弊端,最终于2014年我国出现首只违约债券,此后债券违约行为逐年递增,违约金额大幅增长的同时违约率也不断上升。
相较于国际市场而言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历史较短,由于20世纪国债恢复发行以来我国债券市场长期处于刚性兑付状态,债券交易市场的信用风险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2014年前对于违约债券相关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向相对单一。为系统了解我国违约债券相关研究现状,寻求未来债券市场发展契机,本文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选取迄今为止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中的违约债券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量统计分析以及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我国违约债券的研究现状及研究重心进行系统性梳理,发掘研究薄弱点,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可视化分析数据内容来源基于CNKI知网期刊数据库,对现有全部以“违约债券”为研究主体的中文文献信息进行分析解读。检索时以“违约债券”为主题进行搜索,发表时间不设下限,检索期刊文献类型不设限制,初步筛选结果的537篇“违约债券”相关文献记录作为初选结果。本文进而对以上初选数据进行格式修正、过滤筛选文献信息等预处理,累计剔除新闻报道、重复文献、会议报告等23篇,最终选取514篇以违约债券为主题的中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二、违约债券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发文量统计分析
本文首先对“违约债券”主题现有文献数据进行发文量统计分析,得到图1即知网数据库收录违约债券相关文献发文情况统计图。
如图1所示,我国学者对于违约债券的相关研究成果最早出现于2003年学者王春发、董太亨发表的《信用差价看跌期权的定价》,早于我国首次出现违约债券十年时间。2003-2016年间我国学者主要参考国际可违约债券相关文献并采用实证建模的研究方法,以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研究与信用风险期限结构分析等为主要方向进行研究,发文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进程较为缓慢。2016年后鉴于国内相继出现债券违约实例,以各违约债券主体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发文量开始激增,且逐年保持增长态势。违约债券主题发文量于2020年达到123篇的峰值,CNKI预测2023年年末将达到125篇,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于违约债券研究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
(二)作者共现性分析
首先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后样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分析可以了解已发表相关文献作者的学术贡献量及作者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
所得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共形成560个关键节点、186条关键路径,如图2作者共现分析结果所示,高产作者以潘坚、刘海龙、周香英、李鹏、胡吉卉、任兆璋、简志宏、秦丝丝等学者为首,其发文高频阶段主要集中于2005-2007年间,高产作者数量较少,“违约债券”主题总体发文量不多。
同时违约债券领域内各高产作者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主要形成了以潘坚和周香英、任兆璋和李鹏及刘海龙、潘秀娟等合作团队关系网络。但合作网络较为稀疏代表着合作关系偏弱,各作者研究具备相对独立性、共现分布较为分散,并未形成明显的合作关系网络。
(三)机构共现性分析
本文通过对所选样本文献的作者所属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图谱(见图3),探究违约债券领域各机构间合作关系及核心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
所得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共形成299个关键节点、86条关键路径。由图3所得机构共现结果可知,“违约债券”主题的研究团队集中分布于各科研机构与高校,部分来自企业、行政机构及其他单位。其中,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的发文频次最高,发文量分别为23、17、16、16及15篇,这也进一步体现出截至当前违约债券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团体为高校科研学者及团队。
各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中心的机构合作关系网络。存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等跨机构合作情况,但相关合作网络鲜见,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网络尚不成熟。
(四)关键词共现性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对相关领域的热点词汇进行归纳提炼,以节点大小判断各热点词汇出现频次高低,中心性大小推断热点词汇的重要程度,部分节点连线表示相应关键词间存在关联。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keywords可视化分析后得出违约债券领域内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
所得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形成252个关键节点、363条关键路径,可见各关键词间存在紧密联系。如图4关键词共现结果可知,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债券违约、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信用债,其位于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心,与其他节点间存在密集连线。
由表1高频关键词表可得,高频关键词内债券违约、违约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中心性均大于0.2,无论频次或是中心性均位于违约债券文献关键词之首,表明其为截至当前违约债券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重心,体现出现有文献呈现出债券违约与信用风险相结合的研究特点。
以上述核心关键词为中心线,其上方关键词倾向于可违约债券等信用衍生品定价研究,高频关键词包括信用利差、回收率及强度模型等,中心性分别为0.19、0.15和0.1,信用利差为该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心线左侧关键词倾向于对已有违约债券案例的分析及处置方式研究,高频关键词以违约成因、债券市场、永泰能源等为主,中心性分别为0.12、0.08及0.07,此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主要为违约成因。中心线右侧关键词倾向于债券违约导致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研究,高频关键词涵盖信用风险、违约风险、风险预警、信用评级及违约处置等,中心性分别为0.53、0.29、0.15、0.11和0.06,信用风险、违约风险的研究在该研究方向占据主导地位,综上表明我国对“违约债券”主题研究主要集中于违约债券定价研究、现有债券违约案例分析以及信用风险防范三个方面。
(五)违约债券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分析采用关键词突变性分析方法,可以对各关键词在所选时段内的兴衰过程进行直观了解,并对未来可持续性研究热点及研究方向进行判断。通过Burst detection功能对关键词进行突变性分析,得到违约债券相关文献关键词突变图(见图5)。
将阈值调整为0.1后,违约债券领域共出现25个突变词。其中强度模型、东北特钢、违约风险等关键词的突变强度最高,均大于2.9,在违约债券领域属高频热点词。各时段关键词前沿分析详情如下:
第一,2003-2016年间,由于国内并未出现违约债券实例,我国研究者主要基于国际违约债券定价模型采用定量分析法,针对强度模型、期限结构等对可违约债券进行定价研究。2006年关键词信用利差、回收率首次出现,在2016年前的“违约债券”主题文献关键词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该阶段的研究重心主要为可违约债券等信用衍生品定价模型分析,其中强度模型出现的频率最高,作为当期主要持续性研究方向。
第二,2016年后,我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的势态被打破,违约债券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引发国内研究者深思。截至2023年,我国以永泰能源、东北特钢等具备代表性的公司债券违约事件为案例分析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研究者就其违约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降低债券违约率方案,同时总结我国现有违约债券的处置方式,借鉴国际经验探讨如何完善违约债券处置方式及流程。
第三,2018年后,随着债券违约率的逐步升高,违约债券研究重心开始向信用风险转移,高频关键词信用风险及违约风险中心性达到0.53及0.29,可见其逐渐成为我国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违约债券相关研究集中于违约概率以及信用风险预警、防范等方面,在研究信用风险防范体系的同时,信用评级的概念也被引入违约债券研究中,成为持续性学术研究热点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经CiteSpace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研究得出结论:第一,我国违约债券研究相较于国际违约债券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内早期未出现债券违约实例,后期文献量及研究方向随债券违约事件增加而递增,说明国内违约债券研究进程受到债券违约事件发展的影响。第二,违约债券文献高产作者间具备一定合作关系但合作关系不强且发文量总体数量较少,产学研跨机构合作团队尚未成形。第三,违约债券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研究、债券违约案例分析研究以及信用风险研究三个方向,同时三个研究方向彼此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第四,在上述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分析是当下违约债券研究领域的主流。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基于我国债券违约实际情况,本文对违约债券研究领域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鼓励跨机构、跨学科间开展合作研究,加强违约债券相关学术交流。目前违约债券相关研究集中于金融、投资、证券等学科,社会应大力开展跨机构、跨领域、跨区域间研究者学术研讨活动,促进违约债券领域内各学科交叉、融合,增强违约债券领域持续性研究力量。
其次,促进违约债券相关研究方向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在关键词突变性分析时研究发现信用利差、违约概率等关键词研究时长较短,热点在出现2~3年后向信用风险方向转移,研究力度有待加强,未来应继续加强违约概率等方向的研究。同时,信用风险为近年来违约债券的研究热点,其主要分为风险预警防范、信用评级等角度,对于风险传染路径等角度的研究仍较为浅显,研究者应不断开拓思维对违约债券相关内容深入探究。
最后,紧跟时事热点,研究要针对我国债券违约案例发展情况详细解析。从关键词突变性结果来看,我国违约债券研究的发展历程受国内债券违约事件影响较大,截至2023年,我国已有200余家遍布各行各业的发行人发生债券违约行为,违约成因呈现复杂局面。因此,研究者进行违约债券的相关研究应综合性考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特点全方位剖析。
参考文献:
[1]潘秀娟,杨宝臣.基于泰勒线性化的信用债券的定价及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07):75-84+97.
[2]崔长峰,刘海龙.基于债权终止的可违约债券定价[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04):8-17.
[3]潘坚,周香英.具有随机违约强度的公司债券定价模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5):27-33+47.
[4]李鹏,任兆璋.考虑流动性风险的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02):25-26.
[5]王春发,董太亨.信用差价看跌期权的定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3):54-59.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崔丹妮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