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下青海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4-11-20 00:00:00周洵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32期

摘要:青海省的生态地位在我国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应该重视青海省的生态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分析 “两山”理论背景下青海省生态资源现状,找出当前生态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推动青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两山”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生态产品,可以说,其生态资源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最大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达青海考察,强调了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资源是青海的保障也是青海的财富。

当前,“两山”理论是青海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青海省内不少相关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活动与行为都是有成效的理论实践。继续探寻青海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维护生态平衡基础上,提出青海地区未来发展的路径建议,充分利用青海的生态资源价值,进而保障青海省的生态安全和提高青海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重要理论。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而言之,“绿水青山”就是基础,以生态系统的存在来支撑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其他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系统是基于生态系统而存在,一旦离开就无法继续运行。“金山银山”是指社会经过不断发展后,由生态系统服务带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富足的体现,包含着生态利益。“绿水青山”通过人的行为,将其生态价值转换成经济利益,形成“金山银山”,“金山银山”被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又作用于“绿水青山”。但是,如果“绿水青山”无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也将不再显现。在“两山”理论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辩证的、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脱离自然仅考虑社会的发展是不行的,不发展经济只注重环境也不可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远景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以《寂静的春天》对农药污染环境的可怕景象进行了描述,使得人们对此进行了世界范围的探讨。

此后,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和地球的重要性。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主持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进行讲述,以《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满足目前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后代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经济、生态、社会协调的过程,在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关心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不能做出超出生态可承受能力的行为,而是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协调一致的方式来发展经济,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青海生态资源分析

青海的生态资源价值十分宝贵,难以用金钱衡量,其丰富的生态环境决定了青海在中国生态环境发展中无法替代的地位。这些年来,青海省加强其对于生态资源的重视,将“两山”理论与实际结合,利用资源的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青海绿色生态产品

被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海省利用了其超净区的地理优势,为其打造绿色农畜产品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可以说,青海是一个绿色有机“摇篮”,将其特有的生态优势进行转化,形成发展优势,再将发展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且可持续。

青海在这几年间以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而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外贸,努力走出高原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青海省湟源县和刚察县为例,试点农业的绿色发展。同时也构建了特色农畜产品,包含了青海的柴达木枸杞、龙羊峡三文鱼、玉树牦牛和祁连藏羊。在农业方面,获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共超过800个。在畜牧业方面,青海建设完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基地,并对牦牛藏羊原产地进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了牦牛藏羊的可追溯性,特色农畜产品得到一定的质量保障,进而能够扩大其中高端市场范围。

(二)青海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环境与身心健康的追求,而且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于环境的友好意识,而且可以为生态文明的传播作出贡献,进而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雪山、草原、湖泊、湿地、河流、戈壁、荒漠、雅丹、冰川等是青海所特有的生态资源,青海对此进行整合,经过统计可知总共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7个自然保护区和多个森林、湿地、地质、沙漠公园等。这些生态资源共同使得旅游业成为青海融合“两山”理论的实践行业,进一步促进青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青海的生态旅游发展目的之一就是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使得青海不仅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也可以占据一定的生态地位。与此同时,将“尊重自然”的自然文明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使得生态文明意识在游客中不断增强,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三)青海生态屏障

青海以其特殊的高原地理对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科学研究证明,青藏高原具有阻挡作用,使得季风带移动,进而导致了海陆热力差异,江南的鱼米之乡和西北寒冷干旱的不同地理差异因此形成。此外,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也造就了其雪山冰川遍布的景象,常年寒冷,青藏高原也因此被称作地球的“冰箱”和“冷源”,在气候调节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青海的湿地资源也非常丰富,总湿地面积达到712.3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位于全国前列。青海的4处湿地——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和玉树隆宝滩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可以说,青海的湿地面积之广使得它的调节作用也十分完备。

(四)青海生态物种

青海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使得其生物物种多种多样,在世界范围内,青海也属于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青海不同地区海拔相差较大,最高可至6860米,最低也有1644米,也因此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青海也因物种资源的过分丰富,获得了“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的美誉,闻名世界。许多世界级的珍稀动植物如牦牛、藏羚羊、蓝马鸡、冬虫夏草、雪莲等,在青海可以找到。丰富多样的野生物种资源使得青海地区的生态圈能够保持平衡,生物链也得以完整组成。更不用说,青海近些年对野生动物的存在更加看重,设置了禁止猎捕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对保护地的管理,进而使得野生动物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多样性的地貌使得青海具有多种区域,如林区、草原、湖泊等,这些特殊的区域有利于野生药用植物的生长。有数据显示,青海省有1400种野生药用植物,其中冬虫夏草、甘草等数十种药材在国际市场中颇为畅销。此外,青海的草原面积达6亿多亩,面积如此之广使得其内含的草原生态系统在整个高原生态系统中占了大部分,保护了物种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对整体生态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海省动物和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其省内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帮助。青海省的湿地系统、草原系统和河流湖泊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物种的种类,在维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上共同发挥作用。

三、青海生态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青海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考察工作,站在战略层面上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给予指导,同时也强调了其生态环境在全国的重要特殊意义,在“两山”理论指引推进的同时,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使得“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达到双赢的状态。

要想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不超出其可承受的范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存在相对矛盾,过分追求经济增长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使生态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青海省即使拥有如此多的“绿水青山”,但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压力大,生物多样性锐减

随着青海省的经济增长,由于自然资源的限量,高原的湿地生态承载能力有限,人口增长使得青海本地的草场被超额使用。全球气候变暖和降雨量的减少也使得青海的生态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冰川融化及湿地萎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生态环境保护被严重损害,生态系统也变得更加的脆弱,恢复以往变得更加艰难。

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也使得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物种的生存环境因此变得更加恶劣,导致某些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无法恢复。珍稀物种的灭绝也使得其原有的生物链受到损害,进而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不小的影响。

(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造成了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过度开采资源,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内环境受到了破坏,影响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时,人们不恰当的行为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青海省的重工业所占比重过高,其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了生态资源的浪费。资本缺乏、科技水平落后、优秀人才欠缺和经济结构不合理无一不是当前青海所面临的困难之处,可是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及政策帮扶。青海除了工业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点之外,还有农牧业,由于农牧业的技术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产品产量一直较低,难以提升其生态价值的转化。因此,生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低会制约青海省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相关制度的落实不足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青海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通过改革旧体制、调整机构、选调人员及设置规范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一些地方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较大缺陷,不能准确落实青海省内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是国务院为了鼓励农户退耕还林在2007年发布的重要政策帮扶文件,倘若农户支持政府工作进行退耕还林,政府会给予他们一定的保障补贴。但是如果农户过分依赖补贴金,没有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且缺乏政府对农户后续生活的完善补偿,农民又将开垦田地,造成生态破坏,进而无法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生态移民使得牧民因为语言不通,导致沟通困难,难以找到工作获得收入,影响到后续的生产生活。

(四)大众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青海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生态文明的教育尚且不足,环保意识也并未深入人心,对于我国新时代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清洁能源等新兴词汇并不完全了解,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因此,青海仍须加大教育力度来增强人民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意识。

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区,需要充分学习“两山”理论,让人民都认识到地区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会影响到自己的基本生存权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够深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进而积极调动各族人民一起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享有美好的生态资源。

(五)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矛盾

青海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区域内野生动物也分布很广。但随着青海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野生动物也在不断增多,也存在食肉动物给当地居民带来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危险,各种野生动物肇事事件发生次数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和不同的野生动物生活在同一片区域对人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处理好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当下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青海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远见卓识,给青海省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开阔了青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视野。青海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必须以“两山”理论为基本依托,探索符合青海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一)坚持绿色可持续理念,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第一,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经济体系。建设园区来发展绿色经济,促使生态经济与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产业相互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产业达到低消耗、高效率的状态。同时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以此更好地实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青海以其丰富的生态资源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将旅游业和农牧业与生态保护相融合。青海发展绿色经济是当前做出的正确选择,应该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推动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青海省可以利用其多民族聚居的优势来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青海可以以其独特的多民族优势来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青海坚持“两山”理论的总体指向,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先进的技术与创新的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第一,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民教育。需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社区和学校等。

第二,注重全民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实践。青海由于其所具有的民族多样性,需要考虑到各民族的实际情况,针对其特性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同时也需要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进而强化本地人心中的生态环保意识。

第三,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教育创建生态文明新高地。青海的党员干部应该发挥好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大众热情参与青海生态文明新高地的建设。

总而言之,民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需要社会和政府层面的共同努力,以多种宣传手段和方式,让不同民族的民众能够深入持久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三)加强生态重点工程保护

青海在全国具有地理上、生态上和资源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三江源的保护是其生态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青海也一直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试点单位,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生态维护措施,建设了三江源地区及其相关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项目。经过青海的不懈努力,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加,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得到了改善,生态状况得以优化。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和青海治理生态能力的不断提升,青海人民对于“绿色青山”更加渴望,逐渐增强了区域生态综合一体化的治理,进而给予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的保护。青海可以通过实施一批又一批的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两山”理论可以用来解决我国当前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对矛盾的问题,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由政府引领,政府承担相关责任。政府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与实践,主动挑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担子,发挥其主导作用。

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政治方向上的问题,也是关乎青海人民生活和生存的实际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充分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更好地推动青海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更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需要在“两山”理论的正确指引下,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青海的发展离不开“绿水青山”,就更需要努力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以期实现青海省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宇婷.“两山”理论视域下青海生态资源的时代价值研究[D].西宁:青海大学,2022.

[2]于珊.西方环境经济思想史视阈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演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3]殷海鸿.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工程,2023(03):274-275.

[4]罗长青.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23(06):136-139.

[5]程青青.青海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3(06):135-137.

[6]赵丽华.“两山理论”背景下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时代价值与策略选择[J].青海民族研究,2022(04):123-128.

[7]王小茵.“两山”理论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解析[J].财富时代,2022(11):101-103.

[8]马勇,郭田田.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旅游学刊,2018(08):16-18.

[9]胡佳.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7(01):116-117.

[10]宋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川[J].生态经济,2018(09):134-138.

[11]张月梅.当代“两山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0(02):165-168.

[12]赵永祥.从“两山”理论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及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21(01):71-78.

[13]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N].青海日报,2021-08-30(001).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