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为何总是拔头发?

2024-11-18 00:00:00马志国
父母必读 2024年11期

孩子的一些古怪行为,正是他的“求助”信号。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重视,也希望通过家庭氛围的调整得到改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父母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是帮助孩子,也是帮助自己重获健康心理的最佳方式。

诊室故事:怪病复发了?

雨欣刚上初中不久,一种怪病复发了。

最初出现这种怪病,还是在雨欣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是一天晚上,妈妈发现雨欣不专心写作业,却在拔自己的头发,一根,两根,三根……仔细一看,都是拔的一个地方的头发,有一小块都快被拔秃了。妈妈以为雨欣的头发出了什么问题,可是连问带看,确认雨欣的头发并没有什么问题,就粗暴地制止了她。没过两天,妈妈又发现雨欣在拔头发,就骂了她,说她净添些坏毛病,不是个好孩子。在妈妈呵斥辱骂下,雨欣答应说不拔了。可是,过后的情况让妈妈大感意外,雨欣不仅没有停止拔头发,而且还开始拔眉毛,有块眉毛都有些稀疏了。

这下,妈妈感觉到了不对劲,心里有些害怕了,不敢再粗暴地呵斥、制止了。晚上,妈妈把雨欣搂进怀里,抚摸着雨欣的头发,问她为什么这样?雨欣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是自己想拔了,有时候自己没想,却发现在不由自主地拔。连续好些天,妈妈没再对雨欣发过脾气,晚上还常常和雨欣躺在一起,陪她聊着天进入梦乡。过了些日子,雨欣不再拔头发了,这个坏毛病也就都淡忘了。

可是,再次让妈妈感到意外的是,刚上初中,雨欣的怪病又出现了,而且比上次更严重了,拔得更勤,拔得更多了,头发很快都不像样子了。都是大姑娘了,这可怎么好?!妈妈又开始着急上火地骂雨欣,也带雨欣开始看医生。医生没有查出雨欣的身体有什么问题,说可能是孩子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接待了雨欣母女的预约来访。

心理探究

妈妈:你是老师的孩子,得争气

单独交流的时候,雨欣妈妈压低声音告诉我,雨欣学习成绩一般,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胆小、紧张、焦虑。妈妈想,成绩不好就不好吧,胆小就胆小吧,怎么还得了这样的怪病?

听完雨欣妈妈的诉说,我请她讲讲孩子成长的情况。

雨欣妈妈一声叹息,眼圈红了:“说起来,真后悔啊!我是小学教师,孩子小学6年都跟我在一个学校。我的想法是,这样老师们可以随时告诉我她的情况,我好把她的学习抓得更紧,管得更严。没想到,越这样她越让人劳神。我经常跟她说,你是老师的孩子,你得给同学做出榜样。为这,我没少跟她着急发脾气。有时候,还跟老师一起说她,教训她。”

“您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吗?”

“是,我脾气特别急。主要是为学习上的事,看她写作业动手晚了,看她写作业磨蹭了,看她考试不好了,就跟她着急上火,命令她,骂她,打她。有一次,看她写作业慢,气得我抄起折扇打了她几下。”

“作为妈妈,您这样打女儿,心里不难受吗?”

雨欣妈妈的泪水掉下来了:“是,我下手太重了,打完她,也心疼,也后悔。但过后看她不上进的样子,又会上火,又会连骂带打。可是,越这样,孩子越不好好学习,越这样,孩子越让人有气。而且,到六年级的时候,孩子还开始跟老师对着干了,越批评越不好好学习了。这上了初中,开始跟我对着干了。那天晚上,因为写作业我又上火了,我刚动手,她还还手了……”

“看来您心里很不是滋味啊!”

“是啊!我这样管她,不是为她好吗?不是觉得老师的孩子应该做得更好吗?谁知道她不但不领情,当天晚上,还把我从小到大管她、打她的事都说了出来,一桩桩,一件件,她都记在心里,怨恨着我。我这个妈妈真是太失败了……”

雨欣妈妈的泪水狂流,那泪水里,有追悔,有委屈,有伤感。

女儿:我不是好孩子

不知是要诉说的话太多,还是心中的委屈积压了太久,抑或是求助的愿望太强烈,伴着泪水的涌出,雨欣的话也打开了闸门奔泻而出,我几乎插不上话。

雨欣伴着泪水倾诉说:“因为拔头发,他们经常打我骂我,说我不是个好孩子。我觉得他们看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妈常说的话就是:你是老师的孩子,你得比别人做得好。为这,特别是我妈,就处处限制我,管束我,监视我,常闯进我的房间检查。我在房间里学习,如果不立刻开门,她就会踹开门,锁都让他们踹坏好几次了。还有我的手机。他们随时监视我玩手机。有时候我刚刚拿起来,他们就说我玩时间长了,就会抢走,有时候还气急败坏地摔在地上。到现在我的手机屏幕都摔得不能看了。

我妈经常打我。有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错了,我妈又气又急,抄起一把折扇就朝我后背使劲地打。

还有件事我记忆犹新。有一天,因为有道题不会,我就没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告诉了我妈,晚上回到家里她就审问我。我实话实说是因为不会又没敢问老师,我妈就一口咬定我在撒谎,说我就是懒,就是不想写作业。我不承认,我妈就对我又打又骂。看我还是坚持说是因为不会又没敢问老师,我妈就一边打一边说,不说实话就继续打!最后我只能委屈地照她说的,说是自己懒,说是自己不想写作业,说自己不是好孩子,她才饶了我……

“到初中后,我也不知怎么又犯了拔头发的毛病,我妈就天天骂,说我真不是个省心的孩子……”

“我知道,我不是好孩子。我也不想当榜样,不想当老师的孩子,我只想当一个普通的孩子……”

一直泪水没断的雨欣,这时候哽咽抽泣得说不下去了。

我仿佛看到,狂风暴雨中一颗弱小的心灵将要倒下去。

我看着雨欣的眼睛,郑重地说:“你是好孩子!在马老师眼里,你是个好孩子!从今天起,让自己心里那个‘好孩子’慢慢长大,好吗?”

雨欣泪水奔涌而出:“您是第一个这样说我的人,您是第一个这样倾听我的人,他们要是能这样听我说话该多好啊!”

心理解析:

根源在于恶劣的母女关系

雨欣拔头发的怪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诊断上,拔头发的怪病叫拔毛症,也叫拔毛癖,属于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拔毛症的表现,主要是冲动性拔毛,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反复拔掉自己的毛发,并伴有拔毛前的紧张焦虑感和拔毛后的轻松满足感。拔毛症多是拔头发,也有拔眉毛、睫毛,汗毛的。拔毛部位比较稳定,就是习惯拔同一部位的毛发,以至于严重的会把这个部位的毛发拔秃了。女性发病的比例较高,多见于青少年儿童,一般在4~13岁之间。显而易见,雨欣总是拔头发的行为,就是拔毛症比较典型的表现。

拔毛症主要是心理因素所致,情绪紧张焦虑是拔毛症的重要原因。有的患者,在情绪平静时,就没有拔毛行为或者表现较轻,在紧张焦虑时,就容易出现拔毛行为或者表现较重。心理压力也是个重要原因。有的患者,在心理压力轻的情境中没有拔毛行为,在心理压力重的情境中就容易出现拔毛行为,或者容易复发。

就少年儿童来说,一般出现拔毛行为前,都有导致情绪焦虑或心理压力的诱因,比如,学习压力过大,受到老师批评,遭到父母打骂,等等;再如,父母性格暴躁,对孩子管教过分严厉,孩子缺少亲情的温暖与呵护,等等。就是说,导致孩子拔毛症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往往与家庭影响有重要关系,特别是与母子关系紧张恶劣有重要关系。也就是说,导致孩子拔毛症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首要的根源,就在于不良的家庭影响,就在于紧张恶化的亲子关系。

显而易见,上面导致拔毛症的种种心理原因,可以说与雨欣出现拔毛症的原因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就是上面我们看到的那种严重不良的家庭影响,特别是紧张恶劣的母女关系,导致雨欣出现了拔毛症的心理行为障碍。至于雨欣之所以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表现出明显的拔毛症,是因为这两个年龄段,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会体验到比平时要大的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不良的家庭影响和恶劣的母女关系。

心理对策:

从母亲做起改善母女关系

对拔毛症,除了特别严重的,需要借助药物治疗外,一般通过行为疗法和心理疗法就可以矫治。但这是治标。拔毛症不过是心理困扰的外在行为表现,根本的是内在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所以,就雨欣的情况说,最重要的是化解内心的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要化解内心的紧张焦虑,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善家庭氛围,改善母女关系。要改善母女关系,最根本的是母亲首先做出自我心理调整。

雨欣母亲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好自我调整呢?在雨欣母亲的再次来访中,我们就此做了详尽的讨论。

她首先需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

自身存在心理误区。一是职业角色心理的误区。雨欣母亲忘记了自己对孩子来说首先是母亲,在亲子互动中没能脱掉职业角色心理的外衣,在学校,在家里,对孩子都在扮演教师的角色,导致母女关系紧张。二是盲目过高期望的误区。雨欣母亲认为雨欣是教师的孩子,就要做得好,其实是怕自己丢面子,因而对雨欣处处高要求,导致雨欣的消极对抗,母女关系紧张。三是自我焦虑心理的误区。可能是先天的影响,可能是原生家庭遗留的影响,也可能是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响,雨欣母亲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不安心理。

随着交流的深入,雨欣妈妈泣不成声道:“我就是从小太缺少爱、缺少温暖了。我父亲因病早逝,母亲性情暴躁。我作为家里的老大,总是承受责备打骂,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过分追求完美,想让自己做到最好。虽然大家都说我现在发展得挺好,可我自己知道,心中还是经常焦虑、烦躁。现在知道了,我对孩子的做法,其实还是自己的心理没有调整好,结果让孩子受委屈了……”

明确自己的心理调整方向。

一是破除职业角色心理,时时提醒自己:在家里,我不是老师,我是孩子的妈妈,我应该还给孩子家庭的温馨与安宁。

二是破除盲目过高期望,时时警醒自己:孩子不是学习机器,要接受孩子的平凡,自己最应该给孩子的是爱,唤醒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心回归安宁。

三是化解自我焦虑心理,时时警醒自己:安顿好了自己的心,就是对孩子心灵最好的抚慰。

我能感受到,雨欣妈妈伴着倾诉的泪水,冲刷着她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她的心在回归安宁,回归智慧,她在逐渐看清自己的心,也在逐渐看清她们母女关系应去的方向。心理咨询就是这样,看来似乎是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首先要解决的是父母的问题,首先是化解父母这样那样的潜在的心理情结。

后续:爱和肯定是“心药”

在后续的交流中,雨欣母亲接受了两点建议:一是学会做个倾听者。亲子互动是双向的,不仅做信息输出者,更要做信息接收者,接收来自孩子的信息,倾听孩子的心声,才有真正的亲子互动,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二是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都有向善向上之心,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肯定的评价,孩子的不足也会得到改正。

说到这里,雨欣母亲深有触动:“您说得太对了,雨欣特别需要肯定的评价。上次您说她是个好孩子后,她把这句话写在纸上,贴在自己书桌的墙上了。其实细想想,孩子确实是个好孩子。我一定跟您好好合作,学会倾听孩子,学会鼓励孩子,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孩子了。”

后来雨欣的拔毛症怎样了?这也是我关心的问题。大约两周后,雨欣妈妈微信传来好消息:您的心理咨询太神奇了,孩子的拔毛症不治而愈了。其实哪有什么神奇?消除了病因,哪还有什么病症?心病还得心药医啊!

栏目专家简介

马志国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