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家长别总是口头催促,也不要只顾着给孩子买一大堆书,而是要多和孩子一起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家展开了全场景
阅读之旅
近期,女儿参与了一次实践活动—在排演厅观看儿童剧《甲骨文学校》的排练。这部儿童剧依据同名著作改编而来,剧情充满了奇幻和冒险,将孩子们带入了神秘的甲骨文世界和文化厚重感极强的商朝。女儿不仅观摩了排练的全过程,还与导演和演员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互动。
这次活动结束后,女儿对这个故事非常着迷,迫切地希望我给她买原著看。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她有兴趣,不如就借此机会安排一次全场景式的阅读吧。
很快,我给女儿买了这本书,并且和她约定,我们在两周内分别读完这本书,然后开一个读书分享会。由于有兴趣驱动,实际上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们就看完了整本书。在分享会上,女儿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述了一遍,并且和她看的排练过程进行了对比。我则是结合这本书把自己所了解的商朝历史,和甲骨文的其他知识同她做了分享。
接着,女儿还不满足,我又带她专程看了一次这部剧的正式演出。在服、化、道等的熏染下,现场演出又给孩子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因为看过了原著,女儿这次已经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到了甲骨文和商朝的历史文化上。正式观演后,女儿又有了新的想法—希望能去一次相关的博物馆,更多地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和出土、考古过程。于是,我们约定,等假期一起去殷墟博物馆,让这次的全景式阅读之旅更宏大、更有趣!
博士老爸的科学解读
作家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中写道: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亲子共读对孩子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亲子共读,不仅是家长给孩子读书。
边玉芳教授说过,亲子阅读往往是伴随着亲子活动一起进行的,是以伴读的形式参与阅读,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固定阅读的习惯,进而通过思想的交流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认为的亲子共读,本质上是一种亲子全场景的互动,它是陪伴、探究和实践。
陪伴
亲子共读是陪伴,要带着情感一起阅读。
美国作家爱丽丝·奥兹玛在《为爱朗读》中记录了她和父亲3218天的共读之旅,这些天坚持的最终指向不是考上心仪的大学或成为作家,而是“在未来分离的日子永远铭记共读时光里彼此的付出”,那是他们一起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他们共同的美好记忆。在我与孩子的共读中,始终保持着父女之间的情感投入,我想这段经历必然会铭刻在我和女儿心间。
探究
亲子共读是探究,在阅读中要带着问题,适当穿插讨论和讲解。
阅读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在开始阅读前,家长可以根据书籍的封面、标题、插图或简介,与孩子一起设定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例如,在拿到书时,我问孩子:你猜排练时省略了书中的哪些情节?为什么会省略呢?另外,家长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无论是孩子提出的关于故事情节的疑问,还是他对人物性格、背景设定的好奇,都应该被重视,并得到解答。
在阅读到一定阶段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回顾并讨论之前的内容。例如,在分享会上,我请孩子讲述整个故事,讨论她喜欢的人物等。通过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的发展脉络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也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对于诸如商朝历史、甲骨文知识等孩子可能不太理解的概念、词汇或文化背景,家长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拓展。
实践
亲子共读是实践,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从媒介上说,当今的阅读本身也不只是纸质书的阅读,还有电子书、听书等方式,此外,儿童剧、排练观摩、参观博物馆等都可以成为“阅读”的方式。实践意味着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户外活动、旅行、参观等方式来实践所学知识。万里路本身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只有在行万里路中,才能弥补读万卷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