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月的小评论家

2024-11-18 00:00:00孙云晓
父母必读 2024年11期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与认识发展、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最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与支持。

婴儿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小外孙安安22个月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进入爆发期,最长的句子能说8到11个字。当他28个月我再见到他时,我发现他简直变成了一个小评论家!

什么都要说上几句……

比如,我们要带他去家附近的公园玩,出门前,他戴上口罩,还提醒我:“姥爷要戴口罩呀,不戴口罩会被传染生病,要打针吃药。还有细菌飞进嘴里,没法吃饭啦!”走进公园后,他左看右看,一路上评论不断:“花真漂亮啊!”“姥姥你干吗走那么快呀?”“我要和小朋友玩!”

与此前不同,小外孙开始喜欢追问为什么。早晨,看我准备出门,他马上问:“姥爷要去哪里?”我回答:“姥爷要去医院。”他接着问:“去医院干什么呀?”我说:“找医生开药。”小外孙又问:“为什么要开药啊?”姥姥为了教育小外孙,随口编了个理由:“姥爷不穿袜子着凉了。”谁知,小外孙的问题还是没有完:“不穿袜子为什么着凉呀?”一会儿,姥姥说:“我也要吃药了。”他追问道:“姥姥为什么也吃药呀?”类似这样的为什么不计其数,问爸爸、问妈妈、问姥姥、问阿姨……

有时候,小外孙安安还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他会戴上我的花镜说:“我是姥爷,你是安安。”然后按照新角色说话、玩游戏。我们在小区散步时,他捡了一根小木棍,犹如有了威力无边的武器,喜笑颜开地大声问我:“你是妖怪吗?”我回答“是啊!”他便挥舞着小木棍追了上来。转身他又说自己是妖怪,哈哈笑着逃开了。

一天,安安在小区玩耍,见一个小弟弟在挥舞树枝,他马上过去说:“玩树枝危险,容易戳坏眼睛,不要玩树枝。”显然,这是大人教育过他的事情,他不但记住了,提醒小朋友,还付诸行动。他把地上散落的树枝一根根捡起来,丢到垃圾堆里。

某天晚上,我们从外边吃饭回来,我让他在小区里走一走再回家,他却紧紧抱着阿姨不放。我问他为什么不下地走?他回答:“天黑了,外边有妖怪,安安害怕。阿姨不怕,妈妈不怕,姥爷不怕,姥姥不怕。”好家伙,还知道给自己找好理由了。可见在语言发展的背后,小家伙已经开始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姥爷的思考

毫无疑问,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与认识发展、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最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当孩子见到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都会问个没完,或者哇啦哇啦地评说一番时,也是我们培养小评论家的最佳契机。

首先,需要保持无条件的接纳态度,耐心倾听孩子的自由表达,并且用心去理解,而不宜对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表现出厌倦或拒绝的态度;其次,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更准确恰当的表达,但不要用成人的语言否定或代替儿童的语言。最后,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等儿童读物,是儿童学习语言的良好途径之一。

我的小外孙有时候会自言自语好长一段话,甚至表情激动语速加快,只是其中许多内容大人都听不懂。也许,这种不成熟的特殊表达是一种成长中的神秘语言,需要成年人以极大的耐心予以关注和鼓励。

栏目作者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