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外出旅行本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别让疾病打乱了行程。
带孩子外出旅游,最怕孩子中途生病。但偏偏总是怕什么来什么—孩子平时好好的,只要一外出旅游就要生病。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健康平安地享受旅行的快乐呢?
外出旅行,为什么孩子总爱生病?
免疫功能还不完善
孩子外出旅行时比在家时更容易生病,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对病菌的抵抗能力没有那么强。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遭遇到了未曾接触过的病原体,身体的免疫功能无法有效地对抗新的病原体,所以更容易生病。
“水土不服”
当我们初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时,特别是儿童,常常会因为自然环境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出现不适症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土不服”。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人体内部的微生态系统说起。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分工合作,其中最庞大的一个“部门”就是我们的消化道菌群。居住在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惊人,约有10万亿个。这些细菌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十分丰富,多达数百种。这些细菌在我们的消化道中长期定居,并与我们的身体和谐共处,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的胃肠道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在相对固定的饮食环境和生活状态中逐渐形成的。
当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旅行时,特别是地域差异较大的地方,当地的饮食、水质和气候等因素都会对我们体内这种微妙的平衡产生影响。对于成年人来说,由于经历过各种环境,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强,通常能够较快地适应这种变化。然而,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接触新食物
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如果孩子大量进食以前没吃过的食物,比如海鲜、热带水果,有可能会出现腹泻,还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肠胃适应新食物需要有一个过程,最好控制一下孩子尝鲜的进度,一样样地少量尝试。
作息改变
规律的作息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旅行时,如果作息发生改变,加上旅途劳累,机体会因过度疲劳而使自我调整、自我防御的能力下降,孩子更容易生病。
旅行时,孩子常会出现哪些状况
腹泻
由于旅途疲劳,加上换了新环境,接触新食物,孩子腹泻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旅行的高发疾病中,腹泻排在首位,大约有20%的孩子会在旅行时遭遇腹泻。
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除了观察呕吐、腹泻的严重程度,家长还需要观察孩子的状态如何,如果腹泻次数少于一天5次,没有进食即吐的情况,也不发烧,而且孩子的精神和食欲都较好,小便量也正常,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吃抗生素,但要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是最好的选择。参考说明书的指导正确地溶解口服补液盐,并根据孩子腹泻、呕吐的情况,少量多次地喂给孩子,可以预防孩子脱水。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 高烧,呕吐频繁,呕吐物中可见咖啡色或黄绿色液体。
● 出现尿少甚至无尿、哭时泪少或无泪、眼窝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等脱水症状。
为避免孩子旅行中出现腹泻,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初到异地时,别一下吃太多当地的特色食物,先让孩子吃一些原来习惯的饮食,再逐渐增加特色饮食,让肠胃有个适应的过程。注意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和蛋类,谨慎食用沙拉和未煮熟的蔬菜。最好选择自己亲手洗净并削皮的水果。同时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如厕后。最好随身携带消毒湿巾或洗手液。
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是我们人体抵御外界各种刺激的首要关口,可阻挡、吸附和清除各种病原体。孩子呼吸道的功能还不健全,呼吸道的关口把不牢,加上环境改变、旅途劳累,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出现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 如果孩子只是流鼻涕、轻微咳嗽,体温低于38.2℃,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就可以。
● 2月龄以上的孩子体温≥38.2 ℃或因发热导致孩子有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儿童退热药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药物。同时避免给孩子做冷敷、冷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这些措施会加重孩子畏寒、寒战等表现,会让他更感不适。
● 退热药物应用后高烧仍持续不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 患有慢性疾病的孩子,即使症状较轻也要尽早就医。
蚊虫叮咬
如果旅行目的地是丛林或者山区,有可能遭遇蚊虫叮咬。蚊虫叮咬人时,会从口器中释放唾液,这些唾液中含有蚁酸、抗凝血剂和成分不明的蛋白质等,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另外,蚊虫叮咬还可能会传播疾病,蚊子传播的常见疾病有疟疾、登革热、流脑等。
● 孩子刚被叮咬时,可用肥皂水帮他清洗局部皮肤,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如果局部仅有瘙痒、红色丘疹,可外用各种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清凉油等。
● 如果叮咬部位出现水疱、红肿,说明反应较重,要及时就医,由医生来处理水疱和外用抗过敏、抗感染药物,或者口服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
● 如果孩子被蚊虫叮咬后,除了局部皮肤有疹子外,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尤其是在疟疾、登革热、流脑的高发地区,更需要警惕。
晕车
晕车、晕船、晕机在医学上统称为晕动症,是指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时,因颠簸、摇摆、旋转、加速运动等超出了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的适应能力,从而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孩子晕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帮助他缓解不适感:
● 如果是自驾车,中途可以停车休息一会儿,让孩子下车呼吸新鲜空气。
● 车速不宜开太快,保持平稳,避免急刹车、急转弯,并打开车窗,保持车内空气流通。
● 事先准备好晕车药,必要时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给孩子服用。
为健康出行做准备
调整好孩子的身体
带孩子外出旅行,并不适合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这个准备不仅仅是指物品的准备,还有身体的准备,包括提前调养孩子的身体,出行前不要让孩子过于劳累,在全家人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外出旅行会更加顺利。
假期别安排太满,行程别太紧张
旅游计划要留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并尽量先紧后松,在假期结束前的1~2天回到家,以便让孩子有休息和调整的时间。
特种兵式旅行并不适合孩子,行程太紧张,孩子的饮食和作息都会受到影响,对健康不利,也更容易生病。
做好防护,注意卫生
去海边就带好防晒霜,去山区就带上防蚊液,总之,要根据目的地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以保证行程顺利。
外出前要提醒孩子注意手的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就餐前、大小便后都要用流动水认真洗手。外出旅行,手的卫生做到位,可以大大减少孩子患传染性疾病的概率。
药品准备
胃肠药:口服补液盐、益生菌、蒙托石散、小儿消食片、黄连素等。
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外用药:止血的云南白药,消毒的紫药水、医用酒精,处理伤口的创口贴,蚊虫叮咬的花露水、风油精等。
患有哮喘等慢性病的孩子,除了带齐常规药物,应急用药也要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接种疫苗
如果出国旅行,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提前做好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疫苗从接种到起效需要4周左右的时间,所以,最好提前一个月进行疫苗接种,以保证出行时疫苗能起到保护作用。
看旅行门诊
有的医院开设有旅行门诊,会根据出行地给予精准的健康指导,包括药品选择、疫苗接种建议、旅行后的疾病诊断治疗等。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旅行前去旅行门诊咨询。
小心旅行“后遗症”
旅行回来,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小状况,做好“善后”,旅行才算圆满结束。
生病
有的疾病有潜伏期,感染后三五天才会发病,如果孩子在旅行时已经感染了某些病毒,有可能回来后才发病。或者出游时遭遇病原微生物感染,孩子回来后会出现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旅行回来的一周,也是孩子容易生病的时期。家长应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发烧、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必要时及时就医,帮助孩子尽快恢复。
睡眠不佳
旅行回来,不少孩子有夜间睡眠不安、哭闹等表现,这与旅行期间的劳累和兴奋有关,也与旅行期间作息时间改变有关。旅行回来后让孩子多休息,尽量减少大运动量的活动,尽快将作息时间调整正常,孩子的睡眠状况会逐渐好转。
食欲不振
如果孩子除了食欲不振,没有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这种情况大抵与旅行期间吃多了、吃杂了有关,可以让胃肠自行调整,继续提供正常饮食就可以,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硬逼孩子吃,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让孩子对食物更加排斥。
温馨提醒:外出旅行,家长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带孩子外出游玩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家长既要做好旅游规划,又要照顾孩子,让孩子玩得尽兴,对精力和体力都是考验。因此,家长也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健康安全的旅行。以下建议,可以让旅途更轻松些:
● 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出现意外的可能性越小,旅途就越轻松。
● 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如果平时在家有长期吃的药,要打出富裕量来带。
● 抓紧碎片时间休息,以补充体力。
● 家人之间做好明确的分工,可以减少慌乱,节省体力,孩子也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