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

2024-11-15 00:00:00徐燕
共产党员·上 2024年11期
关键词:钱学森载人火箭

溘然长逝3个月后,2024年9月,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曾说,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中国空间站。这三件事中的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都体现了王永志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崭露头角:

破解导弹发射难题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爱读书爱学习。时局动荡,他的学业也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他逐渐意识到,个人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受压迫者要联合起来,一起干,跟着共产党干。”1949年,王永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后又通过选拔考试去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和火箭导弹设计。

1961年,王永志怀着满腔热血、带着丰富学识回国,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的一员,积极投身到我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中。当时,“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因天气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燃料储箱内不能灌进足量燃料,致使导弹射程不够,无法打入落点。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大家都想方设法要再给导弹添加点儿推进剂。年轻的王永志却提出不同意见:“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话还没说完,质疑声就此起彼伏:“导弹射程本来就不够,你还要减少燃料?”“小伙子你在开玩笑吗?”所有人都不接受他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

实际上,王永志早已做过详尽计算,并坚信自己的方案可行。他壮着胆子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钱学森听完他的阐述觉得很有道理,当即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法实施!”果然,“东风二号”泄出一些燃料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因为这次出色的表现,32岁的王永志开始在导弹研制领域崭露头角,并引起了钱学森的注意。他在工作中的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都得到了钱学森的支持。后来,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时,钱学森建议: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自此,王永志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他也不负众望,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创造奇迹:

“长二捆”研制成功

1986年,时任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当时西方国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火箭等发射接连失利,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力短缺。王永志敏锐地觉察到了机会,认为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是中国火箭研制的必由之路,并下定决心要研发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1988年年底,凭着3页“长二捆”草图,中国航天赢得了首个国际合同。然而,合同内容十分苛刻,要求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否则将面临100万美元的罚款。

按照常规,研制这样大推力的捆绑火箭至少需要四五年甚至十年时间,而“长二捆”的研制却必须在18个月内完成。国内一些专家觉得这事没法干,容易钱花了却没搞成,让国家声誉受到影响。王永志却立下军令状:“哪怕搞砸了,要降三级,我也干!”时间紧、任务重,王永志带领全体研制人员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除了昼夜不停地连轴转外,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去掉烦琐环节,把研制程序缩短;改进工作方法,多点并行,交叉作业……在他们的努力下,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20个技术难题,都被一一攻克。18个月里,仅设计图纸就有44万张,设计人员平均每人每天要画17张。王永志的体重也足足掉了11斤。

1990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捆”终于提前一天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于7月16日点火升空,成功将一颗模拟星和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二捆”的首飞成功不仅让中国火箭首次打入国际市场,也创造了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大火箭的奇迹,为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再创辉煌:

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1992年11月,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承载起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王永志坦言:“载人航天工程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尽管项目难度巨大,可面对祖国人民的期望,面对组织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再挑大梁。他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11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使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最安全可靠的火箭。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的脚步首次迈进太空。航天员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千年的载人飞天梦。当看到杨利伟自主出舱时,王永志激动地说:“11年来我们这支航天队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不顾自己的一切,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一刻。我们终于安全地把中国人送上太空,又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啦!”

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王永志始终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在浩瀚宇宙中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200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19年9月,他被国家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掌声、鲜花和荣誉纷至沓来,王永志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荣誉属于全体航天人,我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2024年6月11日,92岁的王永志与世长辞。3天后,我国用于载人登月的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中国人离登月又近了一步。试车圆满成功的红色大屏前,所有参试人员低头默哀,悼念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猜你喜欢
钱学森载人火箭
钱学森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钱学森之答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飞出去吧,火箭!
运载火箭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载人大戏再开场
太空探索(2016年9期)2016-07-12 10:00:02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透视奇妙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