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金融开放程度持续深化,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提出“金融双向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全球金融活动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跨境资本流动作为衡量金融开放程度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的增大会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结果显示,跨境资本流动会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外汇储备规模较小、社会融资规模较小以及恐慌指数较高时,跨境资本流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跨境资本流动;金融开放;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流动性;信贷金融;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3;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5
1 引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开放程度持续加深,尤其是“金融双向开放”在“十三五”规划提出后,我国在全球金融活动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尽管金融开放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也带来了较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的复杂性使得资本频繁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潜在风险,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通过影响实体经济间接影响金融体系。跨境资本流动及其波动会显著影响实体经济的财务状况,可能导致企业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下降,从而间接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会直接冲击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借短贷长”模式对存款和贷款规模的稳定性依赖较大,频繁的跨境资本流动将削弱银行的稳定性。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主体,商业银行能否承受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是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
2 文献综述
2.1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
关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测量,孙天琦和王笑笑(2020)认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净值与GDP的比值能够更精准地刻画一国资本流动水平。彭红枫和祝小全(2019)指出国际收支法相较于银行结售汇统计法更为精确。金成晓等(2020)建议使用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占GDP的比重来刻画跨境资本流动,既能反映总量,也能显示流动方向。刘柏等(2019)采用实际利率差异法、总量规模法及Haque-Montiel法等来分析我国跨境资本流动规律。姜哲和张靖(2019)利用误差遗漏项侧面验证我国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动情况。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账户不断开放的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关于其影响,学术界意见不一。一些学者认为跨境资本对东道国具有积极影响。Dennis和Quinn(2008)认为跨境资本成本低廉,能促进经济发展。Cardarelli等(2010)发现,外资引入提升了流入国的竞争力和配套机制。然而,一些经济体在享受资本流入带来的益处后,也遭受了负面冲击,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日本经济崩盘,Engel(2016)指出,跨境资本流动既带来正面效益,也可能引发经济崩盘。何国华和陈晞(2020)发现,跨境资本流动通过“国际风险承担渠道效应”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吴成颂等(2019)和顾海峰等(2020)发现,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时,跨境资本外流导致投资者大量减持金融资产,银行贷款抵押品价格暴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性。管涛(2020)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会通过直接投资、贸易与服务等途径对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肖卫国等(2016)认为,跨境资本流动会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2.2 银行信贷风险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和经济波动等方面。方意等(2012)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相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研究重点转向经济景气循环相关问题。丁鑫等(2022)发现商业银行资本缓冲显著降低了经济波动中的风险承担。张桥云等(2022)实证表明,监管处罚越严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小。刘妍等(2022)证实,PR机制改革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水平。何理等(2022)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2.3 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信贷风险关系相关研究
在新兴经济体中,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Yudit和Pakasa(2020)发现,跨境资本通过资本组合投资在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显著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Zhao Yang和Xu Zichun(2021)研究表明,跨境资本流动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方意等(2017)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各子项,阐述了资本账户自由化对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Zhao Yang和Xu Zichun(2021)从银行和宏观环境的异质性角度分析,发现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对盈利驱动的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最大,但在恶劣宏观环境下,这种积极影响会被削弱。张旭和方显仓(2020)从竞争效应、道德风险效应和周期效应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顾海峰和卞雨晨(2021)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张会提升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跨境资本对银行的影响因其性质不同而呈现异质性。朱一鸣和潘奇(2020)发现,适度的股权资本流入有利于提高银行稳定性,但过度流入会导致信贷泡沫膨胀,推高银行风险。舒长江(2018)通过资金循环流量模型,将跨境资本流动分为证券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解释了不同类型的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Kaat和Dinger(2020)发现,资本开放使得国内经济主体能直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这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收益水平,还加剧了贷款业务竞争。为了维持收益率,银行可能会放松贷款监管和降低信贷标准,从而增加自身的风险承担。高慧清和任建武(2019)发现,其他投资的流入显著增加了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
2.4 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外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针对两者之间联系和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文献多从宏观视角研究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而微观视角下的研究则较为有限,特别是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影响机制更为稀缺。本文结合宏观层面的跨境资本流动与微观层面的银行风险,聚焦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深入探讨跨境资本流动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丰富跨境资本流动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关系的文献,为我国政府制定金融稳定政策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
3.1.1 资产组合理论
商业银行会根据客户需求、市场状况及自身资产规模选择不同资产进行投资。在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背景下,银行可能通过境外投资追求更高收益,同时面临更大风险。
3.1.2 非对称信息论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银行通常处于信息获取劣势,难以获得企业的及时有效信息。在跨境资本流动下,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加严重。由于各国法律制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剧,商业银行面临更高的信贷风险。
3.1.3 信贷配给理论
在跨境资本流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政策、税收及外汇风险来评估借款人的信贷风险。当贷款利率较高时,信用良好的企业可能转向除银行信贷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而信用较差的企业则愿意支付高利率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资本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可能扰乱国内信贷市场平衡,影响银行信贷结构和规模,增加风险。
3.2 商业银行流动性对信贷风险的传导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承载大量资本,其流动性在跨境资本流动中受显著影响。银行流动性与信贷风险之间存在重要的传导机制。从信贷方面来看,较低的银行流动性风险能够使商业银行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导致其增加高风险贷款的发放,最终引发信贷风险的上升;而在存款方面,较低的流动性风险能够使银行在吸收存款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利率,进而增强其资金获取能力。同时,根据银行挤兑理论,一旦出现挤兑风潮,银行系统可能陷入危机。
鉴于对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信贷风险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对其信贷风险传导的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跨境资本流动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以及结构造成影响,进而改变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传导途径如下:
跨境资本流入→商业银行流动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增加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H2:跨境资本流动情况会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4 实证检验
4.1 样本选择和变量设计
4.1.1 样本选择
本文利用现存的89家中国商业银行2011—202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Bankfocus数据库、EPSDATA数据库、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1.2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是评估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能较为直观的体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水平。因此,本文选择不良贷款率(impaired_loan)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度量。
(2)解释变量
本文从跨境资本流动总量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capitalflow)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该变量根据各年度资本账户借贷方总和加上金融账户资产与负债总和得到。
(3)中介变量
本文将商业银行流动性(liquidity)作为中介变量,用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商业银行总资产来衡量。
(4)控制变量
为减轻内生性问题以及提高实证结果的说服力,本文分别从银行层面和宏观层面选取多个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size)、资本市值(capitalization)、银行经营效率(roa)、GDP增速(gdp)、CPI(cpi),主要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4.2 实证分析
4.2.1 模型构建
(1)基准模型
本文的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Y为银行的信贷风险;capitalflow为跨境资本流动强度;control为银行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和宏观层面控制变量;code为个体固定效应,year为时间固定效应。
(2)机制分析模型
为了检验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信贷风险的作用机制,本文构建流动性比率(liquidity)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度量指标,研究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本文设置的中介效应检验方程如下:
4.2.2 实证结果分析
(1)基准模型检验
表3为使用全样本对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表3列(1)只考虑跨境资本流动的基准回归,表3列(2)添加了银行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表3列(3)进一步加入了银行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根据表3可知,列(1)-(3)的R2依次递增,因此选择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capitalflow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的增加会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
(2)机制分析
本文将商业银行流动性(liquidity)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机制检验。表3列(4)对应模型(3)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由此可证中介效应机制存在,跨境资本流动情况会通过影响银行流动性,进而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4.2.3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稳健性,本文采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构造了跨境资本流动比率(capitalflow_ratio),即跨境资本流出与资本流入的比值,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回归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比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上依然显著为正,表明跨境资本流动的增加将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证实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4.2.4 异质性分析
外汇储备不足削弱了央行干预汇率的能力,可能导致本币贬值和汇率波动加剧,增加银行外币负债成本,影响企业偿债能力,从而提升信贷风险。此外,外汇流动性紧张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信贷质量恶化。当社会融资规模低于平均水平时,市场资金供应不足,企业和个人面临更大的融资困难。同时,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投放以满足需求,但也因此面临更高的信贷风险。当VIX指数较高,市场恐慌情绪加剧,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尽管跨境资本流入可能因避险需求增加或寻求高回报机会而增长,但银行在此环境下面临更大的信贷风险。市场波动性加剧,可能导致银行放宽贷款标准、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外汇储备规模、社会融资规模以及恐慌指数条件下,基准回归的异质性表现。其中,指标的均值为分组依据,表4列(1)、(3)、(5)均为大于均值的组别。结果表明,当外汇储备较低、社会融资规模较小、恐慌指数较高时,跨境资本流动的增强会显著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的增大会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其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外汇储备规模较小、社会融资规模较小以及恐慌指数较高时,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间关系更为显著。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针对不同的宏观环境,调整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其次,政府应强化外汇储备管理,以增强对资本流动波动的缓冲能力,从而稳定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最后,政府应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综合风险监测系统,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市场恐慌情绪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等因素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潜在影响,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2.2 银行层面
首先,银行应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营。其次,银行应在面对跨境资本流动增加时,优化流动性管理,提高流动性储备,以应对资本流动带来的短期流动性压力,降低信贷风险。最后,在市场恐慌或融资环境紧张时,银行应谨慎扩展信贷,严格审查贷款申请,尤其是在高风险行业和项目中的贷款,避免因过度信贷扩张而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孙天琦,王笑笑.内外部金融周期差异如何影响中国跨境资本流动?[J].金融研究,2020(3):1-20.
彭红枫,祝小全.短期资本流动的多重动机和冲击: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19,54(8):36-52.
金成晓,李岩松,姜旭.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与金融稳定[J].世界经济研究,2020(3):46-59+136.
刘柏,张艾莲,胡思遥.跨境资本流动、度量方法筛选与金融风险防范[J].南开经济研究,2019(5):60-77.
姜哲,张靖.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8):16-36.
Dennis P. Quinn,A. Maria Toyoda. Does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Lead to Growth?[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1(3).
Roberto Cardarelli,Selim Elekdag,M. Ayhan Kose. Capital inflows: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J]. Economic Systems,2010,34(4).
Charles Engel. Macroprudential policy under high capital mobility: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6,42.
何国华,陈晞.跨境资本流动会加大金融波动吗?[J].国际金融研究,2020(3):35-44.
吴成颂,胡寒笑,王超.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4):107-114.
顾海峰,卞雨晨.跨境资本流动、资产价格与银行流动性风险: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业竞争的调节作用[J].财经科学,2020(12):13-27.
管涛.理性看待国际短期资本流动[J].中国外汇,2020(15):1.
肖卫国,尹智超,陈宇.资本账户开放、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基于宏观审慎的视角[A]//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合辑[C]: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6:218-233.
方意,赵胜民,谢晓闻.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 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11):9-19+56+187.
丁鑫,倪晴,周晔.经济周期波动、资本缓冲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南方金融,2022(2):18-29.
张桥云,段利强.监管处罚、资本监管压力与银行风险承担[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87-99.
刘妍,孙永志,宫长亮,等.LPR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22(10):72-84.
何理,冯科,刘雨峰.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J].西南金融,2022(8):43-58.
Bayront Yudit Rumondor,Pakasa Bary. Capital Flows and Bank Risk-Tak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20,9(s1).
Zhao Yang,Xu Zichun. The Impact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on the Chinese Banking System[J]. SAGE Open,2021,11(2).
方意,郑子文,颜茹云.中国银行业风险形成机理及压力测试研究:基于行业信贷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7,39(5):1-15+124.
Valeriya Dinger,Daniel Marcel te Kaa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nd bank risk-ta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20,117(prepublish).
张旭,方显仓.资本账户开放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20(9):39-53.
顾海峰,卞雨晨.跨境资本流动、贷款集中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如何理解宏观审慎政策和国际金融环境的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2021(10):39-54+86+135.
朱一鸣,潘奇.资本账户自由化、信贷扩张与系统性银行危机风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8):98-112.
舒长江,洪攀.短期债务、商业信用与企业风险承担: 基于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9(5):33-38.
高慧清,任建武.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基于中部地区上市企业的经验与解释[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6):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