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11-15 00:00:00欧阳艺博赵希勇
中国商论 2024年21期

摘 要: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冰雪旅游及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系统搜索中国知网等中外期刊文献网站,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可视化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动态趋势与焦点。结果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显著增长,且热度持续攀升。在作者和机构网络的可视化图谱中观察到,以独立研究为主导,而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仍有待加强。通过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和聚类发现,“冰雪体育旅游经济”“冬季运动”“冬奥会”和“冰雪经济”等主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未来,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中,应加强不同专业和领域间的协作,这将有助于推动产业的整合与进步,为冰雪经济开辟崭新的赛道。

关键词:CiteSpace;冰雪体育旅游;可视化分析;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6

2015年7月,北京赢得了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开启了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新纪元[1]。冰雪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冰雪气候和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互动、体验和刺激元素,赢得了游客的热烈追捧[2]。然而,尽管该行业展现出广阔的市场潜力,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相对匮乏,且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复。研究者们往往遵循政策导向,聚焦时下热门议题进行钻研。尽管如此,全面而深入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评估和综述却屈指可数,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纳[3]。为了更详尽地洞察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本文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2—2024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目的是探究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对冰雪旅游与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中,资料来源广泛而严谨。从国际知名的学术数据库WebofScience、WileyInterScience以及Elsevier中,聚焦于主题涉及“ice tourism”“snow tourism”“winter sports tourism”和“potential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的精华文章。同时通过CNKI和万方数据库,设定“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冰雪体育旅游”“冰雪运动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业潜力评估”等关键词进行深入挖掘。时间限定在2002—2024年,确保研究的时效性。搜索范围涵盖了中英文的学术期刊,最终在上千篇的海量文献中,借助CNKI的Refworks导出功能,经过CiteSpace软件的专业去重处理,筛选出90余篇最契合本文研究方向的文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某一特定领域包含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各方面的因素去分析该领域的总体状况,并从总体状况中挖掘部分重点信息,对特殊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剖析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学科前沿趋势的交叉科学。

1.2.2 对比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反映国内外冰雪体育旅游产业不同的发展状况,探究其在研究热点以及未来趋势方面的差异,并以此判断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劣性,通过研究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热点来预测我国未来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1.2.3 可视化分析法

CiteSpace以现有公开资料为依据,通过自动分析、归纳、整理,对资料中存在关键内容进行可视化体现,如:文章作者、论述方向、论述核心内容、关键词等,通过以上分析及归纳整理,可以辅助研究者尽快了解当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深度、未来发展方向和不足之处,对研究者的前期调研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主要关注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显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以图谱和表格的形式分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2 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1 文献发表数量

图1呈现了从2002—2024年,国内外专家对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文献产量演变,它表明一个显著的趋势。早期的阶段,这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产出寥寥无几,关注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时间维持在个位数水平。然而,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那时国内外学者对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趣与日俱增,讨论的热度开始显著攀升。直至2023年,这一产业的研究达到了历史性高峰。

2.2 发文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构建的科研机构知识关联图,能一窥各类别机构的学术产出和合作态势。由图2可知,体育类高校发表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研究较为集中,从数据显示目前对冰雪旅游类型的研究人员地区分布以我国东北三省为主,这也得益于东三省自身的冰雪旅游资源,随着近些年冰雪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民众欢迎,东三省地区的各大高校也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身边的资源数据对冰雪文化旅游形式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和论述。数据显示,在相应研究的初期,各院校间多以合作研发的形式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院校逐渐以自我为主,合作研究数量开始下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各院校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我研究体系,能够独立地开展相应研究工作。当前,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逐渐又开始新一轮的合作研发,这也显示了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单一研究单位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深度研究的需求,总结各高校及研究单位近年来的发文情况,以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位居榜首。

3 研究热点

3.1 间线共现分析

本文选取CNKI作为研究基础。焦点集中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领域,进行无时间限制的深入检索,操作执行于2024年3月14日。从总数高达303篇的广泛资料中,严谨地排除26篇会议公告、10篇新闻报道以及1本著作,最终确保266篇文献的质量与相关性,使之成为深入研究的宝贵素材。

2002—2008年,新兴研究领域围绕着冰雪运动、旅游体验以及相应的策略。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冰雪体育旅游的蓬勃兴起,同时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深入探讨。学者们对于冰雪运动的飞速发展投入了极大的兴趣,进一步延伸至对冰雪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的广泛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地的实践研究也成为学术焦点,表明该时期内,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所展现出的发展潜力,引起了研究界的密切关注。

2009—2012年,这一阶段的大量研究反映了研究者们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业,尤其是冰雪体育旅游相关产业的广泛关注与深入剖析。

2012—2019年,研究焦点转向了第三个阶段,主要议题包括战略规划、辽宁省的冰雪运动旅游产业,以及行业现况的探讨。这段时间内,学者们尤为关注辽宁省在冰雪旅游领域的发展策略,同时,他们也深入探究了这个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研究者们视线的焦点,他们致力于挖掘这片土地在冰雪体育旅游方面的经济潜力。同时,体育经济的层面也被广泛审视,以理解其在冰雪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和贡献。

2020—2023年,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与创新策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同时,产业化进程和体育消费现象也引起了广泛注意。这一时期的研究涵盖了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商业化发展,以及体育消费市场的趋势分析。

本文在对WebofScience数据库进行深入研究时,选取“冰雪旅游”“冰雪运动旅游”“冰雪运动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潜力”作为关键的研究主题,进行无时间限制的广泛搜寻,直至2024年3月14日。初步搜索结果显示,共有207篇相关文献。在进一步的精细化筛选过程中,移除31篇会议公告、22份报纸文章以及2本著作,最终确认了152篇文献为有效研究素材。66b457dc7b0125209b27cd66c471eaa20e1bb3836e1666e9f15ce742a394b99f

2001—2012年,“冰雪运动旅游产业模型”概念被反复提及,总共出现了3次,表明学者们对构建有效理论体系的热切追求。“气候变化”被讨论了11次,成为学术研究的核心焦点。“产业”一词出现9次,这标志着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冰雪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影响”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8次,标志着研究重心转移,开始着重分析影响冰雪运动旅游产业的各种内外因素。“冬季旅游”和“气温”两个关键词分别被提及6次和2次,表明学者们对气候条件如何塑造冬季旅游市场,以及其对冰雪运动旅游产业的具体影响兴趣日益浓厚。

2013—2015年,“tourism”的提及次数达到5次,而“demand”也紧跟其后出现了3次,表明了对冬季运动旅游业的探究以及该行业发展趋势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同时,“adaptation”和“alpinetourism”两大关键词分别被提及了3次和2次,彰显出学术界对于冰雪运动旅游业适应性策略以及高山旅游研究的日益重视。

2017—2018年,“skiindustry”“future”均被提及达4次,反映了学术界对滑雪行业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高度关注。同时,“innovativepricing”和“skiresorts”虽提及次数较少,前者仅1次,后者2次,但它们的出现频率也表明研究者们开始聚焦于滑雪度假村的创新定价策略方面的研究,这是一个崭新的关注点。

2019—2023年,“Snowmaking”和“Artificial Snowmaking”各自出现了5次和2次。同时,对雪层厚度(snowdepth)的深入研究和公众对雪的认知(perceptions)也逐渐崭露头角,两者各被提及2次,表明学界对此类社会心理层面的关注。网络(network)、水文模型(hydrological model)以及重建(reconstruction)这些主题虽然只出现过1次,但无疑显示出相关研究领域的崭新动向和增长潜力。

3.2 关键词突现分析

本文在运用CiteSpace进行分析后,发现25个高频词汇,包括“modeling”“incident management”“eco-friendly tourism lodging”“construction envelop”以及“design strategy”等。随着冬奥会的圆满成功,这一里程碑事件被视为奥运周期的起点,据此将关键词的突现趋势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进行详尽探讨。

在冬奥会的推动下,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焦点和关键术语。初期阶段,即2004—2015年,主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如“accidents”和“building envelope”,以及对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可持续旅游住宿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这段时间的研究重心在于事故防范和资源保护。2015—2016年,随着冬奥会的临近,研究转向了“demand”和“tourism”,重点是如何利用冰雪资源驱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从冷资源到热经济的转变。这个阶段的策略侧重于把握产业需求,确定宏观发展方向。2017—2019年的中期阶段,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demand”“tourism”“future”和“ski industry”,更深入地研究了影响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的内部因素,从宏观策略转向了微观层面的探讨,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对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最后,2019—2023年的后期阶段,研究焦点转向“adaptation”“future”“ski industry”和“innovation”,更加强调适应性和技术创新,以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每个阶段的研究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推进的,如同阶梯一样,步步为营,策略贯穿始终,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通过评估网络结构的可视化效果,提供了两个关键的度量标准:Q值和S值,它们是评估图谱构建质量的有力工具。通常情况下,Q值的范围在0到1之间,如果Q值超过0.3,那说明形成的社团群体具有显著性。而S值,当它达到0.7或以上时,标志着聚类过程的高效和可靠性。在案例中,Q值达到了0.5555这一高值,这验证了社团结构存在显著的优越性。同时,S值甚至达到了0.8322这一高值,远远高于其0.7的临界值,这展示了聚类效果的优异性。图4展示了8个不同的聚类,它们分别是冬季旅游、冬奥会、冰雪体育旅游等。其中,集群#0代表冰雪体育旅游,它包含冰雪相关文化、冰雪相关体育、冰雪相关产业等关键性词汇。集群#1代表冬季旅游,它包含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其中内蒙古、旅游行业、冬季旅游计划、自然景观等关键性词汇。集群#2代表冬奥会,其包含的内容主要与冬奥会有关,比如冰雪运动、相互合作、冬奥会等是它的关键性词汇。集群#3代表冰雪体育,其包含的内容相对狭窄,主要是与体育有关的产业、旅游、经济等关键性词汇。集群#4代表对策,其代表的内容比较前沿,例如互联网、经济现状、发展方向等是其关键性词汇。集群#5代表发展,其代表的内容主要与发展有关,产业升级与发展、黑龙江省的发展与道路等是其关键性词汇。集群#6代表黑龙江,其代表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包含黑龙江省冰雪文化的各方面内容,其中冰雪、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等都是关键性词汇。集群#7代表冰雪资源,这个集群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对较为广泛,其中与冰雪相关的资源、经济等都是关键性词汇。

在对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深入探究中,聚焦于北京,以及设立的研究院。这些研究机构在享有税收优惠的同时,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表明当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内涵、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3.3.1 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内涵

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范畴中,核心元素无疑是冰雪运动,它涵盖了冰上运动与雪上运动两大类别。冰上运动如速度滑冰、冰上舞蹈和冰球等,雪上运动则包括高山滑雪、越野滑雪以及冬季两项等项目。Mavrisakis等强调,这些运动项目不仅具备竞技性,还能为游客带来娱乐与多元化的体验感受。在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对世界承诺,将推动3亿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以营造浓厚的冬奥会氛围并奠定产业基础。Xin和Kunzmann(2020)指出,随着冬奥会筹备工作的推进,新的户外滑雪场和竞赛场地在主办城市及周边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原本较为冷门的冬季休闲产业与冬季体育运动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冰雪运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是冰雪体育旅游。蒋依依、高洁、周小芳等(2022)指出,这一领域依托冰雪的自然美景、活力四射的运动项目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集观赏、体验与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另外,徐腾达和杨润田(2020)强调了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丰沛多样性,涵盖了冰雪的视觉盛宴、文化传承以及娱乐活动的全方位体验。

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中,体育产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涵盖了冰雪运动的培训、相关器材的供应,还囊括了各类赛事的组织与运营。王韬毓桓和范尧(2023)强调,体育产业为冰雪旅游提供了专业且完善的设施与服务支持。在产业发展维度上,体育产业包括经济与体育两大部分,与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连,这一点在刘海潮和李垣(2008)的研究,以及Moreno-Gene等(2020)对于西班牙滑雪度假村经济可持续性的研究中有所体现。在文化层面,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精神内核是冰雪文化,它融合了冰雪艺术、民俗传统和历史故事。王智慧(2022)的观点是,冰雪文化赋予了体育产业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高文化价值的旅游体验。最后,从休闲产业的视角看,冰雪体育旅游着重于提供休闲体验,王奇(2022)认为它延伸出冰雪度假村、酒店和温泉等业态,营造了舒适度假环境,丰富了游客的休闲选择。

3.3.2 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研究

借助冬奥会的东风,我国逐渐培育出一种融合了不同区域、产业与视角的冰雪体育旅游形态,其中包括从高层架构到基层实践的双重符号构建与文化再生过程(李慧,2022)。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通过与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相关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并为产业间的差异化并进奠定了基础。与我国相比,以欧洲阿尔卑斯山为核心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早,他们不断研究创新,将冰雪运动与旅游业紧密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造雪、滑雪场建设以及精细的产业管理和环境优化,持续推动行业升级(Bausch & Gartner,2020)。然而,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壮大之路并非坦途,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游客锐减,全球冰雪旅游消费群体的流动性受到显著限制,对产业发展构成重大挑战。环境压力、管理效能、成本控制、市场竞争以及产业链的完善程度等问题日益凸显。李克良等(2023)认为,新经济形势下,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受到了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竞争的双重制约。王蓓等(2021)强调,产业发展还受制于外部环境的优劣、地理位置的便利、政策支持的力度和资源条件的禀赋。综上所述,全球的冰雪体育旅游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为了推动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全面考虑内外部因素,并制定出适应新经济环境的策略。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的构建,因为冰雪运动与旅游业的交融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后盾(戴湘毅等,2023)。政府与企业需联手,对冰雪旅游胜地进行大量投资,增设冰雪运动中心与娱乐园区,以提升旅游体验的层次和魅力(金准)。与此同时,交通网络与住宿设施同样需要强化,旨在为游客提供无缝衔接、舒适宜人的旅途(吴伟伟等)。二是塑造知名品牌,这需要景区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孕育冰雪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蒋依依等;张葳等)。三是推动产品革新与旅游资源的发掘,持续投入冰雪运动装备的研发,提升运动的乐趣与安全性(徐静等)。冰雪旅游景区需坚守绿色与保护的原则,谨慎开发冰雪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王金伟等)。四是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如广告、促销与社交媒体,展示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消费(王国权等)。同时,王金伟强调景区内部培训的重要性,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游客能享受到至善至美的旅游体验(王金伟,邹明乐,徐晓文等)。

3.3.3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旅游业的潜力评估体系构建普遍聚焦在四个方面:外界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环境因素)、支撑条件(包含基础设施、交通和基本要素)、市场需求与供给能力。马勇与董观志率先对旅游潜力进行量化研究,将评估体系细分为潜力保障力、社会经济推动力及环境适应力三个要素。吴必虎(1998)则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将旅游发展潜力分解为企业的内部潜力、旅游市场的潜力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冯学钢和王琼英(2009)将旅游产业潜力的评价指标划分为三大系统:旅游需求指标、旅游供给指标以及旅游产业整体潜力指标。冯学钢与于秋阳(2010)随后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剖析旅游经济系统,并构建了包含55个指标的评价框架,涵盖了旅游产业的内生增长潜力、市场拓展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Asmelash和Kumar(2019)运用德尔菲法、研究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一个全面衡量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其中涵盖环境、需求与供给的综合指标。

在探讨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时,田莉巧和邓飞虎(2019)强调了评价过程的繁琐性。他们提倡运用主成分分析技术,这一方法巧妙地接纳了原始数据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归类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简化衡量标准的维度。此外,这种方法还能揭示各个指标的影响力,确保了大部分原始信息得以妥善保存。另外,Julianna Priskin(2001)采取了资源清单的策略,搜集了关于澳大利亚西海岸旅游资源的详尽资料,从吸引力、基础设施和环境等维度,对区域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估。Wade等(2001)则以历史和市场为切入点,进行了对坦桑尼亚旅游业潜藏机遇的定性分析。王娟和明庆忠(2019)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综合方法,深入探究了山地旅游的潜在发展空间。

4 结语

通过对文献产出、核心文献分布以及研究机构的探析,冰雪运动与旅游产业的学术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1)无论是个体学者还是研究团队,尚未形成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核心,缺乏稳定的协作网络和学术凝聚力。(2)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相对有限,方法应用单一,导致研究内容趋于雷同,实践指导意义有待提升。(3)研究地域性明显,主要聚焦于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冰雪运动旅游,跨区域的深度研究较少。(4)研究主题深受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影响,对既有研究的视角创新与拓展显得较为困难。通过关键词的涌现、聚类及文献产量的观察,冰雪运动旅游产业研究的趋势日渐明朗:首先,奥运周期对研究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展现出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其次,研究焦点逐渐从冰雪运动旅游本身转向游客体验,研究视角由宏观走向中观与微观;最后,未来将有更多学者和机构投身此领域,研究视角和深度预计将持续增加。(5)潜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构建评价体系和对中国整体的深入研究,而对冰雪运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挖掘则相对较少。

为了充分挖掘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本文认为研究的焦点应逐步转向冰雪体育旅游这一新兴领域。这不仅要求从宏观层面梳理各地的旅游资源,还需要以细腻的微观视角,深入探究特定方面的内容,以此驱动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韩元军.以大众冰雪旅游助力北京冬奥会战略[J].旅游学刊, 2020(4):9-11.

张丽梅.旅游文化产业视域下冰雪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J].学术交流, 2013(10):106-109.

王玲.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 2010(3):66-69+127.

戴湘毅,秦安琦,唐承财.国际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23,42(2): 458-474.

杨国庆,王凯,叶强,等.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运动推广与发展进展: 基于2008—2017年的文献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40(12): 95-100.

Mavritsakis O, Treschow M, Miller WC. Up on the hill: the experiences of adaptive snow sport[J].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21,43(15):2219-2226.

Xin Y, Kunzmann K R. Winter Olympics 2022 in Beijing: A must- be success story. Disp, 2020, 56(2): 78- 90.

蒋依依,高洁,周小芳,等.体旅新时代,冰雪新征程:“后奥运时代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 2022(7): 148-154.

徐腾达,杨润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滑雪旅游业践行“两山论”的崇礼实践[J].旅游学刊, 2020(10): 12-13.

王韬毓桓, 范尧.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动力机制与推进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6): 669-675.

刘海超,李垣.竞争压力,战略变化,企业绩效间的结构关系: 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研究[J].管理学报,2008(2): 282-287.

Moreno-Gene J. Daries N, Cristobal-Fransi E, et al. Snow tourism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ski resorts in Spain. Applied Economics, 2020, 52(52): 5726-5744.

王智慧.如何再续“冰雪奇缘”: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与东北冰雪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 29-38.

王奇.东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新格局及路径探索[J].经济纵横,2022(8): 83-87.

李慧.后冬奥时代冰雪体育旅游景观的“视觉性”生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2): 49-55.

Bausch T, Gartner W C. Winter tourism in the European Alps: Is a new paradigm needed?.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2020, 31(100297).

李克良,李创,王紫娟.新发展格局下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阻力与策略[J].学术交流,2023(4): 161-171.

王蓓,张楠,谢慧松.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 71-77.

吴必虎.旅游系统: 对旅游活动和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 21-25.

冯学钢,王琼英.中国旅游产业潜力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4): 178-184.

冯学钢, 于秋阳.中国境内旅游产业潜力研究: 区域差异与路径选择[J].管理学报,2010(5): 577-584,632.

Asmelash AG, Kumar S. Assessing progress of tourism sustainability: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19(71):67-83.

田巧莉,邓飞虎.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测度与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9(2): 94-100.

JULIANNA PRISKIN. 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 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 2001,22(6):637-648.

WADEDJ, MWASAGABC, EAGLESPFJ.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93-101.

王娟,明庆忠.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2): 1537-1542.

杨建平,唐凡,郭新瑜,等.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模式及其体系建构[J].冰川冻土,2023,45(6):1923-1939.

唐承财,方琰,厉新建,等.新时代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与路径创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2):140-150.

赵晚晴,张益博.中国东北滑雪旅游业、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23,14(6):1292-1301.

郝姝媛,张宏宇,张贵海.供给侧视角下黑龙江冰雪旅游发展的困境、成因与对策[J].学术交流,2023(11):128-141.

花玉莲,许艳,李桂莎,等.中国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39(9):1209-1217.

孙哲.东北三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通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4):122-128.

刘花香.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6):82-88.

梁彩荣,李淑媛,王美红,等.地方依恋对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5):192-197.

贺凤凯,王文龙,张佑印.体育参与涓滴效应:冬奥体育名人与大学生冰雪运动意愿的形成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3):326-335.

宋昌耀,厉新建,殷婷婷,等.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的时空特征及其区位选择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3,42(4):1070-1087.

王稳,蒋东升,李晓华,等.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与村寨文化融合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4):102-110.

李克良,李创,王紫娟.新发展格局下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阻力与策略[J].学术交流,2023(4):161-171.

唐承财,肖小月,秦珊.中国冰雪旅游研究:内涵辨析、脉络梳理与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23,42(2):332-351.

张天琦,张崇龙,邱森,等.京张滑雪旅游带的全域构想、国际镜鉴与实现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1):138-144.

李瑛,程茂滕,张路.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经济发展: 基于体育赛事产业的研究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12):122-130.

孙大海,韩平,赵果巍.后冬奥时代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困境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76-82.

骆秉全,冯国有,骆同.北京市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6):641-648.

刘伊清,李娌.文旅融合视角下民族地区冰雪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5):61-65.

蒋依依,张月,高洁,等.中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理论审视、实践转向与挑战应对[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9):2334-2347.

宋昌耀,殷婷婷,厉新建, 等. 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特征及影响因素[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22,13(4):56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