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2024-11-15 00:00:00徐维隆王凯慧
中国商论 2024年21期

摘 要:作为新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数字经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并为传统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提供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文章全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文章强调,数实融合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这种融合也将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跨界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数实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3;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4

1 引言

数字经济,作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当前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以及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与决定性力量。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和坚实基石,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抉择。这种融合不仅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

郭丽娟、赵春雨(2023)[1]提出企业应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全方位优化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以此促进数字经7d8ee9883ec721bc289eaea929400de86e6328b143727e8d589044638ab5a30e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还彰显了其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态度。王定祥(2023)[2]、董亚娟(2023)[3]、梁彦彦(2023)[4]、邓丽姝(2024)[5]等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阐明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支撑作用。乔英和马少勇(2023)[6]、孙久文和张翱(2024)[7]、许冰(2024)[8]等提出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实体产业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运行和效率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它不仅仅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更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它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商务、数字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已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数字经济通过提供技术、平台和工具,促进实体经济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大力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一举措将为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1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数实融合能够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对于产业体系的升级与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科技(Fintech)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创造了在线支付、区块链金融等新业态;健康科技(Healthtech)结合了医疗和科技,推动了远程医疗、智能诊断等创新应用的发展。这些新业态不仅为实体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场景和需求。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紧跟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步伐,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数字经济具备显著的创新活力、渗透能力及广泛的覆盖性,它为新兴产业的崛起开辟了新路径。同时,跨界融合也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加速了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数字经济通过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信息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使实体经济在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升级。

2.2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关系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一方面,这种融合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使得不同经营主体能够深化合作,推动跨界模式与业态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既加速了供需双方的对接,也进一步深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注入了更为强劲的新动力。另一方面,这一融合以算力、算法和数据为核心动力,促进了各行业的全要素互联互通,打破了行业和区域的限制,减少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市场数据、生产数据等,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优化。用户数据帮助企业了解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指导产品功能的设计和改进。市场数据为企业提供市场趋势和竞争态势的洞察,帮助企业制定研发策略和市场定位。生产数据则帮助企业监控生产过程,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和优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2.3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

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数字经济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态,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能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正迈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全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密切结合、深度结合,其目的是加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从而有效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平台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通过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等方式,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数字经济还催生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传统产业通过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例如,农业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精准农业,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我国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根本变化。用“创新”引导“变革”,用增量拉动存量,使产业迈向中高端,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3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成效

3.1 融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以5G、光纤宽带、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领域。我国已构建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技术卓越的光纤与移动通信网络,5G用户数占全国移动通信用户数的50%以上,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的全面覆盖。这不仅为民众提供了更快速、更稳定的移动通信服务,还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5月底,全国5G基站数量累计达到383.7万个,相较于2023年末增长了46万个。同时,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业规模也突破了1.2万亿元,彰显了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

3.2 融合程度持续拓展深化

截至2023年底,我国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工业企业18.3万家,这些企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了62.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9.6%。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市场份额占比达10%,较2019年翻了一番。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经深入制造业的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覆盖了45个国民经济大类。其中,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340个,连接的工业设备数量高达9600万台套。数字技术的应用正逐步由辅助领域向核心领域深度拓展,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新型业务模式和发展模式正在迅猛崛起,不仅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增长动力,还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兴起,标志着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3.3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网络法治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为基石,初步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法律框架。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这些政策文件为数据资源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以及安全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初步形成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不断深化,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与不足。具体而言,产业规模虽大但核心竞争力尚显薄弱,部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数据要素流通存在阻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均,以及数字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亟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4 多措并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1 强化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4.1.1 强化数字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

大型科技企业可与科研机构、大学等合作,加大对数字基础技术的研究力度,实现在芯片、IC、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数字技术上取得突破,增强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可控能力[9]。加强5G网络、量子通信、区块链等领域的投资与创新,提升这些共性技术,为数字经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基础。基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培育现代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学研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关键。通过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可以实现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有效流动与整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则在应用研究和市场转化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协同创新体系有助于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缩短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

4.1.2 着力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使用

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加大投资力度,建设高效能、低能耗的数据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其次,要推动算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的弹性分配和高效利用。再次,加强算力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和网络安全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同时,应鼓励技术创新,支持研发更先进的计算技术,如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以提升算力基础设施的整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专业团队,以支撑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通过这些措施,数字经济将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2 推动数据要素流动,提升数实融合发展的效率与水平

4.2.1 畅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渠道

畅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渠道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开放、透明、高效的数据交易市场[10]。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确保不同来源和类型的数据能够无缝对接和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和认证机制,确保交易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强化数据安全法规,确保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得到妥善保护,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如区块链等保障数据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制定清晰的市场准入规则和退出机制,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防止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通过政策激励和法律约束,鼓励数据的开放共享,同时对滥用数据、侵犯隐私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处罚。推动国内外数据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提升数据交易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激发数据要素的市场活力,为数实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2.2 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精确匹配生产需求,增强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与价值。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市场数据,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这种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化库存管理,减少过剩或短缺的风险。例如,通过实时跟踪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企业可以捕捉到消费者偏好的微妙变化,并迅速做出响应,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其次,借助形态上的共通性与融合,以及对组合方案进行智能化处理,优化各要素间的配置与组合,提升生产效率。通过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企业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无缝对接和协同工作。智能算法的应用,如机器学习,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自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生产数据,自动调整生产线的运行,确保生产流程的高效和稳定。最后,通过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变革与重组,采用数字化替代策略,降低其他要素的消耗量,从而实现高效的生产与服务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企业可以对传统的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对物理资源的依赖,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通过使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企业可以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精度和速度。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企业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这种以数据驱动的生产和服务模式,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4.3 构建现代化数字治理体系,促进数实融合发展与监管有效协同

4.3.1 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式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为了构建全面协同的治理体系,应积极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实现协同共治。要重新划定监管的界限,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治理规则和制度体系,以确保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深化数据治理机制,并优化数据立法体系,进一步健全相关监管法律制度。要不断对监督的技术方法和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保证监督可以覆盖到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和售后服务的各个方面,达到对整个过程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推动发展和治理的结合,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基于监管的实际需求,对不同情境实施差异化的治理策略,特别是在新型信息技术领域,应强化立法引领,对于既有的制度规则需进行深入的细化与完善,以形成系统的治理体系。

4.3.2 拓展数字政府服务新场景

数字政府在推进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融合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先导与赋能的作用,是健全政府治理系统,构建数字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手段。为此,须充分利用“有形的手”对公共服务进行调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政府系统”。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有效运用到政务管理中,从而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促进技术、业务和数据的结合应用。建立智慧城管信息平台,整合管理资源,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依托网格化管理方式,严格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等七大工作流程,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同时,“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的深度融合,将极大提升我国政府的数字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 结语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郭丽娟,赵春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2023(11):33-39.

王定祥,吴炜华,李伶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及机制分析[J].改革,2023(7):90-104.

董亚娟,付思瑶,秦媛.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 耦合协调、空间演进及影响路径[J].统计与决策,2023,39(14):5-10.

梁彦彦.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D].郑州: 河南大学,2023.

邓丽姝.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14):189-192.

乔英,马少勇.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机遇[J].中国商论,2023(24):15-18.

孙久文,张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联动机制与政策优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2):42-50.

许冰.数字金融、人力资本投资与实体经济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2):180-183.

任保平,苗新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发展机理和政策取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3): 88-98.

陈雨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2023,58(9):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