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4-11-15 00:00:00郑理王墨涵游佳
中国商论 2024年21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凸显,这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挑战。城乡商贸一体化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分析了城乡商贸一体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逻辑,城乡商贸一体化能够加强城乡间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消除地区经济发展壁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同时,城乡商贸一体化也为农村地区居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多种途径,激发了农村市场潜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据此,本文提出城乡商贸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发展;资源优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252.23;U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1(a)--04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奋斗目标,旨在让全体社会成员更加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情况上,还能在构建共同富裕实现的整体环境中反映出来。实现共同富裕,应坚持在新发展格局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总量增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城乡一体化力度,商贸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对于推动城乡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具有显著效果。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核心要素,对于应对新时代的主要挑战、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与富裕具有深远的意义。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来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网络的联通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工作,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政策层面,应强化城乡规划的统筹与协同,出台一系列旨在推动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确保相应的资金支持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为城乡商贸一体化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政策后盾和资金保障。在市场层面,要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畅通。同时,要加强农民的商贸意识培养和商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其交通、通信等条件,从而提升农村商贸环境,吸引更多城市商业活动进入农村地区。此外,应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尽可能避免不公平的商业行为,确保城乡商贸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城乡经济持续实现深度融合,社会和文化层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且深入,进而促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本文旨在研究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结合当前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探究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2 文献评述

城乡商贸一体化和商贸流通的发展,当前文献围绕该主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为了测算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张雪玲(2019)根据商贸流通的定义范围构建了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环境、市场潜力四个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抓取所需数据进行测算[1]。任保平和魏婕(2011)将商贸流通分解为物流一体化、商流一体化、信息一体化[2],贾亚军(2023)为全面评估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建立了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测得近年来,我国城乡商贸流通水平显著提升,一体化进程持续稳步推进[3]。部分学者对于城市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环境长期处于落后位置,而城市的商贸流通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农村商贸流通发展体现出区域布局分散、物流体系不畅、产业规模较小、参与主体较少、发展层次较低等特点,而农村经济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建立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通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李晶等,2018)[4]。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互联网+”与商贸流通相结合,优化贸易流通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可进一步加速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进程(姚书婷等,2022)[5]。另一方面,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所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存在差距,使得城乡逐步形成数字化鸿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建设(曾红,2021)[6]。

对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与收入的影响研究,有学者发现城乡一体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多元的(乔亮国和邢菁,2023)[7]。一方面,相对农村而言,城市对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得多,而一体化会使得生产要素加速流向城市,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效应;另一方面,城乡社会一体化通过促进城乡卫生和社会保障均衡发展持续缩小收入差距,存在缩小效应,然而扩大效应大于缩小效应,城乡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被扩大了(吴昌南和张云,2017)[8]。城乡一体化极大推动了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就业效应、返流效应、产业效应以及流通效应,最终实现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增加(王旎和王恩学,2020)[9]。随着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水平的提升,城乡间商品交易效率显著提升,这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壮大,从而催生了大量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刘琳,2020)[10]。信息技术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崭露头角,在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李彦,2017)[11]。此外,城市地区的消费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而农村是有效刺激消费市场的新的增长点,完备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可加快城市和农村之间货物和资源交换的频率和效率,催化市场消费热点发生改变,同时促进城乡产业间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马东,2017)[12]。综上所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内在逻辑以及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探究,以期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

3.1 从社会经济发展出发,探究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物质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从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构成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地区实行的主要改革政策,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制度都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城市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为农村居民创造了更高收入的机会。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涌入,创造了更多高薪就业机会,然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城乡收入差距逐渐被拉大。近些年,政府持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振兴农村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显著增加了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并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还极大缩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且弥补了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推动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纵深推进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近些年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持续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整体上,近年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依旧处于较高程度,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多种经济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城乡之间仍存在显著的收入差距。

3.2 从资源要素配置出发,剖析城乡收入失衡因果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反映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而经济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多重不均衡的直接结果亦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地区在各类要素资源使用方面始终具有优先权,长久保持在经济发展的一线位置,城市的极化效应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加剧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资源,这导致城市居民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第一,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的市场化程度高,土地价格较高,而农村土地的流转受到限制,土地收益较低。这导致城市居民通过土地流转、房地产等方式获得了更高的收入,而农村居民的土地收益相对较低。第二,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优质人才培养资源,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聚集于城市。这些人才在城市中能得到的就业机会更多,高薪工作也更多,从而得到更高收入的概率也更高。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有限。第三,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资机会和创业资源,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会相对较少,农民的创业和投资渠道有限,导致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同时城市也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等。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农民在面临疾病、教育等方面的风险更大,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使得城市地区更容易受益于市场机制,而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收入失衡,例如城市发展优先政策、农村土地制度等。

3.3 从城乡收入状况出发,探索减小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

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可借助一体化市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要素资源自由流通的阻碍,降低城镇产业辐射的运输成本和城乡地区之间的交易成本,推动城镇地区产业下沉,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可促进农产品流通,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将农产品直接连接到城市市场来扩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城乡商贸一体化将持续推动农村物流和仓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物流和仓储设施,提高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效率。通过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农产品集散中心等,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商贸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商贸合作,鼓励城市商业企业与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农产品销售和加工,通过城乡商贸合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应切实推动智能化和数据化发展,在产品流通之前实现数据先行,凭借信息数据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模拟演算商品运输流程,从而降低商品流通的实际成本。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透明度。通过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农产品交易平台等,提供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促进城乡商贸流通的互联互通。通过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增值,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也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补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分析

4.1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一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城市地区商贸流通发达,商品种类繁多,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物流不畅等问题。因此,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并通过市场一体化来推动共同富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意味着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使商品、服务和资源能够自由流动。这对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产区,而城市地区则是消费需求集中的地方。通过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农产品可以顺畅地流向城市市场,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城市商品和服务也能够进入农村市场,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这种互通有无的商贸流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市场一体化是消除地理、行政和制度上的限制,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在推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包括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和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城市市场体系,推动城市商品和服务向农村市场拓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4.2 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

经典消费理论认为居民消费的增长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将城市和农村的商贸流通渠道打通,促进城乡之间商品、信息、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有效交流,流通业通过产业关联的引致作用,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源自生产规模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有效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增长,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循环,为居民收入增加提供条件,从而推动实现全面共同富裕。商贸流通对农村居民消费作用明显,其可以加速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地区居民就业,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资产投资规模,以此提升农民收入,拉动农民消费。传统上,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和资源禀赋不平衡。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可以打破地域壁垒,将城市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资源引入农村市场,同时将农村的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带入城市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能带动城市消费的增长,进而扩大整体内需。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能够促进消费升级。通过将城市的先进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引入农村市场,可以提升农村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意识,推动消费升级。同时,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也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例如,农村地区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消费,以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成果,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4.3 提高资源流通效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和资源错配问题。城市地区商贸流通发达,资源丰富,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流通不畅的实际问题。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将借助市场力量,提高商贸流通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进商贸流通生态化、现代化、协调化发展。农村地区是重要农产品和资源产区,而城市地区则是消费需求集中的地方,通过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农产品能够顺畅地流向城市市场,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城市商品和服务也能够进入农村市场,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这种流通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资源流通效率提高可以进一步加快城乡商贸流通的速度和效率。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的运输条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高市场透明度。另一方面,在城市地区,完善城市物流网络,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商品的配送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此外,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从而提高资源流通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这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张雪玲.现代物流业效率与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测算[J].商业经济研究, 2019(23): 97-99.

任保平, 魏婕.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9): 28-34.

贾亚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23(7): 31-34.

李晶, 鲍晓宁, 范玉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向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 2018(16): 121-123.

姚书婷, 邱卫林, 付锦涛.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7): 115-116.

曾红.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的数字化鸿沟与改善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 2021(10): 124-127.

乔亮国, 邢菁.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影响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23(5): 38-41.

吴昌南, 张云.我国城乡一体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7(2): 85-93.

王旎, 王恩学.农村商贸流通业视角下农民增收的经济效应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 2020(2): 128-130.

刘琳.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就业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20(22): 17-20.

李彦.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与城市化进程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17(7): 31-33.

马东.农村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17(8): 132-134.